偿二代二期规则
搜索文档
“十四五”保险业实现规模质量双提升 减震器稳定器功能凸显
中国证券报· 2025-10-21 09:12
商业养老、健康保险积累准备金11万亿元,车险累计承保机动车超16亿辆次,科技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 障超过10万亿元,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超5.4万亿元,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更加稳 固……这一组数据生动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保险行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图景。 "十四五"期间,保险业从资负两端发力,加大对社会民生和实体经济的保障力度,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 定器功能日益凸显,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业内人士表示,展望"十五五", 保险业将持续增强服务能力、拓展服务覆盖面,在保民生、稳增长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深化转型 激发内生动力 "十四五"期间,我国保险业规模和质量实现双提升,综合实力更加雄厚,行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从规模看,保险业发展势头强劲,保费收入、资产规模等实现稳步增长。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4 年全年,我国原保险保费收入为5.70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26%;截至2025年6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 额达36.23万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67%;截至2025年8月末,保险业总资产突破40万亿元,较2020年末 增长72%。 从质量看,保险业发展稳健性显著增强,偿付能力等主要 ...
减震器稳定器功能凸显 “十四五”保险业 实现规模质量双提升
中国证券报· 2025-10-21 08:08
本报记者 陈露 "十四五"期间,保险业创新保险服务和产品,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保险保障网。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近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期间,保险业累计赔付9万亿元, 较"十三五"时期增长61.7%。农业保险为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商业养老、健康保险积累准备金11 万亿元。 民生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保险业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满足不同年龄及不同人群的多样化、多层次的保 险保障需求。比如,多家保险公司通过发展商业保险年金、建设养老服务生态圈,更好满足各年龄段人 群的养老保障需求;针对新业态、新市民群体,多家保险公司推出专属保险产品、参与国家新业态职业 伤害保险试点,解决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难题。 商业养老、健康保险积累准备金11万亿元,车险累计承保机动车超16亿辆次,科技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 障超过10万亿元,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超5.4万亿元,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更加稳 固……这一组数据生动勾勒出"十四五"期间我国保险行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图景。 "十四五"期间,保险业从资负两端发力,加大对社会民生和实体经济的保障力度,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 定器功能日益凸显,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
“十四五”保险业实现规模质量双提升
中国证券报· 2025-10-21 04:17
行业规模与资产增长 - 原保险保费收入2024年达5.70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26% [1] - 保险资金运用余额截至2025年6月末达36.23万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67% [1] - 保险业总资产截至2025年8月末突破40万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72% [1] 风险保障与服务实体经济 - 出口信用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4.4万亿美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52% [3] - 科技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过10万亿元,支持创新应用项目3600个 [1][3] - 车险累计承保机动车超16亿辆次 [1] 资金运用与资本市场 - 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超5.4万亿元,余额较"十三五"末增长85% [1][4] - 金融监管总局批复三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试点规模合计2220亿元 [4] - 保险资金通过债权、股权等形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投向国家战略领域 [4][5] 民生保障与专项业务 - 商业养老、健康保险积累准备金11万亿元 [1][4] - 农业保险为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 [4] - 行业累计赔付9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61.7% [4] 监管与行业发展质量 - 行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04.5%,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47.8%,较偿二代二期规则实施首年末提升 [2] - 监管推动车险综合改革、"报行合一"、个人营销体制等多项改革 [2] - 行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创造深化转型,增强长周期、跨周期经营管理能力 [5]
72家人身险公司一季度合计净利超860亿元
证券日报· 2025-08-08 15:25
行业整体表现 - 72家人身险公司一季度合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35万亿元,净利润861.43亿元 [1] - 49家公司实现盈利,总盈利额886.33亿元,23家公司亏损,总亏损额24.90亿元 [3] - 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盈利的公司数量和占比均有所提升 [3] 头部公司表现 - 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平洋人寿保险业务收入均超千亿元,分别为3544.09亿元、1738.46亿元、1002.16亿元 [2] - 中国人寿和平安人寿净利润断层式领先,分别为281.00亿元和205.03亿元 [3] - 另有5家险企一季度保险业务收入超过500亿元 [2] 业绩驱动因素 - 行业调整产品结构和定价方式,"报行合一"落地进一步压降费用 [3] - 2024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投资浮盈逐步释放,一季度交易类金融资产估值盈利对利润形成正面贡献 [3] - 金融监管总局推动深化"报行合一"至个险渠道,压降不合规不合理费用 [4] 会计准则影响 - 多家险企一季度已采用新会计准则和偿二代二期规则核算核心经营指标 [5] - 新会计准则下险企利润对股市波动敏感,净资产受债市影响更多 [6] - 上市险企资产按市值计价,负债反映即时利率变化,业绩波动加剧 [6] 未来发展展望 - 消费者在健康管理、老年医疗、护理服务等方面需求逐步释放 [6] - 保险行业提供中长期现金流、投资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将凸显 [6] - 人身险行业仍有较大发展潜力 [6]
泰康养老偿付能力五连涨至 254% 低利率时代下如何“稳”字当头?
