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专业调剂
icon
搜索文档
新高考首年咋报志愿?听招生老师细说端详
郑州日报· 2025-06-22 08:29
高考改革政策解读 - 河南省今年实施"3+1+2"新高考模式 普通类本专科批次采用"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 每个考生可填报48个院校专业组志愿 每组可选6个专业 [1][2][5] - "院校专业组"指高校对选考科目要求相同的专业组合 一所院校可设多个专业组 考生需先选"院校+专业组"再选具体专业 与传统"以大学为导向"模式形成对比 [2] - 新模式下专业志愿满足率提升 考生需确保选科与目标专业组完全匹配 如选"物化政"无法报考要求"物化生"的专业组 [2][3] 志愿填报策略 - 填报需遵循"冲稳保"原则 建议志愿梯度分配为:冲(20%-30%) 稳(40%-50%) 保(20%-30%) 专业组内需冷热搭配降低调剂风险 [4][11] - 参考往年录取数据时需结合招生计划变化 运用历史投档线预测目标院校专业组区间 注意避免生搬硬套数据 [8][10] - 本科录取批次合并为单一批次后 滑档风险增大 建议同意专业调剂以保留录取机会 [7][11] 专业选择指导 - 教育部新增29种本科专业 含人工智能 碳中和等前沿方向 但需注意"热门"专业应与个人兴趣能力匹配 [5][6] - 建议优先考虑专业内涵(课程设置 就业去向等)而非单纯热度 家庭经济条件应纳入中外合作/民办专业选择考量 [10][12] - 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强调 填报决定权应归属考生 家长仅作为参谋 兴趣是专业选择的核心标准 [6][12] 实操建议 - 填报前需全面掌握平行志愿 大类招生等政策概念 研读目标院校招生章程中的录取规则 [9][11] - 采用"五步法":明确目标→定位院校→规划梯度→处理调剂→避开误区 其中位次定位建议参考近三年录取数据±3000名范围 [10][11][12] - 特别注意部分专业对单科成绩或体检的特殊要求 未达标可能直接退档 [12]
北京启动“志愿填报专家进校园”,为考生、家长填报高考志愿支招
新京报· 2025-06-16 07:20
高考志愿填报政策解读 - 北京本科阶段志愿填报采用院校专业组方式,院校专业组是基本单位,由院校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和选考科目要求设置 [2] - 一个志愿只能填报一个院校专业组,不同院校专业组可交叉填报,例如第一个志愿填A大学专业组1,第二个填B大学专业组1,第三个填A大学专业组2 [2] - 同一院校专业组建议填满6个专业并服从调剂,调剂在6个专业志愿之后进行,未填满可能降低录取优先级 [2] 志愿填报时间安排 - 6月25日北京考生可查询高考成绩和"一分一段"表 [1] - 6月27日8时至7月1日17时统考考生填报本科提前批志愿、特殊类型招生志愿、本科普通批志愿 [1] - 征集志愿时间较短,需及时关注官方网站 [1] 志愿填报策略与原则 - 本科普通批30个平行志愿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原则投档,需按优先顺序排列志愿 [2] - 提前批次录取先于普通批次,仅建议特别想去的考生填报,否则需慎重 [2] - 志愿填报需把握冲、稳、保、兜底原则,冲和兜底占少数,稳和保占大头 [4] 考生定位与参考依据 - 考生需"知分知位次",参考往年高校提档线和录取平均位次,拉开志愿梯度 [3][4] - 自我定位可参考排名、百分比位置和分数线线差(个人成绩与普本线、特招线差值) [4] - 两依据:招生专业目录与高校章程、考生成绩及排名与体检结论;一参考:历年录取统计资料 [4] 专家活动与资源支持 - "志愿填报专家进校园"活动对高三教师进行系统培训,提升志愿填报服务专业性 [1][6] - 活动提供数据分析、政策解读材料和辅助系统使用指导,如"阳光志愿"和"北京高考志愿推荐" [7] - 未来活动将扩大覆盖面,走进更多学校并整合专家资源 [6][7]
一次考试决定不了人生上限
科技日报· 2025-06-11 16:18
教育背景与成长经历 - 沈政昌在江苏常熟农村长大,父母重视教育,家庭环境虽艰苦但支持子女读书 [1] - 1976年高中毕业后参加农村生产队劳动,从事运输和农业工作 [1] - 1977年恢复高考消息传出后,立即购买参考书自学,但基础薄弱需从头学起 [1][2] 高考经历与心态 - 1977年首次高考前通过初试(通过率仅20%),但最终落榜,保持积极心态准备再战 [2] - 1978年第二次高考前获脱产复习机会,因物理化学分科调整(1977年合卷100分→1978年各100分)成绩提升 [4] - 高考化学科目因考前放松表现最佳,最终被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录取 [4] 专业选择与职业发展 - 原报考物理化学专业,后被调剂至矿山基建工程设计专业,但迅速适应并发现专业与物理力学的关联性 [4][5] - 深耕浮选装备领域40余年,打破国外垄断,推动中国成为全球掌握该技术三大国家之一 [5] - 强调专业调剂可能带来新机遇,行业需注重终身学习与实践能力 [5] 行业启示 - 矿业装备领域的技术突破依赖长期专注,行业需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5] - 教育背景并非职业上限,行业成功案例包括非学历路径的养殖大户和企业家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