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人融合

搜索文档
这才是职能BP踩雷的本质
36氪· 2025-07-31 11:42
论坛背景与主题 - 2025年7月17日-18日第四届中国企业平台型组织论坛在青岛举行 聚焦"组织变革中职能BP作为胜负手"的主题[1] - 穆胜咨询合伙人娄珺发表演讲《数据揭秘 职能BP最容易踩中的五大雷区》 剖析当前工作模式问题并提出进化建议[1] 职能BP发展历程 - 财务BP最早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福特汽车公司设立的财务共享中心 形成三支柱财务职能结构[2] - HRBP概念于90年代由尤里奇教授提出 IBM公司成功实践后成为大型企业标配[2] - 职能BP扩展至法务BP 战略BP 供应链BP 采购BP等多类型岗位[1] 三台架构体系 - 业务中台由成本中心进化而成 如供应链中心 研发中心 形成"资源超市"供前台随需调用[3] - 组织中台仅包含后台派出的BP 主要涵盖人力BP与财务BP 部分企业包含战略BP与法务BP[3] - 数据中台以数字化部门形式存在 功能包括数据仓管理 指标算法研究 数据红利挖掘[4] 组织中台现状调研 - 2025年882份有效样本显示仅54%企业建立组织中台 与2023年最低值持平[5] - 组织中台建设热情自2022年起逐年下降 回归"政策警察"类型占比涨幅达20%[5] - 2025年上半年电话咨询中15%-16%客户明确提出"砍HRBP编制"计划[6] HRBP满意度调研 - 对37家企业的调研显示HRBP自评满意度85% 老板评分66% 业务负责人评分仅43%[10] - 印象打折率指标显示老板对HRBP表现存78%打折率 业务部门存51%打折率[10] - 业务部门最不满HRBP在"业人融合"方面的表现 占比显著高于其他问题[11] 职能BP核心问题 - HRBP与财务BP存在相同运作逻辑 "业人融合"与"业财融合"分别为两者最大难点[15] - BP专业性与业务赋能需求存在"油水分离"现象 业务部门需要赋能与BP能力不匹配[15]
飞书剥离People,人力资源管理还重要吗?
36氪· 2025-05-29 12:22
字节跳动业务调整 - 字节跳动将飞书旗下People线剥离并并入集团信息系统部 该产品主要包含飞书招聘、绩效、人事及OKR等HR服务模块 [1] - 调整源于商业化压力 经济寒冬下企业优先削减非盈利部门预算 人力资源SaaS普遍面临盈利困境 [1] 人力资源SaaS行业痛点 - 定制化人力资源工具难以规模化 大型企业自研模式缺乏普适性 工具价值局限于特定工作流程匹配 [1] - 市场采购意愿低迷 甲方普遍认为HR工具非刚需 对比抖音抖+等直接影响经营的产品 采购优先级显著偏低 [2] - 模块化SaaS产品易被削减 经济下行期企业优先砍断对经营影响有限的HR单项功能采购 [2][4] 行业转型方向 - "业人融合"成关键路径 HR需深度嵌入业务流 通过数据打通人才配置与经营决策 而非仅优化内部流程 [2][3] - 一体化SaaS更具潜力 需整合业务流/资金流/人才流数据 提供人效提升算法 超越基础Excel功能 [3][5] - HR职能需升级至组织与战略层面 突破选用育留模型 建立商业全景视野才能创造经营价值 [3][4] 企业实践案例 - 字节跳动连续调整HR相关架构 此前已裁撤人才发展中心 反映企业对非核心HR职能的取舍逻辑 [4] - Manner咖啡等企业同步缩减HRBP编制 显示市场对传统HR岗位价值的重新评估 [4] 行业竞争态势 - 跨职能岗位与AI技术正在侵蚀传统HR领域 专业转型迫在眉睫 否则面临被替代风险 [4]
人力和财务BP,赋能业务要“闯三关”
36氪· 2025-05-20 11:36
三支柱模式现状 - 企业通过建立COE专家中心、SSC共享服务中心和BP业务伙伴组成的三支柱模式推动"业人融合"与"业财融合"[1] - 该模式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成为主流,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普遍采用[1] - BP角色被寄予厚望但价值未获普遍认可,需通过三大考验才能有效赋能业务[1] 理解业务考验 - BP需优先理解业务才能发挥专业价值,但多数BP仅通过走马观花式调研获取表面信息[2] - 老板对BP提出"比业务人员更懂业务"的矫枉过正要求,而BP应聚焦框架而非细节理解[2] - BP与业务人员常陷入理解僵局:业务方指责BP脱离一线,BP质疑业务方谎报实情[3] 专业亮剑考验 - BP需将战略翻译为可落地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职级体系等专业方案[4] - 现实中BP常以"集团体系限制"为借口,实际暴露专业工具理解不足的问题[4] - 专业度可通过绩效指标分解(HRBP)和财务预算(财务BP)场景直接检验[5] 进退有度考验 - 部分BP通过喝酒等功利方式融入业务,导致被视作"小弟"或秘书而丧失专业立场[6] - 正确方式应依靠专业赢得尊重,保持安全距离以维持中立性(类比心理咨询师)[6] - 业务负责人强烈挽留BP可能源于情绪价值而非专业价值,真正专业BP离开后其影响会逐渐显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