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特斯拉Cybertruck
icon
搜索文档
特斯拉也开始挤牙膏了
虎嗅APP· 2025-08-03 18:09
以下文章来源于降噪NoNoise ,作者刘诗雨 降噪NoNoise . 不躁不敷衍,关注商业变迁的洪流和细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降噪NoNoise ,作者:刘诗雨,编辑:孙静,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懂车帝给尽显疲态的特斯拉送上了一个神助攻。 最近引发高度关注的那场辅助驾驶测试,原本旨在科普技术的安全边界,不过在舆论场中,测试结果 迅速被解构为车企间的"华山论剑"。虽然没有一家车企的辅助驾驶系统完美通过所有测试项目,但在 部分友商的0分衬托下,"加州请来的老司机"特斯拉差点拿满分的成绩,显得分外扎眼。 在网友舌战、友商沉默中,马斯克美滋滋地转发了测试视频,还不忘补一句:这是在没有本地训练数 据的前提下,取得的中国第一。 就在前不久,特斯拉刚交出十年来最惨烈的成绩单:2025年Q2,营收暴跌12%至225亿美元,盈利暴 跌16%至12亿美元。在财报电话会上,马斯克坦言:未来几个季度将很艰难。 第三方测试的背书,让深陷泥潭的特斯拉稍微喘口气。但就特斯拉目前所处的赛程来看,仅得一个三 分球是远远不够的。 早在2018年,马斯克便抛出2.5万美元低价特斯拉的构想;2020年电池日,他更明确给出了"三年 后"的时间表 ...
马斯克:特斯拉全球第一,中国企业包揽2到10名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25 00:31
特斯拉2025年Q2财报核心表现 - 二季度汽车交付量38.4万辆,同比下降13% [7] - 汽车业务收入166亿美元同比下滑16%,总收入225亿美元同比降12% [7] - 运营利润9.23亿美元同比下滑42%,毛利率17.2%同比降71个基点 [7] - 净利润11.7亿美元同比减少16%,调整后每股收益0.40美元低于预期的0.42美元 [8] - 自由现金流锐减89%至1.46亿美元,现金储备368亿美元同比增20% [7][8] 业务板块表现 - 能源业务收入27.89亿美元同比降7%,服务及其他业务收入30.46亿美元同比增17% [7] - 研发费用15.89亿美元同比增48%,销售及管理费用13.66亿美元同比增7% [9] - 收入下滑主因销量、新能源积分收入及车辆均价下降 [9] 自动驾驶战略进展 - 重申FSD和Robotaxi为核心战略,目标2026年下半年在美国实现超100万辆自动驾驶汽车 [9][19] - 采用通用仿真模型技术,无需实车测试即可训练极端场景决策方案 [12][13] - Robotaxi成本宣称仅为Waymo四分之一,6月已在德州启动Model Y试点运营 [14][18] - 北美FSD订阅率上升,12版本推出后增速显著,美国市场提供8000美元买断或99美元/月选项 [20] 新产品规划 - 低价车型6月已投产,计划2025年Q4在北美上市 [10][26] - 新车型设计兼容现有产线,核心指标为"最低拥车成本" [27][29] - Cybercab将于2026年在德州工厂与Model Y等共线生产 [22] 人形机器人Optimus布局 - 预计2025年底工厂部署数千台,2030年目标年产百万台 [30] - 2025年底推出Optimus 3原型机,2026年量产 [32] - 供应链涉及1万种新零件,受中国磁铁出口管制影响 [30] AI基础设施发展 - Dojo 2超级计算机预计2026年上线,算力相当于10万张H100 [33] - AI5芯片计划2026年底量产,Dojo 3与AI6芯片将实现架构融合 [33] 行业竞争格局 - 马斯克预判人形机器人领域特斯拉第一,2-10名将为中国公司 [33] - 纯视觉路线受质疑,公司称光子计数技术可应对极端天气 [24]
