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适应气候变化
icon
搜索文档
从“被动治”到“主动防”—全球变暖,中国农业如何应“烤”
科技日报· 2025-09-21 17:36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核心影响 - 全球平均气温相比工业化前已上升1.1℃,导致农作物产量变化幅度达到-10%至25%不等[2] - 全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会导致小麦减产6.0%,水稻减产3.2%,玉米减产7.4%,大豆减产3.1%[4] - 至2040年高温有可能使全球粮食减产30%—40%[4] 农业种植格局变化 - 气候变暖导致主要农作物种植带明显北移,例如赣南脐橙最优区种植北界北移,可种植面积增加46%[3] - 新疆棉花种植北界向北扩展100公里至200公里[3] - 全国冬小麦可种植面积因气候变暖增加约35万平方公里[3] - 小麦条锈病适生区北扩西移200公里至300公里,稻飞虱越冬北界从北纬25度推移至28度[6] 极端天气与病虫害挑战 - 气候变化引起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例如甘肃省今年降水减少近一半,188万亩农作物受旱[5] - 高温高湿天气引起果园病害大流行,高温胁迫显著抑制水稻、玉米、小麦等作物生长[2][4] - 害虫向更高纬度、更高海拔地区进军,北方麦区出现赤霉病和白粉病,稻飞虱和黄萎病向高纬度蔓延[6] - 稻飞虱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120亿元,水稻高温热害可能导致减产超过20%[6] 适应性技术与措施 - 开展新一轮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工作,以确定不同地区最适合种植的作物[6][7] - 选育抗旱耐热新品种,例如中麦36小麦品种可在1亿亩旱地实现增产20亿公斤、节水40亿吨[7] -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五连环”浅埋智慧滴灌技术模式,在甘肃武威示范区玉米田实现亩产1.29吨[9][10] - 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通过预测预警和生物防治将赤霉病病穗率控制在3%以下[11] 未来研究方向与政策建议 - 需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当前核心瓶颈是“科学认知不足”,需评估全产业链气候风险[13] - 呼吁从全国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整体行动方案,明确优先事项和适应目标[13] - 应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探索气候变化影响的定量化方法和适应机制[14] - 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农业气候韧性,主动适应气候变化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