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失效

搜索文档
重英雄、轻机制,企业文化是人治的延续
虎嗅· 2025-06-12 10:47
管理目标与根源问题 - 管理的核心目标是追求人效最高,即让正确的人和事获得相关资源 [1][5] - 人效提升的关键在于确保有效工作,其核心阻碍是信息失真与评价失效两大根源问题 [1] - 团队规模扩大时,根源问题衍生的管理问题会增多,需通过人治或法治解决 [1] 人治与法治的平衡 - 人治效率高、成本低,适合解决简单临时问题,能快速制造英雄并提升团队上限 [1][7][9] - 法治成本高、见效慢,但能系统性解决复杂长期问题,保障公司下限 [1][8][9] - 过度依赖人治会导致潜力透支和阶级固化,而法治执行不当可能引发流程僵化 [8][10] - 专业性评价能力是资源分配的基础,外行管理内行会加剧信息失真与评价失效 [12][13][15] 公司层级与职责分工 基层管理 - 聚焦项目管理与点状问题处理,需具备强责任心和应变能力 [18][20][24] - 点状问题具有突发性、局部性、高重复性,基层管理是执行力核心 [24] - 承担人员评价、任务评价及消除员工负能量的职责 [53] 中层管理 - 负责机制细化、上传下达及为基层兜底,但易受"夹板气"问题困扰 [28][29] - 需解决跨部门协作等机制缺陷,但常因生存压力争夺局部最优 [31][46][48] - 警惕降级使用风险,避免陷入具体执行而忽视机制优化 [32][33] 高层管理 - 专注顶层设计、文化建设和核心创新,需打破中层局限性 [35][53] - 通过规则和文化优化提升全局效率,减少责任推诿现象 [49][50] - 管理幅度超过10人需引入中层,百人以上部门必须设置中层架构 [55][56] 管理策略与工具 - 文化建设是人治的延伸,通过激发主动性实现低成本高回报 [1] - 员工排名与有效工作强相关,需建立识别有效工作的评价体系 [1][2] - 三层组织结构是法治与人治的具体体现,高管与基层不可或缺 [53][55]
管理不会奖励老黄牛,因为没有人在意垃圾工作
虎嗅· 2025-06-08 13:59
一般来说,在公司初期,规模在50人以内,团队的效率是非常高的,原因也很简单: 上一节,我们探讨了管理的目标是什么?其答案是:追求人效最高。 而人效的重点又在于有效的任务执行,其又涉及两个管理根源问题:信息失真与评价失效。 在公司场景,这些管理问题是如何一步步加重的,又应该如何解决,这是今天内容的重点。 公司初期 2. 评价公正,上升通道清晰。团队初期,所有人的努力CEO都看得到,谁识大体、谁踏实可靠CEO看得一清二楚,因为付出就有收获,所以大家动力十 足; 公司初期,这类工作的占比不高,且很容易"论功行赏",所以团队会选取效率最高的做法:人治,呼唤英雄。 情况如图所示: 信息损耗小,所以战略传递与执行反馈的效率都很高。但不可避免,依旧会有一些不确定性较高的工作模块: 1. 工作重合部分·好活,这部分属于做了十分抢眼的工作,大家都抢着做,容易造成一些不稳定性因素; 2. 工作重合部分·脏活,这部分属于脏活、累活,谁做都可以,但是谁做谁吃亏; 3. 没有明确归属的突发事件,这种属于突然发生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及时会造成莫大的损失,所以不能干等负责人来处理; 1. 信息耗损小,指令直接来自CEO,团队太小,嚎一嗓子大 ...
管理,为何成了“不能说的能力”?
虎嗅· 2025-06-06 11:09
因为是技术出身,在最初做管理的几年,我一直将执行力放到能力提升的首位:言必行、行必果为我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与收益。 但一定职位过后,我发现做得多不如说得多,并且这里的说得多,多半没结果,而似乎公司也不太问责,似乎有结果和说得多没什么必然联系。 这个分界线一般是从总监(中层干部)开始,职位越往上越严重,并且伴随一个奇怪现象:管理能力变成了一种理所当然,你必须有,但不能说出来。 具体体现出来的情况就是: 1. 中高层汇报,鲜少有人会吹嘘自己管理能力多么强,并且真有这么做的人,会被认为是傻子; 2. 但在实际做项目过程中,就算是因为部门墙而遭遇的失败,也一定会被扣上管理能力不行的帽子; 很多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现象的原因、管理的意义以及为什么公司会刻意"忽略"管理这件事,最终我得出的结论是:多数时候,管理与营收之间只有 关系,他不太"性感",更进一步探索我们会发现: 所有失败的项目,复盘下来一定是某个管理问题所致; 而所有的成功项目,似乎又与管理没多大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中有一段数据: 1. 多数被提拔的员工并没有系统性的学习过管理; 2. 超过 58% 的管理者表示没有接受过任何训练; 3. 25% 的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