三重积

搜索文档
“人造太阳”有多难?
虎嗅APP· 2025-07-07 22:23
峰瑞资本定位与投资方向 - 致力于投资优秀创业公司并帮助其成长为具有长期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企业 [1] - 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的投资策略 [1] - 重点投资方向包括消费/TMT、硬科技、生物医药领域 [1] - 超过50%的已投项目属于交叉学科创新 [1] 可控核聚变的核心观点 - AI与核能被视为改变21世纪人类生活的两项关键技术 [3] - AI发展带来的算力需求暴增凸显能源问题,核聚变被视为解决方案 [3] - 核聚变技术可使人类从被动接收太阳能转为主动制造能量 [3][10] - 2025年6月核电公司泰拉能源完成6.5亿美元融资,英伟达参与投资 [3] 核反应基本原理 - 核聚变是轻质元素结合释放能量,核裂变是重元素分裂释放能量 [6] - 宇宙元素通过恒星内部核反应形成,重元素是行星和生命的基础 [6] - 实现可控核反应需要材料的纯度和密度达到特定条件 [6] - 核反应产生α、β、γ射线等放射性副产物,可用于医疗等领域 [6] 可控核聚变发展背景 - AI发展导致电力需求激增,传统能源难以满足未来需求 [8] - 全球97%石油储量发现于20世纪,2025年底可能面临供应短缺 [9] - 中国在新能源领域领先,美国可能直接转向核聚变技术 [9] - 中国具备强大的组织和执行能力,有望在核聚变领域取得突破 [11] 核聚变技术挑战 - 实现难度被比喻为"用纸锅煮饺子",需精确控制高温等离子体 [13][14] - 需要同时满足高粒子密度、上亿摄氏度高温和足够约束时间 [15] - Q值(输出/输入能量比)已大于1,但持续稳定发电仍是挑战 [15] - 等离子体控制难度极高,微小扰动可能导致系统失控 [23][24] 核聚变技术路径 - 惯性约束型:激光点火、场反位形、Z箍缩等技术 [16][17] - 磁约束型:托卡马克、仿星器、磁镜等装置 [18] - ITER是全球最大托卡马克装置,重2.3万吨,高30米 [19] - 中国EAST装置和国际合作项目ITER代表主流技术路线 [19] 核聚变产业进展 - 三重积指标每1.8年翻倍,快于摩尔定律增速 [28] - 中国在高温超导磁体、真空设备等关键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31] - ITER项目中中国承担磁体支撑、气体注入等核心部件制造 [31] - 电力电子技术进步提升了磁场控制能力 [30] 核聚变跨行业应用 - 推动高温超导材料成本下降,应用于医疗MRI设备等领域 [34][36] - 催生对非铁磁材料需求,如耐高温合金、陶瓷复合材料等 [37] - 电力电子行业发展与核聚变技术形成双向促进关系 [38][39] - AI芯片技术可能助力解决核聚变电源调节难题 [38] 创业与投资机会 - 核聚变产业链复杂,存在多个细分领域创业机会 [41][43] - 需要具备极限工程经验和跨领域号召力的创业者 [42] - 创业公司可聚焦超导磁体、控制系统等核心子系统 [43] - 技术"沿途下蛋"模式可将核聚变成果应用于其他行业 [43]
一周解一惑系列:聚变磁约束结构仿星器VS托卡马克
民生证券· 2025-06-16 16:4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磁约束是当下实现可控核聚变的最佳方式,主流磁约束装置是托卡马克和仿星器,托卡马克有电流驱动的不稳定性问题,先进仿星器有诸多优势且 W7 - X 创造了核聚变三重积新纪录,建议关注可控核聚变相关标的联创光电、国光电气 [1][2][3][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1 托卡马克 VS 仿星器 1.1 磁约束是当下实现可控核聚变的最佳方式 - 核聚变开发困难,分为惯性约束和磁约束核聚变,磁约束核聚变是当前最可能率先实现可控核聚变能源的方式,其利用强磁场将高温等离子体约束在“磁笼”中,避免容器壁与高能粒子直接接触 [1][9] - 磁约束核聚变反应步骤为加热燃料气体形成等离子体并建立磁场约束,再加热等离子体使其达较高参数,最后让热等离子体在磁场中进行核聚变反应获得聚变能,氘和氚是聚变核燃料,核聚变能源原料几乎取之不尽 [13] 1.2 仿星器发展介绍 - 1951 