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体育锻炼
icon
搜索文档
教育部发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
经济观察报· 2025-10-25 18:29
减轻学业压力与考试焦虑 - 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严禁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 [1] - 规范考试管理,减少日常测试频次,不得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合理设置考试难度 [1] - 巩固校外培训治理成果,严控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规范非学科类培训 [1] - 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 [1] 加强体育锻炼与健康管理 - 全面推行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 [2] - 普遍开展“班级赛”“年级赛”等全员性体育比赛活动,鼓励学校与社区合作开放运动场馆 [2] - 鼓励推行“课间15分钟”,延长课间活动时间,增加学生户外活动时长 [2] - 开展健康学校建设试点,探索解决近视、肥胖、心理健康等问题的有效机制 [2] 保障学生睡眠与科学作息 - 合理安排学校上下学时间,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有条件的学校应保障学生必要午休时间 [2] - 普及科学睡眠知识,指导家长制定科学作息时间表,保障每天充足睡眠时间 [2] - 严格执行睡眠管理规定,遏制超时学习等违规行为,防止学业过重挤占睡眠时间 [2] - 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 [2] 规范网络使用与净化环境 - 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规范管理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严禁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 [3] - 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开展“息屏行动”,减少对网络过度依赖 [3] - 压实网站平台监管责任,优化算法推荐,不得向学生推送危害心理健康的信息 [3] - 持续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推广应用“未成年人模式”,加强网络内容管理 [3] 关注特殊学生群体与家校协同 - 针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特殊学生群体建档立卡,“一生一策”加强心理健康指导 [3] - 在开学、考试等时间节点密切关注特殊学生群体,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家访 [3] - 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将心理健康作为必讲内容,引导家长多陪伴多关爱 [6] - 加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心理健康素养,营造和谐家庭环境 [6] 建立监测预警与专业服务体系 - 推进建设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每年组织开展1次心理健康抽样监测 [4] - 每名学生每学年接受心理测评一般不超过1次,完善问题发现、预警、干预处置机制 [4] - 配齐配强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校医,构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精神科医师三级服务体系 [4] -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县级教研机构配备心理教研员 [4] 优化校园环境与技术支持 - 实施中小学“护苗行动”,及时化解矛盾冲突,坚决防止各类学生欺凌行为 [5] - 学校普遍建立各类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常态化组织集体活动,推动“生生有社团” [5] - 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支持地方探索开发“AI心理助手”、“智能减压室” [5] - 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建设,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做好教职工心理调适 [5] 健全部门协同与社会支持 - 依托有关单位全覆盖建设市县中小学心理辅导中心,做好知识普及、心理咨询等工作 [7] - 建立学生重大心理问题线上线下发现机制,推进精神疾病转介就医和愈后复学机制建设 [7] - 发挥12355青少年服务台和12356心理援助热线作用,建设社区心理服务平台 [7] -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提升宣传引导专业性,营造全社会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氛围 [7]
钱塘有个“小锦鲤晨跑团” 六年“暑跑”跑出健康与坚持
杭州日报· 2025-08-20 10:35
晨跑团发展历程 - 跑团由家长张秀娟于2020年暑假发起,最初为增强其子体质,通过微信群邀请其他孩子加入,首个暑假有十几个孩子连续跑步28天 [2] - 经过六年发展,跑团影响力扩大,吸引了附近六七个小区的孩子乃至全家参与,跑团群成员已超过200人 [2] - 跑团形成固定活动模式,每天清晨6点30分按不同配速分组,目标每天跑足4公里 [2] 跑步活动成效 - 发起人张秀娟之子龚子瀚体质显著增强,很少生病,并因其跑步表现入选学校短跑队和长跑队 [3] - 部分孩子每公里配速从6分30秒提升到5分23秒,跑步能力明显进步 [2] - 发起人张秀娟本人也从陪跑者成长为马拉松跑者,在3年内完成了185场半程马拉松和6场全程马拉松,其中2022年杭州马拉松全程成绩为3小时54分 [3] 活动理念与影响 - 跑团通过结伴奔跑的方式将“坚持”变为“日常”,将“早起”变为“习惯”,旨在让坚持体育锻炼变得更容易 [2][3] - 跑团活动已从单纯的亲子锻炼发展为带动更多人从体育锻炼中受益的社区活动 [3]
让“身体倍儿棒”成为大学生标配(体坛观澜)
人民日报· 2025-05-15 06:41
政策与制度推行 - 云南省自今年毕业季起在全省92所高校推行“大学生体质健康优良证书”制度,体测成绩80分以上的学生毕业时可获证[1] - 该制度旨在彰显“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将健康体魄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1] - 政策引导与“内生动力”相互作用,目标是使“身体倍儿棒”成为大学生标配[2] 高校具体举措与课程创新 - 云南大学实施“最严体育校规”,将毕业证与体测成绩挂钩[1] - 南京邮电大学综合早操、体育课及体测成绩,为优秀学生发放“健康奖学金”[1] - 南方科技大学连续5年举办减重比赛以增强学生体质和自我管理能力[1] - 安徽农业大学开设舞龙课,每学年近300人抢课,长期参训人数达百人[2] - 南京农业大学为体重超标学生开设减脂课,并提供课后健康管理指导[2] - 北京大学开设数字体育课,学生借助智能设备可体验滑雪、划船等运动[2] 校园运动氛围与设施建设 - 高校通过增设自重训练架、太极推手桩等设备,将微型健身区延伸至教学楼、图书馆、宿舍周边[2] - 部分学校盘活闲置资源,将校舍屋顶改造为加装安全围栏与遮阳棚的多功能运动空间[2] - 许多学校在操场安装太阳能路灯方便夜跑,灯光球场的使用提升了学生夜间运动积极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