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育人

搜索文档
贯通校企协同育人链
经济日报· 2025-07-28 05:55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 合肥工业大学软件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与小米集团连续两年联合开设工程师训练营,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 [1] - 训练营由小米集团资深研发工程师组建金牌讲师团队,开展为期15天的实训,课程涵盖专业理论、职业生涯规划、技术实操、项目作业等 [1] - 两期训练营共700余名学生报名参与,360余名学员通过考核获得结营证书,150余人得到小米集团提前批次录用 [1] - 优秀学员可直接进入合肥工业大学在小米集团南京区域总部的就业实习基地开展实习实践 [1] 人才培养体系 - 合肥工业大学整合行业重点企业、龙头企业与学院优势资源,打造校企实践育人共同体 [2] - 构建"专业认知—职业规划—能力培养—求职实训—实习就业"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 [2] - 70%以上毕业生选择长三角地区就业,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2] - 70%以上毕业生进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重点领域就业 [2] 学生反馈与成效 - 学生反馈训练营不仅是技术提升之旅,更是职业发展的启蒙,在实践中深刻体会"边做边学"的重要性 [1] - 通过训练营实现了人才的定向培养,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 [1]
校企联动激发新动能,心理疗愈产业迎来“新生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25 10:58
校企合作模式 - 西安海棠职业学院与上海造色邦健康管理集团启动校企合作,首批8名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入驻"彩虹之门"旗舰门店进行21天实训与岗位衔接[1] - 合作采用校企双向协议制与双导师制,学生签署就业意向协议,由学校辅导员与企业导师联合督导[8] - 实训结束后学生可选择加入造色邦旗下连锁门店就业或独立创业[8] 人才培养机制 - 合作聚焦"技能+职业素养"双培养,提升学生就业适应力与岗位胜任力[3] - 彩虹之门旗舰门店打造集体验、教学与培训于一体的疗愈实践空间,提供沉浸式服务演练场景[5] - 双方将联合推进专项人才课程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认证申报、疗愈服务标准制定等工作[10] 行业发展动态 - 心理疗愈产业作为大健康领域潜力赛道,正加速迈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阶段[1] - 造色邦集团探索构建数字化疗愈管理系统,包括客户服务流程标准化、疗愈师排班管理等功能模块[5] - 合作被视为心理疗愈行业"共育共进"范式,为行业职业化和体系化发展注入活力[12] 企业战略布局 - 西安海棠职业学院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教学改革,探索"2+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12] - 造色邦集团正处于从传统服务走向系统化管理的过渡阶段,期待通过数字化工具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12] - 合作建立在陕西王海棠医药科技集团与造色邦集团前期考察交流基础上,双方在多个方向达成共识[10]
构建“四维协同”医养照护人才培养体系
新华日报· 2025-07-24 07:11
政策导向与人才培养体系 - 教育部与国家卫健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医养照护与管理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为医养照护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支持 [1] - 通过规范专业设置、优化师资结构、深化校企合作、提升社会认知的"四维协同"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 - 实施"贯通培养攻坚计划",推动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等院校与本科院校建立"3+2""4+0"分段培养机制,实现升学通道全域覆盖 [2] 专业集群与跨界融合 - 构建"医养+"特色专业集群,动态适配老龄化产业升级趋势,形成"专业链对接产业链、课程群适配岗位群"的育人模式 [2] - 鼓励院校在智能监测技术、康复辅具工程、健康大数据管理等领域增设新兴专业,对标"发展银发经济"国家战略 [2] - 依托江苏中医药资源优势,推进"中医药+养老"特色发展路径,将中医适宜技术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 [2] 师资队伍建设 - 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突破口,构建"制度设计—能力提升—评价改革—资源整合"四位一体的师资培育体系 [3] - 制定全省统一的兼职教师聘任标准和"双师型"教师认定规范,明确产业教授、临床导师的准入条件与职责 [3] - 推行"双导师制",整合校内理论导师与企业实践导师资源,建立师资能力图谱与产业需求矩阵的精准对接 [3] 校企协同与产教融合 - 建设省级医养照护产教融合中心,构建"实践教学—技术研发—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共享平台 [4] - 创新"政府购买服务+院校成本分担+企业公益支持"的运营模式,降低中小型院校实训成本 [4] - 推行"项目化合作",设立专项支持院校与企业联合申报省级教改课题,重点扶持虚拟仿真课程开发 [4] 职业发展与激励机制 - 实施职业形象提升工程,通过电视专栏、社区科普讲座等形式建立常态化传播机制 [5] - 创新举办省级医养照护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纳入省级"技能人才库",给予一次性奖励和就业升学加分 [5] - 建立分层分类的岗位津贴制度,对基层养老机构工作满不同年限的毕业生给予专项补贴 [5] 江苏示范与全国推广 - 江苏计划建设国家级医养照护示范性专业群,打造产教融合一体化实训基地,培养上千名省级复合型骨干教师和数以万计的高技能人才 [6] - 构建"专业全链条、培养贯通化、产教深融合、社会高认同"的四维赋能体系,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江苏模式 [6] - 医养照护专业将成为江苏职业教育的新名片,为"健康江苏2030"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6]
