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行业规范

搜索文档
爱康国宾正式起诉患癌客户 当事人再度回应
中国经营报· 2025-08-01 15:33
事件背景与争议焦点 - 执业律师张晓玲指控爱康国宾连续10年体检未能及时发现其右肾肿瘤及骨转移风险 导致病情从早期延误至晚期癌症[1][2][4] - 爱康集团坚决否认存在漏诊误诊 声称2023年体检报告已明确标注"左肾错构瘤可能"并建议CT检查[2][4][5] - 双方对2023年超声检查结果的描述存在重大分歧:患者声称报告显示"右肾钙化灶伴有回声" 公司称此描述为编造[5] 医学证据差异 - 2023年爱康报告显示左肾存在12×11mm高回声团块 右肾仅见强回声(钙化灶)[5] - 2024年北大医疗康复医院体检发现右肾出现3.5cm×2.8cm低回声团块 钙化灶未提及[5] - 患者援引三甲医院专家意见称"右肾钙化灶伴有回声"应视为肿瘤标志 需高风险提示[5] 法律行动进展 - 爱康集团已正式向法院提起诉讼并获得立案受理[1][6] - 患者要求公开10年体检数据、超声影像及操作人员资质信息 并表示可随时提供书面授权[6] - 患者计划组建20人律师团队 征集1万例典型案件发起公益诉讼 推动行业立法完善[6] 行业影响与监管介入 - 事件引发对体检行业操作规范的广泛关注 多家媒体持续跟踪报道[2][6] - 北京市卫健委督察处已介入调查 为事件增添行政监管维度[6] - 公司强调维护行业信任根基 表示代表1.5万名员工采取法律行动[5][6]
体检生意不能变成糊涂账
北京商报· 2025-08-01 01:28
行业现状与问题 - 体检行业因"体检十年未能查出癌症风险"事件引发消费者广泛质疑和不解,公司与消费者关系紧张至法律诉讼阶段 [1] - 行业存在价格与价值不对等的核心矛盾,低价套餐被质疑检测效果,高价套餐被质疑性价比,根源在于模糊了体检与治疗的边界 [2] - 部分体检套餐将"预测癌症风险"作为营销噱头,但消费者难以辨别其医学严谨性,对项目数量、设备精度、人员资质等关键信息缺乏透明度 [3] 行业核心价值与定位 - 体检的核心价值在于疾病筛查与预警,而非确诊和治疗,行业需明确这一医学常识并加强消费者教育 [2] - 私营体检机构作为公立医院的重要补充,其发展壮大是市场趋势,但面临鱼龙混杂的竞争局面 [3] 行业改进方向 - 企业需在营销、合同签署、报告解读全环节强调体检与治疗的本质区别,守住医德、商誉和技术底线 [2] - 解决行业乱象需多方协同:企业自律、民众监督、强化监管及充分市场竞争 [3] - 价格透明化是关键,企业需公开成本与利润结构,消费者需明确检测效果与心理预期的匹配度 [3] 典型事件影响 - 个案虽不能代表整体,但"查不出癌症"事件暴露出行业在检测标准、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系统性争议 [1] - 公司高管在媒体说明会上的不当表述引发次生舆论危机,反映出沟通策略与危机管理的不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