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提出仿星器装置,最初仿星器粒子约束性能差,苏联托克马克装置取得进展后国际聚变研究机构转向托克马克研究,但日本、德国坚持研究仿星器,德国先后建设多个仿星器取得成果 [21] - 2010 年日本 LHD 仿星器获超高密度等离子体,2017 年获高温等离子体,世界最大仿星器 W7 - X 于 2015 年底投入运行并取得成果,我国正在建造首台准环对称仿星器 CFQS,它结合了仿星器和托卡马克优点 [24][29] 1.3 先进仿星器标准及其后续优化方向 - 先进仿星器标准包括模块化线圈系统制造技术可靠、生成良好磁面、等离子体热压和磁压之比上升到 5% 时 MHD 平衡稳定、有更低新经典输运、足够小或无自举电流、对高能粒子良好约束 [36] - 先进仿星器相比传统仿星器提高了对等离子体的约束,减小新经典输运、增强磁流体稳定性,引入模块化线圈设计使线圈设计等更简便,优化三维线圈系统是仿星器研究重点 [37] 1.4 全球最大仿星器 W7 - X 核聚变三重积创造新纪录 - 2025 年 5 月 22 日,德国 W7 - X 仿星器创造核聚变三重积新纪录,在 43 秒等离子体放电中表现稳定,超越所有托卡马克装置运行纪录,虽运行时长不如中国东方超环,但等离子体密度更高,聚变三重积稍高,标志仿星器技术路线在商业聚变电站竞赛中展现强劲实力 [3][41] 1.5 聚变三重积为什么这么重要? - 聚变三重积是可控核聚变的“及格线”,超过临界值聚变反应才能自给自足,产生能量超过投入能量,不同理论判据结果可表示成温度、等离子密度、能量约束时间三者乘积,最佳温度 1.6 亿度时三重积为 2.59×10^21,各类核聚变实验目标温度设定在 1 亿到 2 亿度之间 [44][45][49] - 德国初创企业 Proxima Fusion 获 1.3 亿欧元 A 轮融资,采用仿星器路径,预计 2027 年前实现关键硬件验证演示,2030 年代初建设 1GW 规模聚变电站 [49][50][52] 2 相关标的 2.1 联创光电 - 主营业务包括激光系列及传统 LED 芯片产品、智能控制系列产品、背光源及应用产品、光电通信与智能装备线缆及金属材料产品 [54] - 在可控核聚变方面聚焦超导产业,创建实验室,完成光伏级高温超导磁控单晶生长设备样机生产及调试,实现产业化并获批量化订单,将高温超导集束缆线技术应用于可控核聚变高场磁体研制,还与中核聚变、中核集团有相关合作计划 [55] 2.2 国光电气 - 公司从事微波器件研制生产超 60 年,是国内专业从事真空及微波应用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核工业、新能源等领域 [56] - 公司核工业设备及部件产品包括 ITER 配套设备等,如偏滤器已应用于 HL - 3 等托卡马克装置,还完成 ITER 屏蔽模块热氦检漏设备制造调试,参与新的钨第一壁研制进入样件生产阶段,研制出多种 ITER 工艺设备 [57][60][61]
行业观察 | 终极能源曙光显现,全球核聚变竞争提速
搜狐财经· 2025-05-29 18:46
核聚变行业趋势 - 核聚变研发窗口期从"永远50年"缩短至"10-20年",中美欧成为主要竞争方 [2] - 人工智能算力需求催生绿色能源投资热潮,聚变技术成为科技公司新投资焦点 [2] - 全球聚变装置总数达166个(102个投运/16个在建/48个规划),美国以48个装置领先,中国与俄罗斯并列第三(各14个) [6][7] 中美投资格局 - 美国聚变公司累计融资超56亿美元,中国达25亿美元(截至2024年10月),2024年全球聚变融资额近30亿美元 [4] - 美国Helion Energy完成4.25亿美元F轮融资(总融资超10亿美元),中国聚变新能公司启动145亿元BEST装置建设 [4] - 私营资本占比显著提升:投运项目中占10.8%,在建项目占25%,规划项目达75% [7] 中国研发进展 - 三大主力阵营:中科院等离子所(EAST装置)、中核西南物理研究院(环流3号)、新奥集团(玄龙-50U) [3][8] - 2025年关键技术突破:EAST实现1亿度1000秒燃烧,环流3号达双亿度(核温1.17亿/电子1.6亿),玄龙-50U实现兆安级氢硼放电 [13][14] - 新奥累计投入超40亿元研发氢硼聚变,下一代和龙-2号计划投资60亿元 [9][22] 技术路线对比 - 主流路线:氘氚托卡马克(ITER项目采用),中国国家队聚焦此方向 [17][20] - 