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亚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年轻人的追星新“暗语”:喊叔圈“老婆”,写女星“梦文”
虎嗅· 2025-09-17 07:32
亚文化粉丝群体特征 - 以Z世代为主的年轻群体在互联网上活跃表达 通过创作同人作品和标榜特定身份标签如“梦女”、“嬷嬷”、“泥塑”来进行自我认知和情感投射 [7][9][52] - 该群体模糊虚拟与现实边界 将线上情感关系延伸至线下生活 例如将游戏角色视为“三次元男友”并获得家长认可 [7][9][43] - 粉丝行为充满反叛意识 通过“嬷嬷”或“泥塑”等方式实现对传统权力关系的扭转 获得掌控感和俯视强者的快感 [53] 粉丝身份类型与定义 - “梦女”源于日语“夢女子” 指幻想自己与角色/明星发生情感关系的群体 其创作产物包括梦女文和梦女图 其中“爱情向”最为主流 [10] - “嬷嬷”指角色/人物的受腐唯 即唯粉但只接受自担在CP中处于受方 适合具有“美强惨”特质或引发怜悯心的角色 [15][16][17] - “泥塑”是“逆苏”的谐音 指对角色/人物进行性别转换 突出其相反性别的气质 例如称男性为“老婆”或女性为“老公” [23][24] - “整肃”与泥塑相对 强调自担本身性别的特质及其对异性的吸引力 [24] 内容创作与平台生态 - 小红书因女性用户为主和兴趣推荐机制 成为女明星梦女文的主要产出地 例如一篇文淇梦女文获得3.5万赞和7500次收藏 [30][31][62] - 微博 Lofter AO3等平台聚集大量泥塑和嬷嬷的二创内容 例如微博“内娱泥塑bot”拥有8.5万粉丝 单条沈腾泥塑博文转发量超3000 [39] - 创作内容高度个性化 粉丝通过二创投射自我经历和情感 例如小真的梦女文复现自身成长经历 引发读者共鸣 [55][56][62] 线上线下商业业态 - 衍生出“梦占”这一塔罗占卜流派 粉丝通过梦占师占卜与角色的情感走向或游戏抽卡概率 价格约为1张牌/1问10元以下 通灵传讯几块钱/分钟 [44][46][48] - 线下业态包括委托coser和国乙夜场等服务 不仅限于梦女 CP粉 嬷嬷 公公均可购买 例如coser会按嬷嬷偏好展现特定特质 [49] - 三次元艺人粉丝通过追线下活动强化情感连接 例如胡海泉的约20名嬷嬷粉丝全勤购买演唱会前排票 艺人互动进一步固化粉丝称呼如“小妈” [51] 粉丝心理与情感投射 - 粉丝行为本质是自我情感投射 官方设定或艺人真实特征并不重要 关键在于粉丝自身看到什么和想要投射什么 [53][57] - 梦女文中的女性关系描写反映复杂情感 包括仰慕 陪伴和竞争 这折射出女性成长过程中的共同压力和状态 [55][62] - 不同粉丝对同一对象的投射结果具有独特性 形成“一户一哥/一户一姐”现象 因为每个粉丝通过自身选择塑造出独属于己的角色形象 [57]
当成人邪典遇上说唱艺术
虎嗅· 2025-06-12 11:48
文化现象分析 - 1996年春晚小品《打工奇遇》通过魔性旋律和辛辣讽刺成为一代人的文娱密码,其改编版歌词"宫廷玉液酒"成为代际识别标志 [1] - 《中国新说唱2025》阿卡贝拉海选被嘲时,《谁敢想谁敢想》短视频以迪士尼Flash动画风格结合亲密关系、宗教调侃等抓马内容迅速走红 [1][3] - 当代成人邪典作品如《谁敢想》系列采用20秒高密度叙事,融合两性、宗教、伦理等悬疑元素,配合电子声线形成独特风格 [2][6] 内容创作特征 - 短视频采用极端身体叙事手法,如《藏肥肉》展现身材焦虑,《爱情飞翔》用胶布塑形等荒诞情节,实现对现实问题的隐喻 [3][4] - 作品通过欧亨利式反转设计增强戏剧性,例如《藏肥肉》中男友同样存在身材缺陷,《炮制老公》用假腹肌开啤酒被当场拆穿 [4][5] - 宗教题材作品如《替修女上天堂》采用四折式结构(替身/惊变/偷梁/恶果),在几十秒内完成完整道德寓言 [6][7] 传播机制研究 - 作品融合洛天依音库与欧美风漫画形成抽象风格,其轻快旋律和辛辣调侃在游戏圈首播后经抖音动画博主"水大原"二次创作引爆传播 [8] - 采用评戏说唱形式增强记忆点,符合人类学家康纳顿提出的"体化实践"理论,通过韵律重复将内容转化为集体记忆 [8][9] - 用户审美经历从"难如听"到"难听得好听"的驯化过程,反映青年亚文化对主流审美的反向渗透 [9] 社会文化映射 - 作品表面猎奇荒诞但严格遵循主流价值观,如《冰箱通道》设置丈夫举报贪财妻子的道德审判,《神父》剧情最终揭露警察卧底破案 [7] - 通过异邦语境(修女/神父)规避文化敏感点,实现对社会现象的酒色财气批判,本土化改编空间有限 [7][8] - 反映Z世代"苦幽默"心理,斯道雷理论指出其本质是年轻人对政治、阶级、性别等现实压力的替代性满足 [10]
新晋「网红」饮料,征服中产失败?
