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便利店减脂法
icon
搜索文档
便利店的减脂餐,吃完「10天胖5斤」?
36氪· 2025-05-27 22:06
以下文章来源于凤凰WEEKLY ,作者馍王 凤凰WEEKLY . 为什么无论如何精心计算热量,只要把用餐地点选在便利店,就必定会发胖? 一直被他视为战友的"便利店",怎么一到关键时刻就把他背刺了? 便利店,成就多少"疲劳肥"? 文 | 馍王 编辑 | 闫如意 来源| 凤凰WEEKLY(ID:phoenixweekly) 封面来源 | IC Photo 前段时间,编辑部的小k,学了一套"便利店减肥法"。 此后,每天在便利店精心配比减脂餐的他,在半个月内无痛长胖了5斤。 看着无数有共同遭遇的网友,小k心里纳闷: 有温度、有情感、有趣味的新媒体。 便利店对于都市打工人来说, 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盘儿亮条儿顺的朋友们都知道,在减肥过程中,"热量计算"是最重要的部分。 先估测出自己每日的基础代谢,再让摄入的能量低于这个基础代谢值。如果每天保持如此,即使体感上吃得再多,最终也一定会瘦下来。 可热量这东西就像黑匣子,你只知道它存在,但看不到它产生的过程。 看网上那些减肥博主们每次做饭前给食材一一称重的样子,还以为他们投资了实体黄金正在验货,繁琐程度让人望而却步。 所以,有没有这么一个地方,既能在吃饭时候看到热量还方便计算 ...
便利店的减脂餐,吃完“10天胖5斤”?
36氪· 2025-05-22 11:02
便利店食品行业现状 - 便利店食品因标注清晰的热量和成分标签,被消费者视为减肥友好选择,但实际食用后出现体重增加现象[2][4] - 食品重量普遍超标,例如标重110克的三明治实测150克(超36%),195克饭团实测280克(超43%)[22][23] - 热量计算存在显著偏差,标注150大卡的三明治实际热量达230大卡以上(超53%)[26] 食品生产与质量控制 - 厂商采用"最低重量"标准,为避免返工损耗而主动超量填充食品,导致批次性超重[32][33] - 实验室检测显示6款抽样食品中5款脂肪超标、4款能量超标,重量达标率极低[35] - 保质期短(约2天)的鲜食特性限制了精确称重分装的可行性[30] 消费者行为与市场定位 - 便利店成为都市打工人解决工作餐的高频场景,因性价比和便捷性形成刚性需求[36][39] - 消费者通过组合关东煮、杂粮便当(9.9元)等试图实现低卡目标,但实际摄入超出预期[9][12] - 便利店提供"60厘米x60厘米"的临时私人空间,满足都市人群对短暂逃离的需求[49][50] 行业运营特点 - 标准化标签与透明包装营造"明厨亮灶"信任感,但实际数据与实物存在系统性偏差[4][35] - 门店通过加热服务改善食品体验,冷食特性影响消费满意度[4] - 行业承担都市生活应急兜底功能,形成独特的"公共场合中的私人空间"消费文化[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