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模式
搜索文档
“好时候”不等人,创新药抢登港股续命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11-11 08:07
港股生物医药IPO市场热度 - 港股生物医药企业上市进程显著加速,从启动到交表的时间从以往的4-6个月被压缩至2个多月的极限时间[4] - 2025年上半年港股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数量已接近去年全年,截至11月初已有至少17家药企上市创下历史记录,其中大多数为创新药企业[4] - 过去50天里几乎每两天半就有一家药企在港股递交IPO申请,10月最后一周有8家药企同时递表,排队上市的企业整体超过273家,此时递表预计要排到2026年中[5] - 多家未盈利药企年内股价翻倍,甚至出现无任何营收的创新药企市值超过2000亿港元的案例[5] 市场周期与窗口期判断 -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在2021年达到2925.74点高位后连跌3年,2024年一度跌至712.69点,但2025年年初至今升幅一度超过100%[11] - 2025年5月恒瑞医药IPO募资99亿港元,创下近五年来药企IPO募资纪录[11] - 业内分析认为这一轮上市的窗口期至少会持续到2026年上半年,之后不确定性增加[12] - 企业上市筹备时间成为最昂贵资源,有药企要求中介机构三个月内完成,律师团队必须驻场直至交表[13] 企业上市动机与融资环境 - 创新药企面临严峻的现金流压力,新药研发有"十年时间、十亿美金"的说法,每年数亿投入稀松平常,单个肿瘤病人的临床试验成本高达70-80万元[16] - 许多药企存在高估值和严苛的回购条款,若未能在约定时间内上市,创始人需以"投资本金+年化利息"回购股份,可能将公司压垮[17] - 赴港上市成为企业续命手段,只要递交上市申请就能证明正在履行上市义务,暂缓回购条款的执行压力[17] - 2024年中国创新药一级市场融资额仅有2021年的五分之一,IPO次数和募资金额创十年新低[15] BD交易的核心地位 - BD(商务拓展),特别是License-out(对外授权)成为评判药企价值的"硬通货",基石投资者会直接询问是否有国际巨头用真金白银为药物背书[22] - 从2023年开始BD模式迅速壮大,当时数亿元人民币的BD就能让全行业惊叹,但到2025年首付款不过亿美元反而被认为是贱卖资产[20] - 2025年10月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达成114亿美元的BD交易,首付款高达12亿美元,为行业树立了新标杆[27] - 一些企业赴港上市本身就是为了便利BD合作,拥有离岸平台和外资股东背景在与海外药企谈判时灵活性和可信度更高[25] 市场风险与未来挑战 - 过去三个月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和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均回落超过5%,10月30日恒生生物科技指数盘中跌2.9%创三个月新低[5] - 10月以来多家药企达成大额BD后股价反而下跌,信达生物、诺诚建华、维立志博在交易公告后首个交易日分别下跌1.96%、11.64%和1.89%[28] - 2026年将面临大量早期股东解禁,尤其是在2025年4月后密集发行的企业可能出现踩踏效应[33] - 当前市场火热更多是流动性驱动而非基本面驱动,港股对流动性非常敏感,环境变化可能导致股价巨大震荡[30][31]
港科大梁纯:21年探索创新药“无人区” 打造原创抗癌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5 07:17