提升人才培养与需求契合度
经济日报· 2025-07-21 07:07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 西安交通大学与华为共建ADN启航计划菁英班 学生参与解决"虚拟机最优部署及最优调度"问题并获华为优秀创意奖和一等奖学金 [1] - 学校联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兴通讯 百度等多家机构共建特色菁英班 自2012年起培养具备产业化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1] - 实施"双导师"制度 每学期邀请50余名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及实践教学 学生通过实习快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 [2] 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 搭建就业大数据分析平台 从入学起采集学业数据 结合毕业季调研生成精准就业画像实现人岗匹配 [2] - 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 组织学生进入专精特新企业实习 提前掌握用人标准与技能要求 [2] - 与中兴通讯合作举办6届模拟面试大赛 第六届超200人参与 获奖者可获得实习及校招录用机会 [3] 产教融合实践成果 - 华为菁英班学员创新方案使系统获得新特性 显著提升毕业生求职竞争力 [1] - 中兴通讯模拟赛事采用研发/营销双赛道模式 完整复现头部企业招聘流程 [3] -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现人才供需无缝对接 毕业生能快速胜任企业岗位 [2]
东港区大力推动数字互联网服务外包发展,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生态
齐鲁晚报网· 2025-07-12 11:52
校企合作模式升级 - "齐家-山外校企合作订单班"已完成本学期培养计划,39名学生通过专业学习、能力考核及业务实操等多维度训练提升职业技能[1] - 合作模式从2024年9月起由"订单培养"升级为"校内实习+职场就业",覆盖范围从特定班级扩展至整个设计大类学生群体[1] - 新模式已接纳25届实习生19人,经过两学期实习选拔后7名毕业生成功入职日照职场[1] 产教融合成效 - "理论+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为企业输送高质量后备人才[1] - 合作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对接,助力学生校园到职场的无缝衔接[1] - 当前模式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方面展现双重价值[1] 战略发展规划 - 双方将构建"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就业创业"全链条服务体系,深化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2] - 公司计划携手更多院校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创新动力[2] - 该合作模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与产业升级的可复制"日照样板"[2]
“校企协同育人”锻造毕业生“硬实力” 为学生铺设从校园直达企业就业“快车道”
央视网· 2025-06-29 14:11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 多所高校采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全周期就业引导体系为学生铺设从校园直达企业的就业快车道[1] - 清华大学与中核中航等10余家军工央企建立战略合作每年组织600余名学生赴重点企业沉浸式体验实际工作场景[1] - 近5年清华大学超过2300名毕业生赴国防科工领域制造业能源行业就业赴西部东北地区的毕业生签约人数已超过2024年同期[3] 清华大学就业引导体系 - 清华大学构建从新生入学到毕业求职的全周期就业引导体系包括入学教育植入职业规划课程非毕业班开设实习早春营[3] - 该培养机制让学生就业选择更有方向更有底气[3] 合肥工业大学校企合作 - 合肥工业大学创新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通过整合学校与企业资源携手开展实训实习锻造学生硬实力[4] - 该校开设小米工程师训练营企业选派资深工程师组成金牌讲师团队入驻校园开展为期15天的课程实训[6][7] - 通过考核的学生可获得结营证书和提前批次录用通知书[7] 北京体育大学校企合作 - 北京体育大学与多家大型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运动装备研发到赛事教学构建全流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7] - 学校与企业共同成立运动科技研发中心联合开展新型运动装备研发每年有百余名本硕博学生参与研究和实习实训[9][10] - 通过合作举办区域性全国性体育赛事让学生深度参与赛事全流程为中小学输送优秀教师奠定基础[10] - 教育学院70%以上的毕业生到中小学当老师[10]
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推动人才供需适配(专题深思)
人民日报· 2025-06-18 06:05
