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侨乡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国庆反向游,就来广东这个「最美小镇」吧
36氪· 2025-09-27 10:59
文旅资源与自然景观 - 均安镇被誉为"顺德最美后花园"和"顺德最文艺的小镇",拥有田园、江景、森林等多元自然风光 [6][8][10] - 西江文旅带是核心景观区,包含海豚湾滨江沙滩公园、浮石点头露营基地、环岛绿道等景点,提供骑行、骑马、观日落等休闲活动 [25][28][38][40] - 南沙东海绿岛拥有3.7万平方米桥下潮玩空间和13.14公里环岛绿道,成为运动与骑行胜地 [49][50] 文化传承与历史底蕴 - 均安是功夫巨星李小龙的祖籍地,保留李小龙祖居及18.8米高铜像,功夫文化融入本地生活 [12][57][59] - 作为"曲艺之乡",沙头社区有百年粤剧传统,每日下午有私伙局演出,传承曲艺文化 [62][64][66] - 冰玉堂保存自梳女历史,展现清末民初女性独立精神,建筑具南洋风格,是侨乡文化象征 [14][69][75][77] 美食特色与餐饮发展 - 均安菜系属顺德菜分支,以妈姐菜为代表,四大名菜包括鱼饼、拆鱼羹、蒸猪和烧猪,其中鱼饼为非遗工艺 [91][93][95] - 河鲜为本地特色,黄沙蚬被誉为"顺德第一蚬",黄脚立(黄鳍棘鲷)等江鲜采用简易烹饪凸显原味 [99][101][103] - 码头餐厅如"拉哥同"提供现捞河鲜体验,强调食材新鲜与随性用餐文化 [105] 休闲业态与本地生活 - 均安发展小众文旅项目,如森林马术场(预约制)和改造空间(旧砖厂变古堡、咖啡驿站),吸引年轻群体 [30][35][85][87] - 本地生活节奏缓慢,居民日常包含江边露营、公园漫步、粤剧演唱等,体现"万事均安"的生活哲学 [17][40][44][89]
干货满满!江门市2025年“三支一扶”岗前培训圆满结课
南方农村报· 2025-09-10 15:01
培训活动概况 - 江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于9月8日-9日主办2025年"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岗前培训班 超140名学员参与为期两天的集中培训 [2][3][5] - 该培训旨在为基层服务充电赋能 助力"百千万工程"推进和江门乡村振兴 [4][7][9] 培训内容与课程设置 - 首场课程由五邑大学教授石坚平讲授侨乡文脉保护传承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系 强调文化振兴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 [14][15][17] - 新会区"百千万工程"指挥办梁瑞文分享基层工作方法 包括信息收集机制建立和村民沟通三步法等实战技巧 [22][24][26] - 江门市委政策研究室甄光醒讲解基层公文写作规范 涵盖公文类型 常见文种和格式标准等实用技能 [28][29][31] - 组织学员参观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 通过四大展区了解侨乡历史文化根基 [32][33][36] 培训成果与学员反馈 - 学员吴宛静表示通过课程深入理解侨乡文化 能快速融入当地群众并提升工作效率 [37][38][39] - 学员邓毅浚认为村民沟通技巧非常实用 计划通过下村走访将技巧应用于实际工作解决村民问题 [42][43][44][45]
江门锚定申报目标 凝聚各方力量 力争3年内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8-25 15:59
申报目标与政府支持 - 广东省支持江门市在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基础上力争3年内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1] -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围绕申报目标加强指导 要求全面梳理保护管理体系并探索传承利用新路径[1] - 江门市住建局已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 全力推进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和标准达标工作[1] 保护投入与资金机制 - 近年来投入近60亿元实施赤坎华侨古镇微改造 完整保留20多万平方米百年骑楼和碉楼建筑[1] - 设立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慈善基金 构建政府引导加社会资本加侨胞捐赠多元投入机制[1] - 撬动社会资本超1300万元用于街区保护活化 形成可持续的资金支持模式[1] 文化资源与特色优势 - 碉楼和骑楼建筑群呈现中西合璧风格 直观反映侨乡生活方式演变历程[2] - 侨乡文化核心价值在于中外文明互鉴的桥梁作用 具有全球视野下的独特地位[2] - 拥有自力村等9座碉楼6座庐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资源 凸显建筑群落价值[3] 业态创新与品牌建设 - 围绕江门三点三精彩之旅品牌 打造非遗加旅游和侨批加文创等融合业态[1] - 城市风貌中蕴含的生活方式与社区文化构成中国故事重要组成部分[2] - 以申报促保护被视为城市重新认识自我的良机 符合中央完善保护传承体系要求[2]
