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振荡参数

搜索文档
地下700米捕捉“幽灵粒子” 中国开启中微子研究新篇章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06 12:48
项目概况 - 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于8月26日正式运行取数 旨在解决粒子物理学领域未来十年内的重大问题之一——中微子质量排序[1] - 实验装置位于广东江门地下700米山体深处 核心探测器为直径超35米的有机玻璃球 内部装载2万吨液体闪烁体[1] - 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 合作组包括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约700名研究人员[2] 技术突破 - 项目团队在45天内完成6万多吨超纯水灌注 液位差控制到厘米量级 流量偏差不超过0.5%[2] - 探测器外壁镶嵌数万只光电倍增管 通过捕捉中微子反应产生的微弱光信号进行数据采集[1] - 该装置是国际上首次运行的超大规模和超高精度中微子专用大科学装置[2] 研究范围 - 实验将以更高精度测量中微子振荡参数 并涉足超新星 地球中微子 太阳中微子等研究[1] - 设计使用寿命达30年 后期可升级改造为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 用于探测中微子绝对质量[2] - 项目将检验中微子是否为马约拉纳粒子 解决粒子物理 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的前沿交叉热点难题[2] 历史沿革 - 我国于2003年论证设计第一代中微子实验装置——大亚湾中微子实验[1] - 中微子直到1956年才首次在核反应堆被捕捉 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1]
中国开启中微子研究新篇章
人民日报· 2025-09-06 04:57
据新华社电(记者胡喆、马晓澄)地下700米,广东江门的一处静谧山体深处,一个直径超35米的有机玻 璃球正静静捕捉来自宇宙的"幽灵粒子"——中微子。 8月26日,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正式运行取数。这座历时十余年建设的重大科学设施,将着手解决粒 子物理学领域未来十年内的重大问题之一:中微子质量排序。 中微子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也是宇宙中最古老、数量最多的粒子。直到1956年,人类才首 次在核反应堆捕捉到中微子的踪迹。从那时起,中微子就成为物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但仍有诸多未解 之谜。 早在2003年,我国便论证设计了第一代中微子实验装置——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如今,江门中微子实验 接过了接力棒。它不仅要解答中微子质量排序问题,还将以更高精度测量中微子振荡参数,并涉足超新 星、地球中微子、太阳中微子等研究。 江门中微子实验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合作组包括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约700名研究人 员。从看不见摸不着的"幽灵粒子",到一步步揭开神秘面纱,江门中微子实验是通向未知宇宙的一扇新 窗口。 按计划,江门中微子实验设计使用寿命可达30年,后期可升级改造为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将探测 中微子绝 ...
探寻地下700米的粒子世界
科技日报· 2025-08-27 09:32
项目里程碑 - 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于8月26日成功完成2万吨液体闪烁体灌注并正式运行取数 标志着国际首个超大规模超高精度中微子专用大科学装置投入运行[1] - 探测器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地下700米处 可探测53公里外台山和阳江核电站产生的中微子 以前所未有精度测量能谱[1] - 试运行期间首批数据显示 探测器关键性能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越设计预期[1] 技术优势 - 对中微子质量顺序的测定不受地球物质效应和其他未知中微子振荡参数影响 将显著提高6个中微子振荡参数中3个参数的精度[2] - 探测器核心为装载2万吨液体闪烁体的有机玻璃球 外壁镶嵌数万只光电倍增管 通过捕捉中微子反应产生的光信号进行探测[2] - 设计使用寿命达30年 后期可升级为世界最灵敏的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 用于探测中微子绝对质量及检验马约拉纳粒子属性[3] 科研价值 - 将解决粒子物理学未来10年内重大科学问题——中微子质量排序(第三种中微子是否比第二种更重)[1] - 开启对太阳 超新星 大气和地球中微子的前沿研究 并探索不活跃中微子和质子衰变等未知物理现象[2] - 有望解决粒子物理 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的前沿交叉热点难题[3] 国际合作 - 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导 涵盖17个国家和地区 74个科研机构的约700名研究人员[3] - 国际团队贡献了液体闪烁体探测设施的专业知识 共同推动技术达到极限边界[3] - 建设过程需满足材料纯度 稳定性和安全性的严格要求 依赖数百名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协作[2]
我国地下700米有个全球第一!网友:虽然不是很懂,但是大受震撼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6 21:41
项目概况 - 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成功完成2万吨液体闪烁体灌注并正式运行取数 成为国际上首个运行超大规模和超高精度中微子专用大科学装置[1] - 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于2008年提出构想 2013年获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及广东省人民政府支持 2015年启动隧道和地下实验室建设[5] - 探测器设计使用寿命达30年 后期可升级为世界最灵敏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9] 技术参数 - 探测器位于广东江门地下700米处 可探测53公里外台山和阳江核电站产生的中微子[2] - 核心探测器为直径35.4米有机玻璃球 容纳2万吨液体闪烁体 配备两万只20英寸光电倍增管及两万五千只3英寸光电倍增管[7] - 超纯水灌注量超6万吨 液位差控制到厘米量级 流量偏差不超过0.5%[5] - 液体闪烁体灌注历时半年 同步完成纯水置换 满足超高洁净度/透明度及极低放射性本底要求[5] 科研价值 - 首批数据显示探测器关键性能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越设计预期[1] - 将解决粒子物理学领域未来十年内中微子质量排序重大问题 并对太阳/超新星/大气/地球中微子开展前沿研究[1] - 对质量顺序测定不受地球物质效应和未知中微子振荡参数影响 显著提高6个中微子振荡参数中三个参数的精度[2] - 升级后可探测中微子绝对质量 检验其是否为马约拉纳粒子 解决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宇宙学交叉难题[9] 国际合作 - 项目涵盖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74个科研机构的近700名研究人员[9] - 被合作组发言人评价为"突破性进展 首次运行超大规模超高精度中微子专用装置"[9]
江门中微子实验运行,助力破解粒子物理和宇宙学前沿交叉热点难题
新京报· 2025-08-26 08:50
项目概述 - 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于8月26日正式运行取数 成为国际上首个运行的超大规模和超高精度中微子专用大科学装置 [1] - 项目历经十余年准备和建设 设计使用寿命达30年 后期可升级改造为世界最灵敏的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 [1][4] 技术性能 - 探测器关键性能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越设计预期 能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测量中微子能谱 [1][2] - 核心探测器为有效质量达2万吨的液体闪烁体探测器 配备直径35.4米的有机玻璃球容器 [3][4] - 采用2万只20英寸光电倍增管和2.5万只3英寸光电倍增管协同探测中微子相互作用信号 [4] 科学目标 - 重点解决粒子物理学领域未来十年内的重大问题:中微子质量排序(第三种中微子是否比第二种更重) [1] - 对质量顺序的测定不受地球物质效应和其他未知中微子振荡参数影响 显著提高6个中微子振荡参数中的三个参数精度 [2] - 开启对太阳 超新星 大气和地球中微子的前沿研究 并探索不活跃中微子和质子衰变等未知物理现象 [2][4] 工程成就 - 项目团队在45天内完成超过6万吨超纯水灌注 液位差控制到厘米量级 流量偏差不超过0.5% [3] - 历经半年精细操作将2万吨液体闪烁体精准注入探测器 同步完成纯水置换 满足超高洁净度 透明度和极低放射性本底要求 [3] - 探测器位于地下700米深处 可探测53公里外台山和阳江核电站产生的中微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