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才供需适配
icon
搜索文档
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推动人才供需适配(专题深思)
人民日报· 2025-06-18 06:05
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 -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性工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具有根本性作用 [1] - 当前教育输出端与市场需求端存在供需错位,主要体现在技能人才规模、结构、素质不足,科技人才、数字人才供给不足 [1] - 教育需要主动适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能够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2] 教育的前瞻性与先导性 - 教育需要增强战略性与前瞻性,锚定未来技术变革、产业升级需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3] - 教育应在课程、专业设置上先行一步,使教学内容与经济发展需求有效对接,为行业储备专业人才 [3] - 需要遵循个体成长规律,分层分类设计培养方案,避免盲目超前 [3] 教育结构性调整与政策支持 - 教育结构性调整是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适配机制 [4] - 需要超前布局、动态调整学科专业,以国家战略需求、科技革命前沿为导向,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 [4] - 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转化一体化机制 [5] 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高等教育领域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 [5] - 职业教育领域优化布局,与区域经济结构、产业分布匹配,推动校企全流程合作 [5] - 探索建立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加强行业人才需求分析,推动教育内容优化调整 [5][6] 技术驱动的教育资源配置优化 - 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作用,精准研判产业升级对人才规模、结构、层次的需求变化 [6] - 推动人才供需从被动适配向主动预见转型,提升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与人力资源利用效能 [6]
出实招助毕业生更好就业(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4-24 06:07
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适配问题 - 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 同比增加43万人[1] - 2025年数字化人才总体缺口2500万至3000万 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近3000万人[1] - 高校与用人单位存在人才培养"时间差" 需完善供需对接机制[1] 教育体系优化措施 - 教育部实施"双千"计划 开设1000个微专业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1] - 苏州大学开设"智能计算与前沿应用"微专业 文科生选修比例达50%[2] - 高校需开展新设学科专业需求论证和存量专业就业评估 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2] 就业服务创新实践 - 中国人民大学开发智慧职业发展中心平台 提供AI面试指导服务[3] - 天津大学为本科新生配备师友导师 实现就业教育与新生教育融合[3] - 河南省鼓励高校开展访企拓岗活动 向困难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3] 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 建立科学学习制度 完善转专业细则和辅修专业路径[3] - 推进人才需求数据共享归集 开展供需关系前瞻性分析[3] - 定期发布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 适应未来产业变革需求[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