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

搜索文档
倾听尼山2025|李敬泽:我们是在世界中
经济观察报· 2025-07-01 17:41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于2025年7月9日至10日在山东曲阜举办,主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 [1] - 论坛设置多项分议题,包括"文明的起源与未来发展"、"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齐鲁文化与世界文明"等 [1] - 论坛创立于2010年9月,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1] 文学创作与全球视野 - 中国作家已从"走向世界"转变为"在世界中"的创作心态,强调主体在场的全球视野 [2][6] - 本土叙事与全球视野并非对立关系,中国的本土叙事本身就内在着全球视野 [3][10] - "世界文学"应由世界各地文学共同建构,不应以西方文学为中心 [4][10] 文明交流与互鉴 - 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难度,需要保持开放自信的心态面对"他者" [3][6] - 文学在促进文明互鉴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想象力交换建立"求同存异"的视野 [8] - 翻译是中外文学交流的桥梁,但文化互鉴的复杂性远超翻译本身 [11][12] 传统与创新 - 传统是活的,会被一代代人不断阐释和发明,符号化是创新的必经阶段 [13] - 年轻作家对传统的接受和熟习程度远超前辈,传统已成为他们血液里的东西 [14] - 文化机制需要保持开放性,欣赏人类创造力的多样性 [3][14]
探寻文学世界中的北京
北京晚报· 2025-06-27 15:11
文学创作与国际化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将宁肯的创作置于世界文学的宏大视野中,强调"世界文学"与中国息息相关,需在世界文学的参照系中确认其价值 [1] - 宁肯被形容为"文坛六边形战士",创作领域横跨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体,并因其不妥协的艺术探索精神获得"文坛刺客"称号 [1] - 美国汉学家托马斯·莫然引用莫言评价,认为宁肯是"创造自己文体的作家",其文体能装载丰富内容 [1] 作品翻译与跨文化传播 - 埃及汉学家雅拉通过翻译《北京:城与年》感悟到北京在宁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认为作品兼具"地方"与"记忆"双重属性 [1] - 英国查思出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洋指出《中关村笔记》(英文版)展现了西方读者未了解的中国硅谷故事,具有独特出版价值 [1] - 托马斯·莫然历时近十年翻译《天·藏》,2018年与宁肯共赴拉萨实地考察以深化理解,强调翻译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 [1] 版权输出与国际合作 - 宁肯作品通过偶然机遇实现多语种输出:雅拉因航班延误在新华书店发现《北京:城与年》并促成阿语版出版 [1] - 托马斯·莫然通过中国作家网关注宁肯作品后经引荐合作,促成宁肯首次美国之行及哈佛演讲 [1]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展现出世界性眼光,推动宁肯作品国际传播 [1]
专访多和田叶子:语言不是出生地,而是一种选择
虎嗅· 2025-06-02 10:00
多和田叶子的文学创作背景 - 1960年出生于东京 父亲经营外文书店 从小在多语言环境中成长 22岁赴德留学并定居 通晓多种语言 包括俄语 [2] - 1987年出版首部双语诗集《唯有你在的地方一无所有》 由"破产出版"公司推出 定价25马克 通过手写告示自助销售 [1] - 在德语文学界获得认可 2018年获德国"克莱斯特奖" 评委评价其"扩展了德语文学的边界" [7] 核心文学理念与创作特色 - 主张语言是有生命的主体 创新性将日语竖排与德语横排混合设计 让读者穿行于语言缝隙 [3] - 作品中频繁出现自造新词和拆解汉字笔画 如《飞魂》大量使用汉字追求结构美感 假名与汉字形成海水与礁石的视觉效果 [6] - 创作主题聚焦边界跨越 包括《裸眼》中不懂法语的越南女孩 《雪的练习生》以北极熊视角叙事 《狗女婿上门》人犬共同生活等 [5][6] 《献灯使》的创作背景与主题 - 设定核灾难后的日本社会 老年人被迫长寿 年轻人短命聪慧 反映对当代日本社会的夸张描述 [10] - 灵感来源于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两次福岛调研 参考水俣病和切尔诺贝利事件 探讨工业污染公害影响 [12] - 书中设计语言禁令情节 批判二战日本禁用外来语政策 也反思当代过度使用美式外来语现象 [13] 对翻译与世界文学的见解 - 认为翻译是世界文学核心 译者需兼具双语文学素养 建议大学开设文学翻译学科并设立更多翻译奖项 [17] - 《献灯使》英译版仅完成一章便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繁体中文版保留原文字 简体版采用归化翻译 展现不同译法取舍 [8] - 强调作者与译者是跨越语言界限的摆渡者 主动将翻译决定权交给译者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