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药上市
icon
搜索文档
“好时候”不等人,创新药抢登港股续命
港股生物医药IPO市场热度 - 港股生物医药企业上市进程显著加速,从启动到交表的时间从以往的4-6个月被压缩至2个多月的极限时间[4] - 2025年上半年港股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数量已接近去年全年,截至11月初已有至少17家药企上市创下历史记录,其中大多数为创新药企业[4] - 过去50天里几乎每两天半就有一家药企在港股递交IPO申请,10月最后一周有8家药企同时递表,排队上市的企业整体超过273家,此时递表预计要排到2026年中[5] - 多家未盈利药企年内股价翻倍,甚至出现无任何营收的创新药企市值超过2000亿港元的案例[5] 市场周期与窗口期判断 -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在2021年达到2925.74点高位后连跌3年,2024年一度跌至712.69点,但2025年年初至今升幅一度超过100%[11] - 2025年5月恒瑞医药IPO募资99亿港元,创下近五年来药企IPO募资纪录[11] - 业内分析认为这一轮上市的窗口期至少会持续到2026年上半年,之后不确定性增加[12] - 企业上市筹备时间成为最昂贵资源,有药企要求中介机构三个月内完成,律师团队必须驻场直至交表[13] 企业上市动机与融资环境 - 创新药企面临严峻的现金流压力,新药研发有"十年时间、十亿美金"的说法,每年数亿投入稀松平常,单个肿瘤病人的临床试验成本高达70-80万元[16] - 许多药企存在高估值和严苛的回购条款,若未能在约定时间内上市,创始人需以"投资本金+年化利息"回购股份,可能将公司压垮[17] - 赴港上市成为企业续命手段,只要递交上市申请就能证明正在履行上市义务,暂缓回购条款的执行压力[17] - 2024年中国创新药一级市场融资额仅有2021年的五分之一,IPO次数和募资金额创十年新低[15] BD交易的核心地位 - BD(商务拓展),特别是License-out(对外授权)成为评判药企价值的"硬通货",基石投资者会直接询问是否有国际巨头用真金白银为药物背书[22] - 从2023年开始BD模式迅速壮大,当时数亿元人民币的BD就能让全行业惊叹,但到2025年首付款不过亿美元反而被认为是贱卖资产[20] - 2025年10月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达成114亿美元的BD交易,首付款高达12亿美元,为行业树立了新标杆[27] - 一些企业赴港上市本身就是为了便利BD合作,拥有离岸平台和外资股东背景在与海外药企谈判时灵活性和可信度更高[25] 市场风险与未来挑战 - 过去三个月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和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均回落超过5%,10月30日恒生生物科技指数盘中跌2.9%创三个月新低[5] - 10月以来多家药企达成大额BD后股价反而下跌,信达生物、诺诚建华、维立志博在交易公告后首个交易日分别下跌1.96%、11.64%和1.89%[28] - 2026年将面临大量早期股东解禁,尤其是在2025年4月后密集发行的企业可能出现踩踏效应[33] - 当前市场火热更多是流动性驱动而非基本面驱动,港股对流动性非常敏感,环境变化可能导致股价巨大震荡[30][31]
港股创新药维立志博-B上市首日开盘涨106%
快讯· 2025-07-25 09:31
公司上市表现 - 港股创新药维立志博-B上市首日开盘涨幅达106% [1] - 当前股价报72.4港元 [1] - 最终每股发售价为35港元 [1] 全球发售情况 - 全球发售3686.25万股H股股份 [1] - 香港公开发售占比43.48% [1] - 国际发售占比56.52% [1] - 全球发售净筹约11.79亿港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