创业邦· 2025-05-23 18:06
魔爪品牌定位与市场表现 - 魔爪是美国功能饮料品牌,2002年创立,2020年占据全美超30%市场份额,仅次于红牛[60] - 2014年可口可乐收购16.7%股权,借助其全球供应链扩张[60] - 品牌主打极限运动赞助(UFC、电竞、赛车)与年轻个性化定位[58][61][62] - 产品线覆盖超150种口味/包装,设计差异化显著(含糖/无糖/混果汁/咖啡等)[65] 中国市场策略与挑战 - 2016年进入中国,依赖可口可乐渠道铺货但未达预期[70][80] - 本土化尝试失败:推出"龙茶"口味因设计刻板未能打开市场[75][77][78] - 中国功能饮料市场被红牛(市占率C位)、东鹏特饮(性价比)、乐虎等品牌瓜分83%份额[71][72][74][78] - 品牌营销与中国消费者需求错配:主打"极限运动"文化,但中国年轻人更关注提神抗疲劳功能[83][84][86][87] 亚文化绑定现象 - 日本"地雷系"群体将粉色魔爪作为时尚符号,衍生出魔爪泡饭、拉环收集等亚文化行为[11][12][26][33] - 该现象通过互联网扩散至中国,但本土衍生出"鞭炮妹"等变体文化[44][48] - 亚文化绑定导致品牌受众窄化,存在潜在客群流失风险[51][53] 产品特性与消费者认知 - 核心成分含牛磺酸、瓜拉纳提取物(咖啡因),定位提神功能[7][23] - 包装设计成为关键差异化因素:粉色罐装受亚文化追捧,对比红牛/东鹏特饮的"社畜感"[26][28][29] - 消费者实际需求集中于抗疲劳场景,而非品牌宣传的"酷炫"形象[88]
新晋「网红」饮料,征服中产失败?
36氪· 2025-05-09 09:20
行业与产品定位 - 功能性饮料行业竞争激烈,红牛和东鹏特饮已占据主要消费场景如健身房、长途驾驶等[37] - 魔爪通过多样化口味和包装设计(超过150种)满足年轻群体个性化需求[32] - 产品定位与极限运动(如UFC、赛车)关联,强调"释放野兽"的躁动品牌形象[28][46] 市场表现 - 在美国市场表现优异,2020年占据30%功能饮料市场份额[30] - 在中国市场表现不佳,未进入前五品牌(前五品牌合计市占率83%)[41] - 可口可乐2014年收购16.7%股权,利用其全球供应链推动扩张[30] 品牌营销策略 - 赞助极限运动(摩托越野、单板滑雪)建立品牌形象[30] - 推出本土化产品如"龙茶"但市场反响不佳[39][41] - 通过社交媒体与亚文化(如日本"地雷系")产生意外关联[34] 中国市场挑战 - 品牌主张("燃命式"快感)与中国年轻人追求养生的主流文化冲突[44][45] - 竞品已建立牢固消费场景认知(红牛=能量补充,东鹏=性价比)[37] - 本土化产品设计("龙茶")未能准确把握年轻消费者需求[41] 消费者行为 - 核心消费群体对功能饮料需求更注重实用功效("困了累了")而非品牌个性[48] - 年轻消费者通过产品选择(如粉色魔爪)表达亚文化身份认同[15][17] - 中国消费者更关注产品功能(提神)而非品牌倡导的生活方式[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