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icon
搜索文档
我为群众办实事丨守牢村集体钱袋子
核心观点 - 江西省兴国县通过纪检监察力量对农村集体“三资”进行专项整治,旨在解决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并建立长效监督机制 [1] 治理措施与执行 - 联合农业农村、审计、财政等部门并引入第三方审计力量,对全县303个村集体进行全面摸底 [1] - 采用比对账目、追踪资金、实地核查等方式,发现套取资金、资产侵占、违规出借、财务审批流程不规范等问题 [1] - 运用“四包”机制对问题线索进行集中攻坚,共处置问题线索114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74人 [1] 制度建设与成果 - 针对案件暴露的问题,推动行业主管部门评估风险漏洞,制定出台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村办食堂规范管理等84项制度机制 [1] - 通过建立细则和制度,切实织密全县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网 [1]
重庆北碚:联动监督破解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难点
案件查处与追责 - 查处一起通过违规套现方式偿还工作人员垫资的违纪违法案件,2名相关责任人被追责问责,被套取资金已全部追缴 [1] - 共查处村集体三资领域违纪违法问题39件,其中立案29件29人,组织调整或处理29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0人 [1] 监管方法与措施 - 联合财政、审计等部门组建工作组,采取查往来账聚焦到事、查领取表追踪到人、查受益者精准到量的方式,闭环式追踪192个村(社区)集体资金去向 [1] - 固化经验做法制定《财务检查操作指南》,通过室组地联动实现每月抽查、季度通报、半年全覆盖,加强日常财务监督并督促完善规章制度30余项 [1] - 深化运用党建·公权力大数据监督等平台建立资金使用预警机制,对异常资金流动及时提醒 [1] 未来监管方向 - 计划动态监管人员到岗在岗情况,完善费用报销和项目资金发放机制,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以推动源头治理 [2]
群众工作札记 | 盘活资产促就业
资产盘活与利用 - 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山北街道将一处废弃的幼儿园房产进行加固改造后出租给红太阳保洁服务有限公司 每年为村集体带来30万元人民币的稳定租金收入 [1] - 该资产盘活项目带动了10余名居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1] - 通过整治行动 共盘活利用农村集体资产410处 总面积达15.05万平方米 促进村集体增收2600余万元人民币 并带动445人实现本地就业 [2] 监督管理机制 - 针对村集体资产存在底数不清、管理不严、质效不高等问题 整合街道和社区两级监督力量 建立问题、责任、整改监督台账进行照单监督和动态更新 [2] - 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了解、查看财务报表等方式持续跟踪问效 针对资产运营管理和资金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严查快办 [2] - 截至目前 在农村集体"三资"领域共查处案件32件 涉及32人 并督促社区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和规范资产监管模式 [2]
青岛即墨区:聚焦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域突出问题开展监督检查
监督检查行动 - 青岛市即墨区纪委监委聚焦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域突出问题开展监督检查 [1] - 监督检查深化“室组地”联动 紧盯精准清查、线上交易、财务管理等关键环节 [1] - 监督检查行动先后开展5轮全面督导调研 发现问题70余个 [1] 发现的主要问题 - 发现个别村集体资产出租程序不规范 存在交易范围窄、交易成效低、公开透明度不高等问题 [1] - 村庄集体资产、资金底数不清是监督发现的主要问题 [1] 制度与平台建设 - 督促职能部门补齐制度短板 建立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实施细则等8项制度 [1] - 打造区级农村产权交易大厅及产权流转交易平台 提供在线审批、网络竞价、在线结算等功能 [1] - 监督推动区级层面出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文件汇编等财务管理制度 [2] 整改与巩固措施 - 向职能部门及有关镇(街道)制发纪检监察建议15份 [1] - 监督推动农业农村、审计部门在全区联合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及经济合同清查行动 [1] - 依托“数字云图”等线上监管平台 以大数据手段赋能“三资”监管 进行系统排查、对比分析、实时预警 [2] - 督促相关职能部门组织村庄财会人员开展政策解读及业务培训 [2] - 指导相关镇(街道)创新工作法 将村庄集体资产梳理出透明“一本账” 从源头预防“微腐败”滋生 [2] 具体成效案例 - 满贡村将闲置小学旧校舍改造成合作社生产基地 开发70多种特色农产品 [1] - 改造项目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村集体增加不少收益 [1]
