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创新
搜索文档
 “歌迷专列”让热爱与活力畅行
 新华社· 2025-11-03 18:25
凌晨时分,载着意犹未尽的歌迷的列车缓缓开动。近日,北京、郑州、成都等多地铁路局开行"歌 迷专列",不仅为跨城观演的歌迷畅通安全舒适的回家路,更以精准化的公共服务创新,诠释着文化消 费与城市治理同频共振的深层逻辑。 歌迷"跟着演出去旅行"的过程,正是对城市综合治理能力的考验和打分。这份舒心,正藏在服务细 节的温度里。专属车厢设置、深夜餐吧供应、助眠用品配备……"歌迷专列"跳出传统运输服务的框架, 让公共服务在演唱会散场后依然"不落幕",既消解了歌迷的出行顾虑,亦体现了对城市文旅消费新场景 的尊重与呵护,让城市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为文化消费注入暖心动能。 从更深层来看,"歌迷专列"还有望成为拉动文旅的快车。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跨城观演者愿意延 伸行程,体验当地文旅。但返程不便常让他们不得不走马观花,影响出行体验。如今,便捷的交通保障 让"因爱而来、为城停留"成为可能。从粉丝经济到票根经济,从一场演唱会到一次深度文旅体验,做优 公共服务保障有助于延长演出经济的价值链,做强城市文旅的声量和"留量"。 当歌迷在专列上重温动心旋律,当城市在熙来攘往中收获经济活力,这场公共服务对文化热爱的精 准助力,将为扩大内需促消费生 ...
 【就业市场】 人才夜市“出圈”的背后
 证券时报· 2025-07-23 03:16
 招聘模式创新 - 珠海市前山街道"香山人才招聘夜市"将招聘会时间从白天改到夜间,场地从会场搬到闹市商业圈,每月常态化举办,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1] - 这种"场景再造"模式显著提升岗位匹配效率,近4000个岗位吸引6000人次,意向达成率超16%,远超传统招聘会平均水平[1] - 环境氛围的轻微改变带来决策行为的显著变化,印证了行为经济学的判断[1]   公共服务转型 - 人才夜市本质是公共服务对"Z世代"话语体系的主动适应,通过沉浸式体验吸引年轻群体[2] - 活动现场设置简历诊断、非遗体验等环节,暗合"兴趣社交—技能提升—职业发展"的年轻化成长路径[2] - 上海"咖啡招聘会"、成都"剧本杀求职"等创新案例显示,公共服务需要用服务对象的逻辑说话才能真正触达受众[2]   全国创新趋势 - 南京"梧桐语"人才市集与文创IP联动、杭州"星光招聘"嵌入音乐节、重庆把招聘会搬进火锅店,形成"破窗效应"[2] - 这些实践打破部门思维,善用社会资源,政府角色从"大包大揽"转向"穿针引线"[2] - 轻资产运营模式能撬动更大效益,商业综合体场地、企业夜市摊位、职业导师志愿服务等都是社会资本的再激活[2]   未来发展建议 - 需建立"需求雷达"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求职者流动热力图实现夜市选址动态优化[3] - 开发"职场体验卡"等衍生品,将一次性应聘转化为长期职业能力培养[3] - 建立效果评估体系,不仅要看意向签约数,更要跟踪实际入职率和岗位留存率[3]
 南海局:科技赋能严阵以待防范汛期海洋灾害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15 10:04
 防汛准备与部署   - 自然资源部南海局高度重视2025年台风路径复杂多变及海洋灾害防御形势,提前部署汛期安全检查并落实防汛措施[1]   - 南海局组织各单位对观测设备、会商系统、预警报系统等进行全方位自查,确保设施设备正常运作[3]   - 南海调查中心完成1个浮标应急回收航次及3个常规维护维修航次,新增2套油气平台观测系统并纳入业务化观测序列[3]     应急演练与协同能力   - 南海局以超强台风"摩羯"为原型开展海洋灾害应急演练,模拟海浪、风暴潮灾害全流程处置,检验协同作战能力[5]   - 演练首次启用新演播厅功能,提升融媒体时代公共服务能力,为精准发布预警信息奠定基础[5]     观测数据保障   - 南海海域海岛中心上半年接收、质控、汇交近3000个观测数据文件,实时数据接收率达99.92%[7]   - 南海预报减灾中心发布海浪警报50期、风暴潮警报9期,制作周预报25期、月报6期及节假日专报5期[9]     地方服务与定制化支持   - 汕头海洋中心为汕尾文旅码头至龟龄岛航线及青少年游泳锦标赛提供预报保障服务[11]   - 深圳海洋中心与惠东县三防部门建立天气预警共享机制,珠海海洋中心发布9期《防汛专题海洋预报》[11]   - 湛江海洋中心推动预报台共建,北海海洋中心为广西编制潮位核定报告,海口海洋中心开展海水倒灌风险预警试点[11]   - 三沙海洋中心为西沙海域提供精细化预报,支持海上应急救援演练[11]     体系运行状况   - 南海区海洋防灾减灾体系运行良好,观测设施、数据传输、预警发布等环节平稳有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