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和体验至上

搜索文档
基金圈“变天”,权益基金转向“精致化”,含权债基获新发展优势
搜狐财经· 2025-09-18 14:59
现在基金公司的人学会了"克制",大家不再追求动辄上百亿的首发规模,而是把募集上限普遍设定在了 10亿到50亿这个区间。这跟2020年那种"规模狂欢"形成了鲜明对比,那时候,南方成长先锋一只基金就 能狂揽321.15亿元,很多产品的募集上限敢直接设到300亿。 基金公司学会克制吗,控制规模,不贪多 为啥现在都这么"佛系"了,有基金公司的人一语道破天机:主动控制规模,就是为了优先保障产品业绩 的稳定性。说白了,船小好掉头,规模太大,基金经理操作起来束手束脚,业绩很容易被拖累。这是对 过去几年,一些爆款基金成立后业绩不佳的深刻反思。 这种克制,是刻在骨子里的主动选择。你看那几只刷屏的"日光基",招商均衡优选,上限50亿,结果一 天就涌进来超过87亿的钱,最后只能按56.67%的比例配售。还有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上限才10亿, 愣是吸引了超过30亿的认购,配售比低到了32.95%。 连卖基金的销售人员都感慨,这波认购热度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更有意思的是摩根盈元稳健这只产品, 它压根就没设募集上限,但首日募了27.52亿元之后,立马宣布提前结束募集。这态度很明确:钱够了 就行,绝不贪多,要避免规模失控。 不光是基金公司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