学习贯彻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丨动真碰硬助力强农惠农政策落实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农业农村部纪检监察组正在深化整治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方面的突出问题 以嵌入式跟进监督等超常规措施守护群众切身利益 [3] - 整治工作旨在维护亿万农民利益和党的执政根基 通过摸清家底、惩治腐败、推动政策落实来保障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 [4] - 当前基层政治生态仍需净化 乡村振兴资金监管面临范围广、环节多、链条长等挑战 存在资金被截留挪用、项目谋划质量不高等问题 必须强力推进整治 [5] 整治工作的部署与意义 -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乡村振兴资金监管 要求健全监管体系、控制经营风险、保障集体成员权益 [4] - 整治工作有利于维护群众利益 已推动一批“三资”回归村集体 并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展乡村产业、提升公共服务提供保障 [4] -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5] 推动整治工作的具体措施 - 坚持协同联动 通过“室部组地”上下贯通形成合力 督促农业农村部制定方案、组建专班 并进行嵌入式监督和定期会商 [6] - 坚持摸清底数 推动建立清产核资机制 要求三级书记对清查结果签字背书 并督促各地厘清资金监管底数 利用监管平台筛查比对 [7] - 坚持纠治顽瘴痼疾 开展拉网式排查 聚焦集体资产超长期低价合同、村级债务等沉疴积弊 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补贴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7] - 坚持群众参与监督 完善监管平台建设 开设举报渠道 并以群众评价检视整治效果 及时回应关切 [8] 巩固提升整治成果的路径 - 系统联动抓整改 紧盯难啃的“硬骨头” 压实地方党委政府主体责任 对集体资产量大、纠纷多的村开展攻坚 并健全集体资产监管制度 [9] - 健全机制管长远 加强顶层设计 以“资产清底、问题清仓、干部清廉、群众清楚”为标准 推动落实公开公示、村务监督等规定 完善涉农资金全链条监管 [10] - 用好成果促发展 将整治成果转化为发展实招 指导各地盘活资源资产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并强化乡村振兴资金全链条监管以确保使用效益 [11]
业务聚焦丨为筑牢乡村全面振兴物质基础提供保障
核心观点 - 中央纪委部署坚决整治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筑牢乡村振兴物质基础 [1] - 涟水县通过监督、办案、整改、治理一体推进的方式,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1] 组织统筹与监督合力 - 与农业农村、财政等职能部门协同成立联合工作组,制发任务分解表并明确职责与时间节点 [2] - 建立片区协作机制,将全县划分为五个片区,实现案件联查、信访联办、监督联动 [2] - 发挥镇(街道)监察员办公室近距离监督优势,围绕资产资源处置、财务管理等重点环节开展自查自纠 [2] 监督方式与重点环节 - 派出3个指导组,利用片区协作、联合交叉等方式开展监督检查56次,排查出疑似问题30个 [3] - 运用技术手段搭建大数据监督比对模型,设置4种比对规则,发现存疑问题131个 [3] - 严查作风和腐败问题,对重点问题线索进行会商会审和跟踪督办 [3] 制度建设与长效治理 - 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嵌入监管预警模块,设定21项预警种类并按层级分类处置 [4] - 针对共性问题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4份,编发典型案例通报5起17件,并加强公示公开监督检查 [4] - 通过深入调研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79个,联合实施农村道路通达行动,修建道路7条,惠及群众8800余人 [4]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彭利锋:深入实施“百千工程”打造乡村振兴首善示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07 23:23
规划统筹与乡村建设 - 编制完成全部120个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实现乡村地区规划管理全覆盖 [3] - 将全市村庄分为示范村、提升村、巩固村,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100个左右示范村,梯次推进3000多个现状村庄振兴 [3] - 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政村主要道路硬化、村庄照明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创建"美丽乡村路"1500公里 [4] - 95%的行政村、97%的农村居民实现清洁取暖,卫生户厕全面普及 [4] - 保护乡村风貌,拥有5个全国历史文化名村、45个国家级和市级传统村落 [5] 产业融合与科技创新 - 2024年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415元,人均消费支出49748元 [6] -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2024年种业企业销售额达127亿元,创历史新高 [7] - 上线国内首条细胞培养肉工业中试生产示范线,超前布局农业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 [7] - 建立58家重点种业企业"一对一"服务机制,培育种业航母型领军企业 [7] - 平原村庄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山区村庄推进农商文旅体深度融合,打造村咖、亲子研学等新业态 [8] 改革创新与市场活力 - 