公司核心技术与研发历程 - 公司核心资产为针对DNA复制起始蛋白这一全新抗癌靶标开发的首创药物 [1] - 创始人在基础研究阶段于2003年全球首次确立DNA复制起始蛋白为有效抗癌靶标 [3] - 从验证靶点到找到具备成药潜力的候选化合物,基础研究阶段耗时超过10年 [4] - 公司首个创新药物EN002凝胶为First-in-Class一类抗癌药,靶向DRIP [4] - EN002已完成以中国和澳大利亚为主的国际多中心I期临床研究,II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 [4] - 临床前结果表明EN002能在对正常细胞损伤较小的情况下使癌细胞凋亡,并有效抑制10余种肿瘤细胞 [4] 公司融资与商业化进程 - 公司于2014年获得天使轮投资,总额3100万元 [4] - 2024年12月公司完成数千万元的B轮融资 [4] - 公司计划保留在亚洲的权益,而将其他地区的权益商业化授权给海外合作伙伴 [7][13] 首创药物研发特点与行业背景 - 首创药物研发过程风险高、投入大,但一旦成功往往带来重大治疗突破和巨大市场回报 [5] - 创新药研发存在"双十定律",即十年时间、十亿美元是新药上市的平均成本,目前第二个"十"已上升到13.8亿美元 [6][15]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及技术平台相关License-out交易总额突破600亿美元,单笔超10亿美元交易达16笔 [7] 药物研发策略与行业观点 - 药物研发中临床价值排第一位,成功率第二位,资金和时间成本排第三 [6][16] - AI技术有望在研发早期缩短2-3年时间,但临床阶段时间难以被大幅压缩 [15] - 对于跟踪性创新药可采取BD方式转让专利,但对于突破性首创药物,企业应至少掌控部分权益 [7][13] - 中国创新药行业在ADC等领域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但在新靶点发现方面仍相对落后 [14] 香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 香港推出"产学研1+"计划,已投入100亿港元支持超过100个项目 [17] - 香港正筹建类似药审中心的机构,目标发出自己的首张药品注册证书 [17]
失守“医药一哥”,恒瑞的昔日荣耀靠什么追回?
凤凰网财经· 2025-10-29 10:58
核心观点 - 公司正经历从仿制药向创新药的战略转型 业绩呈现稳健增长 但面临增长势头放缓及国际化进程缓慢的挑战 [1][2][5] - 公司通过积极的业务拓展模式弥补国际化短板 海外授权合作带来显著现金流并有望推高未来业绩 [1][11][12][13] - 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反映出其转型模式与聚焦原创药企的竞争 市值被百济神州反超 凸显两种发展模式的差异 [2][6] 2025年三季度财务业绩 - 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31.88亿元 同比增长14.85%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7.51亿元 同比增长24.5% [3][4] - 第三季度单季营收74.27亿元 同比增长12.72% 净利润13.01亿元 同比增长9.53% 单季增速低于前三季度整体增速 [3][4][5]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年初至报告期末为91亿元 暴增98.68% 本报告期该项增长209.78% 主要源于药品销售及海外授权首付款收到的现金增加 [1][2][4] - 前三季度研发费用高达49.45亿元 公司累计研发投入已突破500亿元大关 [4] 业务发展现状 - 创新药成为增长引擎 国内获批上市的1类创新药达24款 2类新药5款 [5] - 前三季度新药上市申请获受理13项 第三季度有8项 有100多个自主创新产品正在临床开发 400余项临床试验在国内外开展 [5] - 合同负债从年初的1.60亿元激增至三季度末的39.71亿元 可能源于已收到的海外授权首付款 待后续履约确认 预计将推高四季度业绩 [13][14] 转型背景与挑战 - 受药品集采冲击 公司依赖多年的仿制药生意模式被彻底改变 曾导致业绩显著下滑 [7][9] - 2021年公司出现上市以来首次营收下滑 同比下降6.59% 净利润同比下滑近29% 王牌创新药PD-1纳入医保后价格降幅达85% [9] - 市值从2021年初近6000亿元的高峰一度跌去超过4000亿元 [9] - 创始人孙飘扬2021年7月复出后推动全面转向创新 砍掉同质化仿制药项目 精简人员 将资源投向创新药市场建设 [10] 国际化进程 - 国际化是明显短板 2017至2024年国外营收始终未突破8亿元 占比最高未超5% 2024年仅为2.56% [11] - 相比之下 竞争对手百济神州2024年国际化收入约171亿元 海外收入占比超60% 公司在美国市场尚无创新药获批 [11] - 公司调整策略 转向以创新药对外授权模式推进国际化 2023年全年达成5笔海外授权 交易额超40亿美元 [11][12] - 2025年前7个月达成3笔重要交易 获7亿美元加1500万欧元首付款 潜在里程碑款高达137.7亿美元 其中与GSK的协议首付款达5亿美元 潜在里程碑付款总额约120亿美元 [12][13]
BD上半场还未结束!30年投资老将深谈创新药投资,以及当下迎接稳牛的姿势……
聪明投资者· 2025-09-25 15:04
文章核心观点 - 港股创新药指数今年以来涨幅超过100%,行业从普涨进入结构分化阶段,未来投资需更注重个股阿尔法的捕捉[2][4][12] - 创新药是长坡厚雪的赛道,出牛股概率高,当前均值回归已进入下半场[14] - 投资应避免过度自信预测未来、假设现状会持续、被情绪左右操作这三个常见错误,少犯错误比多抓机会更重要[7][8][9] 投资研究框架 - 公司研究的第一出发点是治理结构,其本质是制度安排能否保护小股东利益,可有效规避潜在风险[5][18][19][20] - 研究需重视企业家精神,了解实控人的斗志和战略眼光,优秀公司往往从埋头苦干的企业家中诞生[21][22][23] - 采用“弱者”思维,不博弈信息优势,但重视对公开信息(如定期报告、实控人交流会)的阅读和理解,以甄别“好孩子”[6][7][38][39][40][41] - 投资要把握大方向,调研重点在于判断企业持续经营和研发的能力,而非纠结于具体品种细节[29] 创新药行业研究视角 - 在BD(业务发展)模式下,研究不仅要关注国内卖家(创新药企),更应重视海外买家的视角和潜在风险[7][59][60] - 中国创新药企凭借研发红利、工程师红利、病人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入住一个病人约两三万人民币,海外成本为5-10倍)等优势,在全球市场份额快速提升[66][67][68][69] - ADC技术平台当前热度高且中国占优,但下一轮技术优势能否持续仍需研究[62] - BD的上半场趋势尚未结束,海外大药企面临专利悬崖和研发效率问题,与中国企业的合作趋势仍在向前[64][65][70] 交易策略与市场观点 - 交易是基于人性导致的预期差机会,追求“性价比好的阶段”,形成“买”和“卖”的闭环,而非追逐趋势[10][11][34][35][42][43][44][46] - 交易如同接力赛,赚取股票性价比最佳阶段的收益,避免参与需要回调50%才能重回合理区间的泡沫阶段(即“50%=100%”法则)[45][46][47] - 对创新药标的的持仓周期规划清晰,投资性与交易性持有区分明确,长期视角通常为2年左右[51][52][53] - 全市场换手率指标显示,当换手率回到2%或以下时为指数相对低点,脉冲至8%附近且大盘滞胀时为牛市高点,目前市场尚未到达最疯狂时刻[76][77][78][79] - 当前应对策略是在换手率回归可持续范围前采取相对守势,但保持积极动态调整,积小胜为大胜[80][81][82][83] 其他值得关注的领域 - 人工智能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机器人、科技制造业及科技赋能的互联网大厂值得关注[84] - 周期板块中,“反内卷”(关注供给易出清、需求有支撑、国企占比高的行业)和银行板块(高股息、估值有修复空间)值得重视[87][88][89]
丽珠集团上半年净利增长9.4% 海外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
证券时报· 2025-08-21 02:28