环球网· 2025-08-04 13:48
行业背景与监管环境 - 中长期利率持续下行对保险行业资产负债两端形成双重压力 [1] - 偿二代二期规则实施后保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成为监管硬约束 [1] - 监管规则推动保险公司通过内部治理优化和业务结构调整等内生性措施提升偿付能力 [1] - 2025年一季度末人身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6.6%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2.8% [1]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二季度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254.20%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56.55% 两项指标连续五个季度增长 [1] - 2025年上半年总资产突破1400亿元 净利润4.22亿元 同比显著增长 [2] - 商保年金新业务价值占比提升至67.90% 标准保费占比达76.10% [2] - 保单未来盈余同比增长10.5% [2] 风险管理能力 - 连续九个季度维持A类风险综合评级 [2] - 2025年上半年累计服务理赔客户110.8万人次 赔付总额42.5亿元 [2] - 日均赔付2557.9万元 获赔率达99.9% [2] - 医疗理赔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全年龄高发疾病 36岁以上人群需关注心血管健康 [2] - 重疾理赔中恶性肿瘤居首位 癌症平均确诊年龄男性49岁/女性44岁 肺癌/乳腺癌/肠癌为高发类型 [2] - 疾病身故原因中猝死以40-60岁人群最为常见 [2] 运营效率与服务模式 - 上半年件均理赔时效1.6天 [3] - 自助理赔占比87.2% 共处理348.8万件 [3] - 极速赔服务结案13.9万件 赔付额2.6亿元 [3] - 金融/能源/通讯行业赔付金额居前三 反映服务行业集中度 [3] - 自2013年创新职域服务模式以来累计服务超1500万员工及家属 [3] 战略转型与业务优化 - 通过优化业务结构/强化资产负债匹配/提升投资效能实现偿付能力持续改善 [3] - 在低利率环境与监管趋严双重压力下提供内生性发展参考样本 [3] - 行业需持续探索平衡风险管控与业务扩张/提升长期投资收益能力的路径 [3]
72家人身险公司 一季度合计净利超860亿元
证券日报· 2025-05-10 00:56
人身险公司一季度经营业绩 - 72家人身险公司合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35万亿元,净利润861.43亿元 [1] - 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平洋人寿保险业务收入均超千亿元,分别为3544.09亿元、1738.46亿元、1002.16亿元 [2] - 49家公司实现盈利总额886.33亿元,23家公司亏损总额24.90亿元,盈利公司数量和占比同比提升 [3] - 中国人寿和平安人寿净利润断层领先,分别为281.00亿元和205.03亿元 [3] 业绩驱动因素 - 行业调整产品结构和定价方式,"报行合一"政策落地压降费用,优化负债端成本 [3] - 2024年四季度以来投资浮盈逐步释放,一季度金融资产估值盈利对利润形成正面贡献 [3] - 金融监管总局推动"报行合一"政策从银保渠道扩展至个险渠道,进一步压降不合理费用 [4] 会计准则变更影响 - 多家险企采用新会计准则和偿二代二期规则核算净利润、总资产等核心指标 [5] - 新会计准则下险企利润对股市波动敏感,净资产受债市影响,可能出现净利润上升但净资产下降的情况 [5] - 上市险企实施新会计准则后,资产按市值计价,负债反映即时利率变化,业绩波动性加剧 [6] 行业展望 - 消费者在健康管理、老年医疗等方面需求释放,保险行业在中长期现金流和投资管理服务方面的优势将凸显 [6] - 人身险行业未来仍有较大发展潜力 [6]
中国平安拟发债500亿元 预计未来险企发债规模仍将处在较高水平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4-26 02:45
文章核心观点 中国平安拟境内发行不超500亿元债券融资工具,年内险企已发行债券规模达496亿元且新增计划发行额度700亿元,市场利率下行使险企发债成本合理,未来险企发债规模或处较高水平,且资本补充需求大 [1][4] 综合考量多种因素 - 4月24日中国平安董事会通过发行境内债券融资工具议案,拟境内一次或分多次发行本金不超500亿元债券融资工具,含资本补充债券等,不包含可转换债券 [2] - 本轮债券发行期限预计5年或以上,具体由董事会根据规定及市场情况确定 [2] - 2024年中国平安归母净利润1266.07亿元,同比增47.8%,营运利润1218.62亿元,同比增9.1%,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04.1%,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65.2%,远高于监管要求 [2] 发债原因 - 中国平安计划发债500亿元,基于战略扩张需求与市场利率低位窗口期,需支持新战略布局,当前发债成本显著降低,提前储备资本可增强偿付能力缓冲 [3] - 市场利率下行,发债成本降低,发行新债券可调整公司债务结构,降低财务融资成本 [3] - 近年来险企发债利率呈下行态势,部分险企选择“赎旧发新”降低融资成本 [3] 未来资本需求大 - 今年已发行债券中,永续债是险企青睐的资本补充工具,保险全行业对资本补充需求仍将处高位 [4] - 截至4月25日,年内险企已发行债券总规模496亿元,其中457亿元为永续债,今年新增计划发行债券额度700亿元 [1][4] - 永续债可补充核心二级资本等,但保险公司发行的永续债余额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30%,核心资本规模大的险企发行空间大 [4] 未来展望 - 保险公司资本补充需求强烈,“偿二代”二期规则过渡期结束后实际资本认定标准收紧,部分险企需填补资本缺口 [5] - 权益市场波动、会计准则切换使险企内生资本补充能力受限,业务转型深化将产生更大资本需求 [5] - 险企需通过发行债券、股东增资、利润留存等多种方式增强资本力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