农村集体账面资产总额突破万亿元,2024年整改"三资"管理问题563个,整改问题合同7459份 [10] - 追回欠款7.9亿元,清理化解债务13.3亿元 [10] - 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发展,2024年成交项目2368宗,金额97.3亿元,分别增长156.8%和66.9% [10] - "百千工程"实施以来累计出台55项支持政策,首批示范创建引进市场主体150余个,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超10亿元 [11] - 示范村新增就业岗位1000余个,集体经营性收入普遍提高20%以上 [11] 基层治理与乡村善治 - 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97个软弱涣散村全部摘帽,598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部消除,平均年经营性收入超过35万元 [13] - 累计选派3173名优秀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引进富民项目2600余个,实现招商引资36.5亿元,解决村民就业2万余人 [13] - 202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56元,位居全国前列,增长6.7%,快于城镇居民2.4个百分点 [13]
南京市溧水区:88个村摸清家底变“闲”为“宝”
新华日报· 2025-06-25 09:28
乡村振兴与集体资产管理 - 南京市溧水区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分红和乡村旅游等多元化方式提升村民收入,例如芝山村村民年收入达6万多元,显著改善生活水平 [1] - 农村集体"三资"(资产、资源、资金)管理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如林地长期低价出租(年租金5000元租50年)、农田抛荒及资产闲置 [2] - 溧水区纪委监委通过专项整治行动,24天内查处某镇原经管站站长挪用集体资金案件,并梳理5大类16个监督重点,明确8种立案情形 [1][2] 集体资产清查与规范化管理 - 溧水区88个涉农村完成集体资产清查,纠正耕地面积误差(部分村漏报近千亩),并通过区镇村三级联动压实责任 [2][3] - 建立南京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溧水分中心后,2023年1-6月完成农村产权交易205笔(同比+38%),金额8540.45万元(同比+51%),综合溢价率5.6% [3] - 开发"三资"智慧管理平台,实现资产流转信息(面积、租金、期限等)可视化,并嵌入纪委监督模块,提升透明度 [3] 资产盘活与经济效益 - 芝山村利用废旧矿坑引入6.7亿元大唐晶桥新能源项目,代建1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并改造废弃场地为民宿,2023年3月以来接待游客3万人次 [4] - 全区累计收回拖欠租金2400余万元,盘活25宗闲置资产(1.3万平方米),新增年租金95.66万元,芝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有望突破千万元 [3][4]
冯飞在海口调研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整改情况
海南日报· 2025-06-12 08:44
学习教育及整改调研 - 省委书记冯飞以"四不两直"方式检查秀英港反走私综合执法站,发现移交工作不到位导致执法站实战功能未有效发挥,要求立行立改并加强反走私综合执法实战能力建设[1] - 调研海口西海岸某酒店地热水开采管理情况,强调依法依规强化取水动态监测,打击违法勘查开采行为,规范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管理[1] - 在水头村调研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整改,提出通过"机器管+"方式推动管理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夯实集体经济基础[5] 监督平台及公职人员管理 - 调研海口市"监督一张网"平台运行情况,要求高质量推进平台建设并加强政务数据共享[7] - 强调严整治公职人员酒驾醉驾及违规吃喝问题,教育引导公职人员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7] 群众问题整改机制 - 要求摸清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底数,完善工作机制并形成整改工作闭环,提升群众获得感[8] - 指出要动态更新问题清单,推动问题整改与建章立制相结合,确保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见行见效[5]
广州番禺区:点题整治规范“三资”管理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2024年累计完成交易3628宗 成交金额达70 11亿元[1] - 番禺区纪委监委建立"纪委监委主导 农业农村部门主推 镇街党委政府主责"工作机制 排查整改问题经济合同3599份[1] - 通过"信访筛查+监督发现"线索排查体系 全年立案涉农村"三资"领域52件52人次 通报曝光典型案件12起[1] 监督机制创新 - 实施制度化 信息化 公开化监管模式 村纪检监察联络站站长全程列席村"两委"会议[2] - 2024年以来监督农村集体"三资"交易875次 推动线上交易模式[2] - 针对蔡三村土地占用问题成立核查组 开展集体谈话2次 发出纪检监察建议书 对2名村干部立案调查[2] 整改成效 - 蔡三村被占用土地重新在区平台公开发包竞投 两天内全部竞投成功 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0多万元[1][2] - 通过"点题整治"和"嵌入式"监督 有效斩断伸向农村集体"三资"的"黑手"[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