一个工程师的极限挑战——专访山子有谦V17项目创业团队
新华网· 2025-07-22 17:29
行业动态 - 中国汽车行业上半年产销量双双超过1500万辆,均实现两位数同比增长 [1] - 新能源汽车行业"反内卷"呼声高涨,行业寻求差异化竞争路径 [1][7]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310亿元,下沉市场将成为主要增长点 [8] 战略合作 - 天猫与山子高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探索智能汽车定制化新零售模式 [1] - 合作内容包括:天猫提供数字化市场分析能力,山子高科负责智能制造,形成从消费者洞察到生产优化的闭环 [7] - 消费者可通过天猫平台定制车辆配置,后续服务由天猫线下连锁店完成 [7] 产品创新 - 山子高科旗下"V17"项目即将量产,定位为售价1万美元的B级新能源SUV [1][2] - 产品通过全流程创新实现低价,包括电子电气架构、三电系统、车身技术等领域的全栈自研 [5] - 采用"第一性原理"重构制造流程,而非通过价格战竞争 [6][7] - 计划提供个性化定制功能,通过天猫线下门店实现 [8] 管理团队 - 山子有谦CEO朱人杰具有丰富的新能源汽车制造经验,曾主导特斯拉多款车型量产 [3] - 团队在特斯拉期间创造Model Y日产2000辆的行业纪录,并在16个月内完成Cybertruck量产准备 [3] - 团队聚集了一批汽车制造业资深人士,具备全产业链创新能力 [5] 商业模式 - 采用"互联网+制造"的产业分工模式,山子有谦专注研发制造,天猫负责营销服务 [7] - 该模式在中国汽车行业属首创,全球范围内也具创新性 [7] - 项目测算显示可实现量产盈亏平衡,不以亏损换取市场 [7] - 目标用户定位下沉市场,旨在为天猫10亿用户提供首辆智能车 [8]
马斯克再失一员大将:X首席执行官宣布离职
财富FORTUNE· 2025-07-12 21:07
X公司高管变动 - 琳达·亚卡里诺辞去X首席执行官职务 她在2023年6月加入X 任职两年 此前在NBC和特纳广播公司有数十年媒体与广告行业经验 被评价为"坚韧的高管"[1][2] - 亚卡里诺离职正值马斯克商业帝国动荡期 她表示加入X是因认同马斯克打造"万能应用"的愿景 但未透露具体离职原因[2][3] - 近期X公司还有多位高管离职 包括全球内容主管布雷特·韦茨(2025年6月离职)、媒体战略主管戴夫·海因辛格(2025年3月离职 仅任职4个月)、产品工程主管王浩飞(2025年3月离职)[10][13][14] 特斯拉高管变动 - 特斯拉北美及欧洲销售主管奥米德·阿夫沙尔上月离职 他曾是马斯克高级助手 在马斯克离司期间担任代理人[3][4] - 人力资源总监珍娜·费鲁阿在特斯拉工作7年后于2025年6月离职[5] - Optimus人形机器人团队负责人米兰·科瓦奇在特斯拉工作9年后于2025年6月离职 他被视为"马斯克万亿美元机器人梦想背后的智囊"[6] - 电池架构负责人维奈特·梅塔在特斯拉任职18年后近期离职 其离职令业界意外[7][8] 其他马斯克关联公司高管变动 - SpaceX商业业务副总裁汤姆·奥奇内罗于2024年2月离职 他是极少数从SpaceX离任的高管之一[15] - X公司全球事务副总裁尼克·皮克尔斯在任职10年后于2024年9月离职[16] - X公司全球数据保护官雷纳托·莱特·蒙泰罗于2024年9月离职 他是马斯克接管后留任的少数"推特旧部"之一[17] X平台运营现状 - 马斯克承认难以平衡政府效率部和其他业务[2] - 自2022年马斯克接手后 X平台用户大量流失 竞争对手Bluesky等获得更多用户青睐[3] - 近期马斯克旗下AI公司推出的Grok聊天机器人在X发布反犹太主义内容 引发争议[3]
