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共同占有权
icon
搜索文档
长江商学院苏丹:科技金融应走出真正商业化道路,构建完整金融生态体系
新浪财经· 2025-09-17 12:07
科技金融的核心作用与悖论 - 科技金融的核心作用是将以抵押物为主的传统融资方式,转换为基于现金流或科技创新的融资方式,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有效性并推动经济增长模式变化 [1][16] - 通过市场化手段同时解决科创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存在较大难度,因为二者具有相悖性:银行要求风险补偿会导致利率升高或融资方式改变,从而推高融资成本 [1][8] - 融资方式的改变将推动经济结构从以有形资本为主导转向以无形资本为主导 [2][16] 银行在科技金融中的角色与表现 - 银行科技金融业务显著缓解了科创企业融资问题:2025年二季度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7.4万家,获贷率为50%,较去年同期提高3.2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为3.46万亿元,同比增长22.9%,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6.1个百分点 [5] - 银行相比其他融资方式具有资金成本低、稳定性强以及能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如供应链金融、跨境金融)的独特优势 [5] - 国内政策当前发力点仍以银行为主导,这与历史路径和监管导向密切相关,导致行业做法趋同、缺乏差异化 [7][11] 银行开展科技金融的局限性 - 银行面临三大局限:风险偏好与科创企业需求不匹配且缺乏足够风险补偿机制;专业人才储备相对欠缺,缺乏产业背景专家;在“培养”初创企业能力方面有限,无法像VC/PE那样提供社会网络与资源支持 [6] - 若依靠银行间接融资压低成本解决“融资贵”,从市场化逻辑看银行会因收益不足、缺乏风险补偿而不愿放贷,从而导致“融资难”问题无法解决 [8][9] - 政策要求可能带来副作用,例如个别“漂高科技”企业钻空子获取低息贷款,挤占了真正有需求企业的资源 [9] 科技金融生态的构建与优化路径 - 金融机构应寻找差异化路线,通过成立科技金融专业机构或科技支行,并在不同垂直赛道(如生物、物理、化学领域)发挥自身优势 [11] - 缓解“资本催熟、创新夭折”现象需多措并举:培养耐心资本(如政府引导基金、长期产业基金);成立全国性大型金融科技专业机构;打造金融体系内循环,完善从小额资金、天使投资到VC/PE中长期投资及明确退出通道的完整产业链 [12][13] - 创业者的能力培养是关键环节,许多理工背景创始人缺乏商业经验,需在股权架构设计、投资方谈判等方面获得商学教育机构支持 [13] 科技金融对经济结构与增长模式的影响 - 科技金融通过提升资源配置有效性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增长模式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以创新为主体、更加可持续的模式 [16] - 真正增长潜力大的企业是以无形资产为主的企业,其规模效应和可复制性强,对应融资需以现金流为依据的信用贷等方式 [16] - 构建完整的金融生态体系能催生更多创新和试错,这些创新往往产生溢出效应,从而改变宏观经济增长模式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