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搜索文档
许昆林在调研检查太湖治理工作时强调锚定目标任务 聚焦问题症结 动真碰硬推动治太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新华日报· 2025-06-12 07:18
太湖治理工作调研 - 太湖西岸是蓝藻水华发生风险较高地区之一,今年的水文气象条件利于蓝藻生长聚集 [1] - 宜兴市八房港藻水分离站内,蓝藻一体化打捞处置船、打捞机泵和输送管道正全力运行 [1] - 需要持续强化监测预警,对异常水质、藻情等及时分析研判原因、果断有力处置 [1] - 增加机动打捞设备和人员配备,应用蓝藻湖泛防控、饮用水安全保供新技术 [1] - 加强蓝藻围隔、原位控藻等工程建设,完善"挡、引、捞、控"并举的应急防控体系 [1] 污水管网与污水处理 - 宜兴市万石镇南漕老集镇部分地区存在污水管网错接漏接、雨污混排现象 [2] - 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长期偏低,汛期普遍水量剧增、进水浓度剧降 [2] - 需要加快推进混错漏接整改、老旧破损管网更新修复,精准消除管网结构性缺陷 [2] - 科学评估现有排水管网收集能力,全面排查污水管网覆盖情况 [2] - 推动建立厂网一体化和专业化运行管养机制,实现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2]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 武宜河是孟津河的一条支浜,与滆湖相连,周边仍存在草皮种植退水直排入河现象 [2] -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太湖综合治理的一大重点 [2] - 需要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 [2] - 加快农田退水综合生态化改造,探索废水变水肥的循环农业模式 [2] - 扩大滆湖生态修复范围,扎实推进湖滨消纳圈和沿湖缓冲带建设 [2]
人大常委会丨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组审议生态环境法典草案
新华网· 2025-05-01 06:01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审议 法典定位与意义 - 生态环境法典是我国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继民法典后具有重大意义 [1] - 草案系统梳理现行生态环境法律 提炼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果 [1] 污染防治制度创新 - 将污染防治共性制度总结为通则和一般规定 成熟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 [1] - 建议增加土壤与大气 水 固体废物污染的统筹协同治理内容 [1] -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需强化 重点针对化肥农药使用问题 我国耕地面积大污染突出 [2] 生态系统保护升级 - 转变单一生态要素保护思路 突出系统保护理念 [2] - 建议严格规范生物遗传资源国际合作研究 防范国家安全风险 [2] - 需整合分散条款 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的系统性 [2] 绿色低碳发展专编 - 绿色低碳发展单独成编 生产流通环节规定全面 消费环节需细化 [3] - 建议系统梳理绿色消费内容 形成完整法律规定体系 [3] 法律责任与体系衔接 - 需完善"过罚相当"机制 区分个人与单位违法情形 避免处罚失衡 [3] - 采用"适度法典化"模式 形成"法典+单行法"双法源格局 [3] - 需协调与民法典 刑法等其他法律的关系 维护体系统一 [3] 立法程序优化 - 坚持开门立法 扩大公众参与 吸纳专业意见提升法律可操作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