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汽车产业脱钩

搜索文档
36氪精选:关税飓风任它吹,中国汽车「无战事」|深氪lite
日经中文网· 2025-04-25 15:12
核心观点 - 中美汽车产业在特朗普政府加征145%关税背景下呈现"脱钩"态势,中国车企因提前布局供应链本地化而表现平静,而美系车企则面临严重承压[7][9][14][16] - 汽车产业链的复杂性和长切换周期特性促使中国车企采取防御性策略,关键零部件已实现替代方案储备[18][21][24] - 供应链区域独立化成为趋势,但可能导致全球产业效率下降和成本上升[33][39][41] 关税政策影响 - 2025年4月特朗普宣布对中国输美产品征收145%关税,较此前34%-104%大幅提升[7] - 中国对美整车出口仅占总量1.8%(11.6万辆),主要为合资品牌,自主品牌几乎无官方出口[9] - 特斯拉Cybertruck关键零部件(如48V电池)受关税冲击后成本占比或超50%[16] 中国车企应对策略 - 蔚来已找到韩国晶圆厂替代美国Wolfspeed碳化硅芯片方案,单车成本上涨千元级[12] - 理想汽车评估显示二级供应商美国芯片(德州仪器等)切换容易,整车成本仅增加几百元[13] - 上汽通用发动机零件仅剩4个需美国进口,年损失预估不足千万元[14] 外资车企困境 - 特斯拉紧急排查中美往来零部件,美国工厂中国零部件占比显著[16] - 福特高端车型涡轮增压器等核心部件依赖美国进口,部分车型已停产[16][17] - 林肯领航员等车型暂停对华出口,影响福特中国盈利来源[16] 供应链重构动态 - 东南亚电力系统不稳定制约产能转移,泰国电池工厂难以持续生产[32][33] - 德企紧固件公司面临美国生产三重困境:招工难、品控差、成本高[34] - 奔驰宝马核心电子传感器坚持欧美进口,中国产线工艺存在差距[36][38] 长期行业趋势 - 豪华车企推进"中产中销、美产美销"的双轨本地化策略[40] - 汽车产业链切换周期长达2年,促使企业采取最保守风险模型[18][21] - 全球年产量:中国超2000万辆,美国约1500万辆,形成产业规模壁垒[18]
关税飓风任它吹,中国汽车「无战事」|深氪lite
36氪· 2025-04-24 22:10
关税政策影响 - 特朗普政府2025年4月宣布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145%关税,较此前34%-104%税率大幅提升[4] - 特斯拉Cybertruck关键零部件因来不及转移仍受中国供应链制约[5] - 中国对美整车出口量仅占总量1.8%(11.6万辆/年),且以合资品牌为主[6] 中国车企应对策略 - 蔚来已找到韩国晶圆厂替代美国Wolfspeed碳化硅芯片方案,单车成本上涨控制在千元级[9] - 理想等车企二级供应商芯片可快速切换,整车成本增加仅数百元[10] - 上汽通用发动机零件仅剩4个需美国进口,年损失预估不足千万元[11] - 车企普遍采取"防御性布局",关键器件提前2年准备替代方案[18][19][25] 外资车企困境 - 特斯拉48V电池成本占比或超50%,泰国工厂投产滞后致短期承压[15] - 福特高端车型涡轮增压器等核心件依赖美国进口,部分车型面临停产[15][16] - 福特暂停F-150猛禽等车型对华出口,林肯品牌盈利受冲击[17] - 德企紧固件公司面临美国本土生产三重困境:招工难、品质差、成本高[32] 供应链重构趋势 - 东南亚产能受电力系统限制,难以持续替代中国制造[30][31] - 豪华品牌核心电子电器元件(如安全传感器)坚持欧美进口,本地化难度高[34][35][37] - 欧洲车企推进"中产中销、美产美销"区域独立化策略[39] - 汽车产业链复杂度决定切换周期长达2年,促使企业提前布局[18][38] 产业格局变化 - 中国汽车年产量达2000万辆,超美国1500万辆规模[17] - 电池材料呈现全球化特征:非洲/印尼原料→中国加工→全球供应[17] - 供应链三大要素排序变为:稳定>质量>成本[21] - 理想曾评估墨西哥建厂方案,因政策风险放弃数十亿投资[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