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类基因组计划
icon
搜索文档
詹姆斯·沃森去世,因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享誉世界,晚年宣称“黑人因基因智力低”而饱受争议
生物世界· 2025-11-08 08:07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2025 年 11 月 6 日, 20 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DNA 双螺旋结构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 詹姆斯·沃 森 ( James Watson ) 去世,他于一周前因感染接受治疗后转入临终关怀病房,享年 97 岁。 撰文丨王聪 詹姆斯·沃森 ,出生于 1928 年 4 月 6 日 。1947 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50 年获得 印第安 纳大学伯明顿分校获得博士学位, 1951 年,年仅 23 岁的 詹姆斯·沃森 博士毕业后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卡 文迪许实验室进修,沃森在这里遇到了正在准备博士论文的 弗朗西斯·克里克 (Francis Crick) ,两人一 拍即合,从 1951 年 10 月开始转向 DNA 结构 方向的研究。 受到 罗莎琳德·富兰克林 (Rosalind Franklin) 拍摄的 DNA 的 X 射线图片 (即著名的" 照片51号 ") 的启发, 詹姆斯·沃森 和 弗朗西斯·克里克 提出了 DNA 的双螺旋结构 。该发现于 1953 年 4 月 25 日发 表在了 Nature 期刊,同时, 莫里斯·威尔金斯 (Maurice Wilkins) 和 ...
基因不是答案,而是问题的开始
华夏时报· 2025-08-29 15:16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历史与成就 - 2000年6月26日比尔·克林顿宣布科学家绘制首幅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 包含约30亿个碱基对 [2] - 人类基因组计划由国际项目HGP和克雷格·文特尔私人资助的并行计划共同完成 [3] - 基因组数据成为生物医学研究重要资源 推动了对生命运作机制的理解 [4] 基因组比喻的局限性 - "生命语言"和"人类说明书"等比喻具有误导性 未能准确反映基因组复杂性 [4] - "蓝图"比喻错误暗示30亿碱基对字符串蕴含可直接破译的人体构建方案 [4] - 计算机程序比喻将基因组视为算法 但实际生命运作机制与计算机完全不同 [5][9] 基因组研究的实际挑战 - 解码工作未达预期 荷兰生物学家维林加承认细胞分子关系比预想复杂 [6] - 基因组研究揭示生命过程存在大量不确定性 远超初期想象 [6] - 研究人员发现传统生物学叙事存在缺陷 需要更新认知框架 [6] 新生物学范式的兴起 - 基因并非主导者而是仆人 依赖自组织原理而非严格遗传指导 [7] - 生命系统通过多层级协作实现功能 包括基因/蛋白质/细胞/组织等层级 [11] - 生物功能产生于跨尺度复杂组织结构 而非简单分子组分 [11] 生命系统的本质特征 - 生命利用分子噪声和多样性发展 随机性是其运作基础而非障碍 [11] - 生命实体是意义创造者 从环境中自主识别对自身有价值要素 [10] - 生命具有独特逻辑 与任何机器存在根本性差异 无法通过技术类比完全解释 [9]
八旬院士“神预言”DeepSeek诞生!“真没料到会成预言家”
环球网资讯· 2025-05-06 17:33
基因组学研究 - 陈润生是中国非编码基因研究的拓荒者,参与全球最大生命科学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1] - 1990年通过联系美国人类基因组计划办公室,获得首个5年计划文本,推动中国基因组学研究[2] - 1992年协助吴旻院士推动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立项,承担测序片段拼接和功能基因寻找任务[4] - 1999年中国完成人类三号染色体短臂3000万碱基对测序(占全球计划1%),提前2年高质量交付[6] - 发现人类基因组中97%非编码序列与疾病相关,推翻"垃圾DNA"传统认知[6] 生物信息学突破 - 团队建立全球首个非编码分子信息库,收录64万个数据并向世界开源[7] - 1980年代末已运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遗传密码,奠定AI在生物信息学应用基础[7] - 目前探索中医数据与医学AI大模型融合,构建跨医学体系的智能分析平台[8] 人工智能发展观点 - 提出"智算密度"概念,反对单纯堆积算力的发展路径[1] - 主张将AI定位为"创新中心"而非工具,激发涌现性创新[8] - 认为DeepSeek等大模型的突破验证了底层创新的重要性[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