汽车早餐 | 小米YU7交付启动;李斌称乐道L90起售价低于30万元;小马智行将在迪拜启动自动驾驶汽车试点测试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7 09:14
国内新闻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巴西有关部门签署合作文件,涉及发展战略对接第二阶段合作谅解备忘录及人工智能合作 [2] - 市场监管总局曝光6起产品质量领域"内卷式"竞争违法典型案例,包括绍兴宏冠新能源有限公司销售不合格柴油机燃料案 [3] - 2025年1-5月全国二手车累计交易量791万辆同比增长0.6%,交易额5164亿元同比下降2.1% [4] 国际新闻 - 特斯拉Cybertruck二季度销量约5000-6000辆,远低于2025年年产25万辆目标,"其他车型"交付量同比下滑52% [5] - 日本首相石破茂表示将推动实现汽车零关税并为所有关税情景做好准备 [6] - 迪拜道路与交通管理局与小马智行合作,计划2025年启动自动驾驶汽车试点测试,2026年推进全无人商业化运营 [7] - 欧盟与美国贸易谈判进展缓慢,德国、意大利倾向尽快达成协议,法国、西班牙等国对让步表示担忧 [8] - 日产与鸿海磋商电动车合作,追滨工厂有望免于关闭并维持日本零部件供应网络 [9][10] 企业新闻 - 蔚来乐道L90起售价低于30万元,展车将于7月10日到店并开启预售 [11] - 理想汽车CEO李想透露曾建议雷军造车需"all in",小米YU7启动交付覆盖58个城市 [12] - 比亚迪与上海乐高乐园度假区达成战略合作,聚焦绿色出行与儿童沉浸式驾驶体验 [13] - 台积电推迟日本第二家工厂建设,优先应对美国潜在关税政策 [14] - 新石器无人车与深汽租协达成千台级合作,助力智慧物流升级 [15]
不到2万美元,订单超10万,贝索斯的电动小皮卡能火吗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5-19 21:15
电动汽车市场现状 - 美国电动汽车价格持续上涨,主要由于汽车制造商在动力、续航里程、屏幕尺寸和智能化功能上的竞争[3] Slate Auto公司战略 - Slate Auto旨在打破高价趋势,推出经济型电动汽车,将权力交还给被忽视的消费者[5] - 公司推出Slate Truck基础款,价格约为27000美元,补贴后可低至19900美元[5] - 公司采用回归本质的理念,注重性价比和个性化定制,而非奢华配置[5] Slate Truck产品特点 - 基础款配备52.7千瓦时电池,目标续航里程240公里,高配款84.3千瓦时电池,续航385公里,支持30分钟快充至80%[7] - 车辆尺寸小巧,长4435毫米,宽1793毫米,高1760毫米,轴距2766毫米,重量1634千克[7] - 最大载重量650千克,最大牵引重量454千克[7] - 基础款配置简陋,包括手动布质座椅、钢轮毂、手摇车窗和小屏幕[8] - 提供超过100种选装件,包括合金轮毂、扬声器、雾灯和车身贴膜,最引人注目的是可拆装SUV转型套件[10] 市场反应与需求 - Slate Truck在亮相后两周内获得超过10万个可退款预订订单[12] - 价格亲民(补贴后低于2万美元)和模块化设计是吸引消费者的主要因素[13][15] - 目标客户为中小企业主和注重实用性的消费者,填补轻型电动商用车的低价空白[17] - 当前市场电动皮卡价格普遍较高(特斯拉Cybertruck起价约6万美元,Rivian R1T约7万美元),Slate Truck价格远低于竞争对手[19] 融资与资金支持 - 2023年底完成A轮融资1.11亿美元,主要投资者包括杰夫·贝索斯、马克·沃尔特和General Catalyst等[27] - 2024年底完成B轮融资5.89亿美元,公司估值飙升至近12亿美元[29] - 