替代路线:新奥选择氢硼球形托卡马克,燃料成本仅6-8分/度且无中子辐射,但需10亿度高温 [20][21] - 美国TAE采用直线型FRC装置实现氢硼聚变,Helion Energy押注氘氦直接发电技术 [23][29] 商业化前景 - 传统时间表:实验堆(2030s)-示范堆(2040s)-商用堆(2050s) [26] - 初创公司加速:Helion目标2028年发电,新奥预计10-20年内突破 [29][33] - 中国产业链优势:主装置和加热装置全国产化,特殊诊断设备逐步替代进口 [30][31] 企业动态 - 新奥组建300人国际团队,核心专家包括彭元凯(球形环发明人)、石跃江(多国装置诊断系统开发者) [32] - 初创公司融资活跃:星环聚能(红杉/顺为投资)、能量奇点(蔚来/米哈游投资)、瀚海聚能(轻舟/华映投资) [12] - 美国CFS融资超20亿美元(比尔·盖茨/谷歌投资),TAE融资达12亿美元(雪佛龙/住友支持) [12][23]
机械行业研究:可控核聚变专题:“十五五”资本开支加速,“人造太阳”渐行渐近
国金证券· 2025-05-20 08:3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可控核聚变性能优异、Q值提升、产业化资本加速,是未来发电能源优选;2025年技术突破与招标加速,“十五五”期间进入密集资本开支期;产业链核心价值量在中游设备,磁体环节最大;看好“十五五”期间资本开支加速释放周期,建议关注相关设备公司投资机会 [1][2][3][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一、可控核聚变——人类的终极能源 - 核聚变具有高能量密度、原料易得、布置灵活、安全环保等优点,能量源于聚变质量亏损,通过约束氢核实现反应 [13][14] - Q值与聚变三重积显著增加,Q值决定商业化进程,目前Q值不断提升,使商业化可控核聚变成为可能 [16][20] - 磁约束方案安全经济,占62%核聚变装置市场份额,托卡马克装置占比48%,有望成为主流方案 [22][27] - 全球可控核聚变技术里程碑事件频发,投资额持续增高,2024年行业累计融资金额超71亿美元,多数公司预计2031 - 2035年实现商业化 [28][31][33] 二、技术突破+招标加速,“十五五”期间产业进入实验堆批量建设阶段 - 行业处于实验堆建设阶段,国内由中科院、中核集团主导,“十五五”期间多数实验堆项目预计实现,单个投资几十亿,资本开支上行趋势明确 [36][38] - 高温超导材料突破提升磁场强度和Q值,2025年能量奇点公司经天磁体产生21.7特斯拉磁场;EAST项目实现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助力商业化落地 [45][49] - BEST项目提前启动总装,有望2027年实现“人造太阳”点火;中科院合肥等离子体研究所进入密集招标期,招标金额多为几千万级,印证板块景气度 [51][57] 三、产业链核心价值量在中游设备,磁体环节价值量最高 - 核聚变产业链包括上游材料、中游设备和下游核电应用,中游设备处于资本开支密集阶段,包括磁体、偏滤器等,上游磁材壁垒较高 [60] - 以FIRE项目为例,反应堆成本近12亿美元;ITER反应堆中磁体价值量占比28%,为最大环节 [63][66] 四、投资建议 - 合锻智能是色选机和液压机供应商,收入增长,与聚变新能签约承接BEST项目真空室等部件制造任务 [69][74] - 联创光电布局多业务板块,25Q1营收和利润双增长,是高温超导磁体稀缺标的,有望受益行业趋势 [76][82] - 国光电气负责偏滤器、第一壁等生产,营收和利润承压,但作为核心供应商有望受益行业发展,核工业设备营收占比上升,研发投入增加 [83][88][91] - 精达股份参股上海超导18.3%,上海超导产品性能优异,有望承担核聚变反应堆核心上游角色 [99] - 永鼎股份营收增长,新增超导及铜导体业务占比超10%,签订超导带材合同,为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应用做准备 [102][110] - 兰石重装25Q1收入高增长但盈利能力承压,交付CFETR热交换器,核能领域订单增长,业绩贡献有望加大 [113][118] - 王子新材25Q1营收和利润双增长,控股子公司宁波新容实现核聚变磁体电源系统电容订单交付,预计迎来高增长 [12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