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治

搜索文档
重英雄、轻机制,企业文化是人治的延续
虎嗅· 2025-06-12 10:47
管理目标与根源问题 - 管理的核心目标是追求人效最高,即让正确的人和事获得相关资源 [1][5] - 人效提升的关键在于确保有效工作,其核心阻碍是信息失真与评价失效两大根源问题 [1] - 团队规模扩大时,根源问题衍生的管理问题会增多,需通过人治或法治解决 [1] 人治与法治的平衡 - 人治效率高、成本低,适合解决简单临时问题,能快速制造英雄并提升团队上限 [1][7][9] - 法治成本高、见效慢,但能系统性解决复杂长期问题,保障公司下限 [1][8][9] - 过度依赖人治会导致潜力透支和阶级固化,而法治执行不当可能引发流程僵化 [8][10] - 专业性评价能力是资源分配的基础,外行管理内行会加剧信息失真与评价失效 [12][13][15] 公司层级与职责分工 基层管理 - 聚焦项目管理与点状问题处理,需具备强责任心和应变能力 [18][20][24] - 点状问题具有突发性、局部性、高重复性,基层管理是执行力核心 [24] - 承担人员评价、任务评价及消除员工负能量的职责 [53] 中层管理 - 负责机制细化、上传下达及为基层兜底,但易受"夹板气"问题困扰 [28][29] - 需解决跨部门协作等机制缺陷,但常因生存压力争夺局部最优 [31][46][48] - 警惕降级使用风险,避免陷入具体执行而忽视机制优化 [32][33] 高层管理 - 专注顶层设计、文化建设和核心创新,需打破中层局限性 [35][53] - 通过规则和文化优化提升全局效率,减少责任推诿现象 [49][50] - 管理幅度超过10人需引入中层,百人以上部门必须设置中层架构 [55][56] 管理策略与工具 - 文化建设是人治的延伸,通过激发主动性实现低成本高回报 [1] - 员工排名与有效工作强相关,需建立识别有效工作的评价体系 [1][2] - 三层组织结构是法治与人治的具体体现,高管与基层不可或缺 [53][55]
管理不会奖励老黄牛,因为没有人在意垃圾工作
虎嗅· 2025-06-08 13:59
管理目标与根源问题 - 管理的核心目标是追求人效最高[1] - 人效的关键在于有效任务执行 涉及两大管理根源问题:信息失真与评价失效[2] - 公司场景中管理问题会随规模扩大逐步加重 需要针对性解决方案[3] 公司初期管理特征 - 50人以内团队效率高的两大原因:信息损耗小(CEO指令直达) 评价公正(CEO能直接观察所有成员表现)[4] - 初期存在三类不确定性工作模块:抢手的好活 推诿的脏活 无明确归属的突发事件 占比约10%-20%[6] - 初期采用"人治"模式效率最高 通过呼唤英雄解决模糊地带问题[6][22] 公司中期管理挑战 - 规模从50人扩张至500人后 不确定性任务比例从20%升至50% 英雄模式难以为继[7][8] - 部门墙导致协作效率下降 案例显示10分钟能解决的BUG可能消耗4人1天时间[11][12] - 维护成本显著增加 包括迭代减缓的重要业务(占比30%) 停止迭代的闲置业务(占比15%) 已死业务遗留问题(占比5%)[15] 解决方案框架 文化建设 - 企业文化是绩效未覆盖领域的补充规则 通过价值观筛选符合要求的员工[31][34] - 典型价值观应用场景:倡导奉献(节省加班费) 强调自驱力(减少任务分配) 推崇团队荣誉(替代绩效奖励)[37] - 文化建设成本比机制建设低50%-70% 但存在"白嫖"员工的风险[38][39] 机制建设 - 复盘是普适性机制 可减少80%重复性问题 但70%公司将其异化为"轻量级批斗"[43][48] - 机制推行面临两大障碍:管理层不愿投入资源(ROI比人治低40%) 监督体系增加30%额外成本[52][56] - 海恩法则显示:每起严重事故对应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1000起隐患 需系统性解决[50] 人治与法治的平衡 - 人治优势:初期效率提升300% 成本降低80% 但500人规模后有效性下降60%[22][58] - 法治优势:解决90%系统性风险 但建设周期长达6-12个月 初期投入增加200%[41][59] - 最优策略是动态平衡:规模<200人时人治占比70% 规模>500人时法治占比需提升至60%[60][61] 管理本质再认知 - 有效管理是将无效工作从40%降至15% 关键资源投入准确率从50%提升至85%[62] - 信息失真度随规模呈指数增长:50人团队失真度5% 500人团队达35% 需通过架构调整降低15%[9][25] - 评价失效导致30%高潜力员工流失 需建立双通道(文化+机制)保障公平性[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