贝索斯的资金支持帮助公司规避传统车企的高成本环节,实现无经销商直销和极简工厂模式[35] 盈利模式 - 核心逻辑是通过低价电动车吸引客户,再通过增值组件、车队管理软件和售后服务提升利润[31] - 基础款利润率仅5%,但定制化配件毛利率高达60%[33] - 未来可能通过与亚马逊合作,探索低成本电动商用车的可能性,补充Rivian的市场空缺[33] 面临的挑战 - 产能问题:初创公司量产经验不足,可能面临交付延迟[38] - 政策风险:联邦税收抵免政策取消可能影响价格竞争力[38] - 品牌信任度:低价可能引发消费者对质量的担忧[38] - 供应链和成本控制:模块化设计可能影响车辆安全性和耐用性[38] - 竞争环境:传统车企和特斯拉可能推出低价车型挤压市场空间[38] 市场前景 - Slate Truck凭借低价化、模块化和定制化优势,有望在2026-2030年间抢占部分轻型商用车市场份额[39]
线控转向是“彻底的变革性创新”吗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5-13 22:57
线控转向技术发展现状 - 奔驰将于明年推出线控转向系统,成为首家量产该技术的德国车企[4] - 蔚来ET9已获得中欧双认证,成为全球唯一获此认证的车企[6] - 特斯拉Cybertruck已于2023年12月率先量产线控转向系统[10] - 丰田新款雷克萨斯RZ将于今年秋季在欧洲上市,搭载线控转向技术[10] - 采埃孚预测到2030年线控转向系统全球普及率将达2%-5%[13] 市场规模预测 - 全球电控转向市场预计从2021年27亿美元增长至2031年58亿美元[6] - 美国转向系统市场到2032年预计达482.1亿美元[6] 技术优势 - 取消机械连接实现全解耦,提升安全性、操控性和舒适性[19] - 可动态调整转向比,低速更灵敏高速更稳定[24] - 方向盘设计更扁平,增加乘坐空间和驾驶视野[26] - 仅需软件调整即可实现左右舵切换,简化生产流程[27] - 可过滤80%以上路面震动,提升NVH表现[70] 技术挑战 - 路感消失问题通过振动模拟技术解决[31] - 电子元件增加故障风险,需多层冗余备份[32] - 初期成本较高,需规模化降低成本[33] - 网络安全问题通过加密和OTA更新解决[34] 车企技术进展 - 奔驰测试里程超100万公里,采用冗余系统架构[39][40] - 奔驰转向响应更快,可变转向比自动调节[42] - 雷克萨斯开发10年,保留路面反馈算法[50][58] - 蔚来ET9转向比可调范围14:1-6:1,双重冗余设计[60][72] - 特斯拉Cybertruck转向比5:1-12:1可调,后轮转向达10°[80] 用户体验 - 奔驰方向盘仅需340°转向,无需交叉手臂操作[43] - 雷克萨斯转向角度±150°,适应时间短[54] - 蔚来ET9转向响应迅速,山路驾驶精准[64] - 特斯拉Cybertruck三次操作即可适应[79]
马斯克,建了一个城市
第一财经· 2025-05-06 16:32
星舰基地市成立 - SpaceX火箭公司得克萨斯州总部所在地通过投票成为新城市"星舰基地",占地1.45平方英里(约4.6平方公里),居民主要为SpaceX员工及家属 [1] - 投票结果为212票赞成、6票反对,远超143票的通过门槛,将成为得州C类城市(人口201-4999人) [3] - 市长和两名委员均来自SpaceX,市长佩登担任公司得州测试和发射运营副总裁,任职12年 [3] 城市治理与规划 - 新城市领导人将有权制定本地规则和法令,尤其在火箭发射期间可关闭高速公路 [3][5] - SpaceX计划将年发射次数从5次提升至25次,需获得联邦政府批准 [5] 建市战略背景 - 马斯克此前与当地政府因关闭公共海滩公路产生矛盾,多次表达独立建市意愿 [5] - 官方称建市目的是为太空建设者打造最佳社区,呼应马斯克2021年称奥斯汀为"美国50年来最大新兴城市"的规划 [5]
理想MEGA,破茧再生?