财务表现 - 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2.72亿元,同比下降0.17% [2] - 归母净利润12.81亿元,同比增长9.4% [2] - 基本每股收益1.43元 [2] - 利润总额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均实现较高增长 [2] - 海外收入约10.04亿元,同比增长18.40%,占营业总收入16.01% [3] 业务板块表现 - 消化、精神神经、生殖、中药板块主要产品收入均实现同比增长 [2] - 制剂板块增长带动利润增加 [2] - 原料药板块高毛利特色原料药出口增长带动利润增加 [2] - 原料药及中间体出口收入达9.74亿元,同比增长19.68% [3] 研发投入与成果 - 研发投入约4.91亿元,占营业总收入7.82% [2] - 制剂在研产品共39个 [2] - 13项处于上市申报阶段,4项处于III期临床阶段 [2] - 注射用阿立哌唑微球及黄体酮注射液获得上市批件 [2] - 重组人促卵泡激素注射液等主要产品已申报上市 [2] 研发管理与创新 - 通过分级分类管理强化立项和再评估 [2] - 重点项目研发效率显著提升 [2] - 持续加强AI技术在研发全流程的应用 [3] - 提交专利申请23项,获得国内专利授权19项 [3] - 拥有国内外有效授权专利936项,其中发明专利490项 [3] 商务拓展与管线布局 - 2024年引进的6个BD项目中5个已进入临床转化阶段 [3] - BD业务围绕消化道、精神神经等核心治疗领域展开 [3] - 重点布局双抗、siRNA等前沿领域 [3]
丽珠医药被低估了
格隆汇· 2025-08-20 11:48
公司业绩与转型 - 公司归母净利润从2021年的17.7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0.61亿元,同期经营现金流净额从19.02亿元增至29.79亿元,现金流充沛[1] - 公司通过"自主研发+BD双轮驱动"战略,聚焦"创新药物+高壁垒复杂制剂",不断扩大优势领域产品线[2] - 公司2023年引进3款药物,2024年加快步伐引进5个项目,包括代谢领域小核酸创新药、新型重组蛋白流感疫苗等[2] 研发管线进展 - 公司已有4款新药在国内上市,包括重组新冠病毒融合蛋白二价疫苗、V-01艾普拉唑和重组干扰素γ[6] - 消化道领域JP-1366片已申报上市,有望填补国内P-CAB针剂市场空白[11] - IL-17A/F单抗LZM012/XKH004正在开展治疗银屑病和强直性脊柱炎的III期研究,预计今年递交上市申请[11] - 代谢领域siRNA疗法YJH-012已启动痛风I期临床,具有FIC潜力[6][11] - 公司已有10多款1类创新药管线在研[10] 研发战略与技术平台 - 公司研发方向聚焦特定疾病领域,避开过度竞争红海,深度耕耘传统优势领域[12] - 搭建小核酸、重组蛋白疫苗等前沿平台,小核酸技术平台以痛风项目为先导[12] - 通过三大关键举措提升研发效率:清晰研发布局战略、完善研发管理架构、强化项目管理体系[14] 海外拓展与并购 - 公司2022-2024年海外收入分别为15.65亿元、15.71亿元、17.24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从12.39%提升至14.59%[15] - 2024年海外收入同比增长9.69%,原料药及中间体出口收入同比增长7.93%,制剂产品海外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5.98%[15] - 公司收购越南IMP公司,布局东南亚市场,整合生产能力,实现渠道协同[16] - 公司账上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达109亿元,具备并购潜力[6]
恒瑞医药5亿美元落袋,这次没被中间商赚差价
36氪· 2025-07-29 20:32