恩平市牛江镇推动文化润村,华人艺术家区本在昌梅村举办画展
南方农村报· 2025-08-18 20:35
核心观点 - 新西兰华人艺术家区本在恩平市牛江镇昌梅村举办个人书画展 旨在通过艺术活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为侨乡"百千万工程"注入文化活力 [1][2][3][6][7][8] 活动概况 - 活动于8月15日在恩平市牛江镇冯如故里昌梅村举行 该村荣获"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称号 [2][3] - 区本先生为当地单位题字赠画 并展出近年来在恩平采风创作的精品力作 [7] - 恩平市领导和江门市侨联代表共同欣赏数十幅山水画作 并聆听艺术讲座 [9] 艺术家背景 - 区本现任新西兰中华文化艺术学院院长 是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及多省市侨联海外顾问 [5][13] - 1943年出生于广东顺德陈村 师从广东画院山水大师李云 1984年移居斐济 2003年定居新西兰 [9][10][11] - 迄今已在国内外举办63场个人书画展 作品被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天津美术馆 广州华侨博物馆等权威机构永久收藏 [13][14][15] 侨乡文化建设 - 昌梅村深入挖掘拉美华侨文化 建设拉美华侨华人展览馆 通过四大主题展示150件照片展品 生动还原恩平人赴拉美谋生历程 [17][18][19] - 展馆与冯如文史馆 冯如故居等形成文化集群 构建"侨情+航空"特色文旅路线 吸引游客体验侨乡精神 [20][21] - 牛江镇在"百千万工程"中注重文化建设 成为侨史教育与地方文化融合的典范 [17][21]
湖北天门:侨乡文化与城市更新共舞,夜经济点亮新生活
环球网· 2025-06-20 16:57
城市更新与生态修复 - 天门市政府与中交二航局合作启动北湖综合改造项目,累计还湖125公顷,兴建1845亩公园绿地,重现千亩水域[3] - 项目清淤42万立方米,湖底高程恢复至24米,新建19.77公里雨污分流管网,水质提升至Ⅲ~Ⅳ类[5] - 改造后形成"四湖连河"生态水系网络,带动周边产业经济、"四代住宅"及商业街区发展[3][5] 文化传承与侨乡IP - 中国内陆首个华侨主题展馆华侨风情馆揭牌,融入侨胞分布图、雕塑等文化元素[1][5] - 公园种植垂柳、早樱等乡土树种,打造侨胞回乡的文化记忆,白鹭等鸟类种群数量回升[5] - "四湖连河"生态水系与文化图腾结合,侨乡文化与生态美景形成联动效应[5] 夜经济与旅游发展 - 北湖夜市占地万余平方米,设300余个摊位,涵盖非遗文创、特色小吃等,成为夜经济顶流[6] - 夜市免收管理费,专人维护秩序与卫生,带动市民休闲及游客消费[6] - 公园跻身市域十大旅游景点,借助直播等传播方式提升区域旅游吸引力[6]
大山深处有侨乡(边城见闻)
人民日报· 2025-05-13 06:21
历史背景与地理位置 - 和顺古镇位于云南保山市腾冲市 户籍人口仅7000人 但有3万多侨胞分布在缅甸 泰国 美国 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被誉为西南第一侨乡 [7] - 和顺古称阳温暾 后因三合河绕村而过更名为河顺乡 最终取士和民顺之意改名和顺乡 已有600多年历史 [8] - 腾冲地区是西南丝绸之路要冲 公元前4世纪就存在蜀身毒道(西南丝绸之路)连接中国与缅甸 印度 阿富汗等国 [9] 商贸传统与跨境贸易 - 20世纪初每天有1万多匹骡马和30多个国家的货物在古道上流动 和顺人创办近百家商号中有60多家跨国商号 分支机构遍布南亚东南亚 [10] - 历史上和顺人通过走夷方将内地丝绸 农特产品销往缅甸 同时将欧洲洋货 缅甸棉花翡翠销往中国 [10] - 猴桥口岸是国家一级口岸 还有滇滩 自治 胆扎3条省级边境通道 如今仍是中国与周边地区经贸合作重要前沿 [14] - 猴桥口岸至缅甸密支那市的二级公路完成提级改建后 200公里路程行车时间由8小时缩短至约3小时 大幅提升物流效率 [14] 文化融合与建筑特色 - 和顺现存百余间古老民居 不少从乾隆年间开始修建 形成庞大民居建筑群 建筑呈现中西合璧特色 [11] - 典型建筑尹家花大门包含意大利挂钟 英国缝纫机 英国铁质栏杆和德国煤气炉等西洋物品 [11] - 和顺人有"罗马的钟 英国的门 捷克的灯罩 德国的盆"的顺口溜 反映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厚烙印 [11] 教育传承与文化交流 - 和顺图书馆由海外侨胞捐款建立 数年间成为腾冲及邻近各县抗日新闻发布中心和宣传中心 [12] - 图书馆创办《腾越日报》 工作人员用收音机收听新闻后漏夜刻印 满足和顺人看世界需求 [12] - 《和顺乡》杂志有近百年历史 每期新刊都会寄给海外侨胞 成为连接海外侨胞的重要文化纽带 [13] - 缅甸第三代华人李祖清创办曼德勒福庆学校 开设缅甸第一家孔子课堂 在缅甸5省2邦设56个汉语教学点 学生达5000余名 [13] 现代发展与旅游产业 - 尹家花大门老宅改造为民宿 在旅行网站获得4.7高评分 荷兰游客称赞"酒店非常漂亮 主人的家族已在这座房子里生活了近两个世纪" [13] - 政府鼓励发展旅游业 老房子经过重新维修和现代化改造后开门迎客 生意很不错 [13] - 保山市是全国重点侨乡 全市常住人口240多万人 海外华侨华人达50.4万人 分布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