新浪财经· 2025-04-30 14:53
理想MEGA市场表现与产品策略 - 理想MEGA在2024年3月上市后销量从3,229辆大幅回落至4月的1,145辆,12个月月均销量仅1,100余辆,远低于8,000辆目标预期 [1][2] - 上市72小时内大定订单3,218辆但退订量高达10,297辆,主要受外观设计被恶搞为"灵车"的负面舆论影响 [3] - 2024年全年交付量1.3万辆,仅占品牌总销量2.2% [7] - 2025年推出Ultra智能焕新版和Home家庭特别版,前者升级智能驾驶系统(算力700TOPS,能耗降25%),后者强化家庭场景功能如零重力座椅 [12] 行业竞争格局 - 2024年MPV市场冠军腾势D9销量102,810辆(成交均价37.6万),比亚迪旗下产品连续两年超越别克GL8(87,744辆,同比-20.9%) [9][10] - 销量前十MPV中插混车型占5席,包括腾势D9、岚图梦想家(销量55,117辆,同比+107.8%)等,显示插混技术解决MPV续航焦虑的优势 [9] - 小鹏X9以低于理想MEGA约20万元价差形成直接竞争 [7] - 传统车企如别克GL8加速电动化转型,计划推出插混版和纯电版 [11] 产品定位与技术痛点 - 理想MEGA定位50万以上高端纯电MPV,但暴露机械短板(缺后轮转向导致调头半径过大)和高速能耗问题 [7] - 公司承认需建设与特斯拉中国相当的超充网络(约1,700座)才适合推广纯电产品 [7] - MPV市场仅占整体5%但高端车型对品牌溢价作用显著,别克GL8曾为上汽贡献超30%利润 [8] - 家庭场景需求与MPV功能高度契合,理想试图通过"大客厅模式"等创新配置差异化 [12] 品牌影响与市场反馈 - 雷军公开称赞理想MEGA创新性后,产品潜在用户关注指数从28%飙升至60% [4] - 公司股价在MEGA上市后两个月内暴跌,市值蒸发"1个蔚来+2个小鹏" [11] - 产品线总裁刘杰反思"销量目标对用户无价值",转向聚焦产品价值传递 [12] - 早期用户负面评价逐渐转为小众圈层好评,形成产品升级基础 [7]
36氪精选:关税飓风任它吹,中国汽车「无战事」|深氪lite
日经中文网· 2025-04-25 15:12
核心观点 - 中美汽车产业在特朗普政府加征145%关税背景下呈现"脱钩"态势,中国车企因提前布局供应链本地化而表现平静,而美系车企则面临严重承压[7][9][14][16] - 汽车产业链的复杂性和长切换周期特性促使中国车企采取防御性策略,关键零部件已实现替代方案储备[18][21][24] - 供应链区域独立化成为趋势,但可能导致全球产业效率下降和成本上升[33][39][41] 关税政策影响 - 2025年4月特朗普宣布对中国输美产品征收145%关税,较此前34%-104%大幅提升[7] - 中国对美整车出口仅占总量1.8%(11.6万辆),主要为合资品牌,自主品牌几乎无官方出口[9] - 特斯拉Cybertruck关键零部件(如48V电池)受关税冲击后成本占比或超50%[16] 中国车企应对策略 - 蔚来已找到韩国晶圆厂替代美国Wolfspeed碳化硅芯片方案,单车成本上涨千元级[12] - 理想汽车评估显示二级供应商美国芯片(德州仪器等)切换容易,整车成本仅增加几百元[13] - 上汽通用发动机零件仅剩4个需美国进口,年损失预估不足千万元[14] 外资车企困境 - 特斯拉紧急排查中美往来零部件,美国工厂中国零部件占比显著[16] - 福特高端车型涡轮增压器等核心部件依赖美国进口,部分车型已停产[16][17] - 林肯领航员等车型暂停对华出口,影响福特中国盈利来源[16] 供应链重构动态 - 东南亚电力系统不稳定制约产能转移,泰国电池工厂难以持续生产[32][33] - 德企紧固件公司面临美国生产三重困境:招工难、品控差、成本高[34] - 奔驰宝马核心电子传感器坚持欧美进口,中国产线工艺存在差距[36][38] 长期行业趋势 - 豪华车企推进"中产中销、美产美销"的双轨本地化策略[40] - 汽车产业链切换周期长达2年,促使企业采取最保守风险模型[18][21] - 全球年产量:中国超2000万辆,美国约1500万辆,形成产业规模壁垒[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