核心交易 - 恒瑞医药与葛兰素史克达成合作 涉及5亿美元首付款及潜在120亿美元里程碑款 [1] - 合作包含12款药物 核心药物为PDE3/4抑制剂HRS-9821 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疗 [2] - 交易带动公司股价涨停 总市值突破4000亿元 并推动医药主题基金上涨 [1][6] 交易历史与金额变化 - 2023年8月授权SHR-1905获2500万美元首付款及10.25亿美元里程碑款 [3] - 2023年10月与德国默克合作获1.6亿欧元首付款(约1.7亿美元) [4][5] - 2024年5月与默沙东合作获2亿美元首付款及17.7亿美元里程碑款 [4][5] - 2025年7月与GSK合作首付款达5亿美元 创历史新高 [4][5] - 首付款金额从1100万美元阶梯式攀升至5亿美元 [4][5] 药物管线价值 - HRS-9821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优于竞品的疗效和安全性 [2] - SHR-1905授权后获GSK通过收购Aiolos Bio以10亿美元预付款接手 较恒瑞首付款溢价40倍 [3] - 公司保留SHR-1905大陆权益及全球销售分成 [4] 行业影响与基金表现 - 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基金单日上涨3.06% 近三个月涨幅达25.32% [6][8] - 恒瑞医药在该基金持仓比例下降0.91%至9.69% 退居第二大重仓股 [6][7] - 药明康德持仓比例上升0.44%至10.39% 成为第一大重仓股 [6][7] 合作模式分析 - 本次合作包含11个临床前项目选择权与1款临床阶段药物捆绑授权 [8] - 行业新药从临床Ⅰ期至上市成功率仅约10% 里程碑款存在落空风险 [8] - COPD领域已有阿斯利康布地奈德及勃林格殷格翰噻托溴铵等主流药物竞争 [9] 战略平衡挑战 - BD模式倾向开发"临床进度明确、靶点成熟"资产 可能削弱源头创新投入 [9] - 早期项目打包授权虽获高首付 但可能透支长期管线价值 [8][9] - 公司需平衡短期交易收益与自主创新的长期根基 [9]
和铂医药上半年业绩预增47倍:“BD之王”能否持续盈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9 15:07
核心交易与业绩表现 - 阿斯利康以1.75亿美元首付款、最高44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及37%溢价入股和铂医药,获得9.15%股权 [1] - 和铂医药预期2025年上半年盈利6800万至7400万美元(约5.32亿至5.79亿港元),较2024年上半年140万美元盈利同比增长超47倍 [1] - 业绩暴增核心驱动力为与阿斯利康的BD交易首付款,具有偶发性和不可持续性 [1][2] 战略合作与交易结构 - 与阿斯利康合作涵盖Harbour Mice®全人源抗体技术平台多项目授权,阿斯利康支付1.05亿美元股权投资及1.75亿美元首付款,潜在里程碑付款达44亿美元 [3] - 与大塚制药就BCMAxCD3双特异性抗体HBM7020达成合作,首付款4700万美元,潜在里程碑付款高达6.23亿美元 [4] - 两笔交易使公司成为国内BD出海交易最多企业,累计完成17次BD交易 [4] 技术平台与商业模式 - Harbour Mice®全人源抗体技术平台(含H2L2平台)成为跨国药企合作核心,模式复刻2007年赛诺菲-再生元联盟 [3][6] - 技术平台驱动BD合作转化为常态化收入,上半年收取认购股份及首付款总额约1.75亿美元 [5] - 合作覆盖肿瘤、自免疾病、ADC、mRNA等多领域,与超10家国际药企达成授权 [6] 管线进展与竞争态势 - 核心自研产品巴托利单抗(FcRn单抗)处于国内重症肌无力治疗第一梯队,但面临再鼎医药、石药集团等同赛道竞争 [6] - 自有管线(如巴托利单抗、特那西普)尚未形成显著销售贡献,需持续资金投入并面临临床及市场风险 [7] - 国内差异化技术平台(双抗、ADC、细胞治疗)竞争加剧,国际巨头合作选择范围扩大 [7] 财务与资金状况 - 2024年公司收入3810万美元(同比降57.43%),净利润270万美元(同比降88%) [7] - 2024年底在手现金1.68亿美元,预计2025年底扩充至4亿至5亿美元 [7] 行业模式与长期挑战 - BD模式为创新药企提供快速成长路径,但存在业绩波动、依赖大药企、资产控制权稀释等挑战 [2][8] - 里程碑付款兑现取决于临床开发进度,后续数十亿美元付款存在不确定性 [6] - 长期价值需依靠成功商业化产品或高质量多频次BD输出能力,而非单次交易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