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 -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性工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具有根本性作用 [1] - 当前教育输出端与市场需求端存在供需错位,主要体现在技能人才规模、结构、素质不足,科技人才、数字人才供给不足 [1] - 教育需要主动适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能够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2] 教育的前瞻性与先导性 - 教育需要增强战略性与前瞻性,锚定未来技术变革、产业升级需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3] - 教育应在课程、专业设置上先行一步,使教学内容与经济发展需求有效对接,为行业储备专业人才 [3] - 需要遵循个体成长规律,分层分类设计培养方案,避免盲目超前 [3] 教育结构性调整与政策支持 - 教育结构性调整是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适配机制 [4] - 需要超前布局、动态调整学科专业,以国家战略需求、科技革命前沿为导向,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 [4] - 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转化一体化机制 [5] 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高等教育领域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 [5] - 职业教育领域优化布局,与区域经济结构、产业分布匹配,推动校企全流程合作 [5] - 探索建立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加强行业人才需求分析,推动教育内容优化调整 [5][6] 技术驱动的教育资源配置优化 - 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作用,精准研判产业升级对人才规模、结构、层次的需求变化 [6] - 推动人才供需从被动适配向主动预见转型,提升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与人力资源利用效能 [6]
西安交大推动校企协同育人 助人才供需精准对接
中国新闻网· 2025-06-14 12:37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 西安交通大学大力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开展"访企拓岗"和"供需对接"等就业育人项目,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1] - 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航天十二院等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多个菁英班,培养综合素质良好、创新思维活跃的优秀学子 [2] - 落实"双导师"制度,邀请企业专家深度参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指导等环节 [2] 5G无线通信菁英班 - 与中兴通讯合作设立"西安交通大学·中兴通讯5G无线通信菁英班",面向5G/B5G无线通信重大产业需求,建立校企一年联合培养机制 [2] - 该菁英班已合作三期,培养学生121人,参与后续实习的学生70人 [3] - 近三年来与中兴通讯开展多项产学研合作项目,精准培养研究生人才 [3] 职业发展活动与实习实践 - 邀请合作企业共同开展职业发展活动,如职业规划大赛、宏志助航就业能力提升培训等,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用才趋势和要求 [6] - 组织学生通过"名企行"和"攀登计划"等实习实践活动深入行业一线,促进高校人才和社会用才高效匹配 [6] - 毕业生前往227家共建联合研究院的龙头企业就业人数实现明显增长 [6] 产学研与就业联动 - 校企深度合作成为提升就业质量的关键引擎,学校将就业育人培养体系有机融入产学研用链条各环节 [7] -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需求的同向同行,提升对真实职场的认识 [7] - 推动产学研与就业协调联动,促进高校人才和社会用才高效匹配 [7]
稳就业 高校在行动
人民日报· 2025-06-11 06:00
重点高校就业引导战略 - 北京大学实施"红绿蓝"就业引导战略,红色代表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绿色代表国防军工领域,蓝色代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 [1] - 2024年北京大学前往西部和东北地区就业毕业生比例超10%,芯片等高端制造业就业比例从2020年2.1%攀升至2024年6.8% [2] - 清华大学与中核集团、中航工业等10多家军工央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近5年2300余名毕业生赴制造业、能源业就业 [4]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 清华大学开展"应聘行"校企实践,每年组织近40支队伍、600余人次毕业生前往重点行业领域用人单位 [3] - 中国人民大学与400余家企业共建就业实习实践基地,实施学生职业生涯引领计划,邀请企业高管担任职业发展导师 [10] - 西安交通大学与中兴通讯开展就业育人合作,构建"实习-培养-就业"全链条协同育人模式,已推广至多家知名企业 [11][12] 产教融合实践 - 合肥工业大学与小米集团举办工程师训练营,已与140家知名企业建立联合培养基地,遴选行业导师1300余人 [13][14] -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订单班培养,近两年开设71个订单班,培养1843名学生,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上岗" [15] 基层就业支持体系 - 北京师范大学实施"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近5年约2000名毕业生赴中西部任教,每人奖励10万元 [5] - 浙江大学构建使命引领就业育人体系,每年派出约500名学生深入基层一线顶岗实习 [7] - 浙江大学通过AI赋能实现精准供需对接,建立学生就业社群和区域交流群,覆盖近1.5万人次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