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制氢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7企竞逐碱性电解槽复合隔膜
势银能链· 2025-08-21 11:06
碱性水电解槽复合隔膜技术发展 - 碱性制氢隔膜中第二代PPS膜仍为主流,但第三代复合隔膜因低电阻、高亲水性、高气密性、机械强度增强等优势成为未来方向,尤其在动态工况下稳定性突出[3] - 复合隔膜面临材料与工艺瓶颈、适配性与可靠性问题,同时受成本规模化难题及标准认证缺失制约[3] - 国内7家重点企业(力源科技、通微新能源等)正通过技术研发推动"材料革命"[3] 力源科技 - 科创板上市企业(688565),两年内构建燃料电池双极板、膜电极、电堆及系统四大产品矩阵[3] - 近期攻克第三代PPS复合隔膜技术,同步开发适配整机,计划在2025年8月27日势银绿氢产业大会发布新品[4][5] 通微新能源 - 专注氢能储能核心膜材料,2025年实现复合隔膜大规模出货,Spongi系列通过龙头电解槽企业测试[6] - 采用微通道技术,氢气纯度达99.999%,泡点压力与面电阻指标行业领先,支持高电流密度稳定运行[7] 碳能科技 - 2023年建成西安工厂,复合隔膜二期产线单班产能达40万平方米/年,产品覆盖1-3000 Nm³/h制氢规模[8] - 创新开发三维复合隔膜(Zirmbrane® 3D),磨损率仅为进口产品的1/5,抗挤压和耐折裂性能卓越[8][12] 刻沃刻科技 - 碱性电解水制氢复合隔膜最大宽幅1,850mm,年产能超10万平方米,K500隔膜由高强度纤维与陶瓷粉体聚合组成[13] 华厦氢能 - 2024年8月建成首条2.2米宽复合隔膜智能化产线,专注1000标方以上大型电解槽[14] - 复合隔膜氢氧交叉渗透率≤0.7%,电耗降至4.0 kWh/Nm³以下,高温强碱环境寿命延长30%[15] 元泰能材 - 碱性复合隔膜最大宽幅2.5米,年产能20万平米,可满足1GW制氢需求,牵头制定《碱性电解水复合隔膜测试方法》团体标准[16] 中科氢易 - 具备年产30万㎡复合隔膜能力,PCM50隔膜已交付20台千标方电解槽,PCM200隔膜年产能5万平米[17] - 产品矩阵包括复合隔膜、析氢/氧电极及AEM膜,合作企业涵盖国富氢能、远景能源等海内外厂商[17] 行业活动 - 2025势银绿氢产业大会将于8月27-28日在无锡举办,设电解槽核心材料专场探讨复合隔膜解决方案[18]
两大进展:青骐骥电解槽投运、动量守恒AEM蜂窝电极发布
势银能链· 2025-07-11 16:33
青骐骥电解槽技术突破 - 青骐骥为中石油玉门油田项目新增2台1000Nm³/h电解槽,与现有2台设备构建"4对1"制氢系统,系统已完成调试并成功投运 [2] - 新一代电解槽在直流能耗与性能衰减率上实现突破,能耗降至3.99 kWh/Nm³H₂(4000 A/m²电流密度下,较2024年下降3.4%)和3.82 kWh/Nm³H₂(2500 A/m²电流密度下,下降2.6%) [4] - 技术优势带来更高制氢效率、更低成本和更可靠的项目可行性 [3] 动量守恒蜂窝电极技术 - 动量守恒成功实现高一致性自支撑镍基多孔传输电极(Ni-PTE)的稳定批量制备,已申请商标CellularPTE™ [6] - 该电极面向AEMWE阳极端,催化层分布均匀、一致性高,已实现100mm*100mm规格批量生产(50片/批次) [6] - 在300W功率超声10分钟后未观察到明显质量损失,最大可制备尺寸达220mm*220mm,年内可扩大至400mm*600mm [8] 蜂窝电极性能表现 - 搭配商业AEM膜1和膜2的电解槽性能分别达2.6 A/cm²@2.0 V和3.2 A/cm²@2.0 V [8] - 在1000小时稳定性测试中(1 A/cm²恒流条件),电势衰减率分别为18.6 μV/h和35.2 μV/h [9] - 特殊结构能较好保护AEM膜等组件,配合多层不锈钢镀镍网作为阳极流场表现更优 [10] 行业会议信息 - 2025势银(银川)长时储能产业大会将于7月14日-15日在宁夏银川举行 [1] - 2025势银绿氢产业大会将于8月27-28日在江苏无锡举行 [1]
中石化宁波工程等取得用于制氢的合成气变换反应器和合成气制氢装置专利,实现能量最大化利用
搜狐财经· 2025-06-04 09:13
专利技术突破 - 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取得"用于制氢的合成气变换反应器和合成气制氢装置"专利,授权公告号CN222935181U,申请日期为2024年08月 [1] - 专利涉及化工设备领域,通过分区换热设计(等温反应室和绝热反应室)解决超温现象,实现能量最大化利用,并设置粗合成气侧入口以应对不同工况 [1] - 专利技术可提升制氢效率,适用于合成气变换反应场景,具有工业化应用潜力 [1] 公司背景 - 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注册资本5亿人民币,拥有1112条专利信息,对外投资9家企业,参与招投标5000次 [1][2] - 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拥有1042条专利信息,参与招投标2次 [2] - 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注册资本44.185435亿人民币,拥有5000条专利信息,对外投资9家企业 [2] 行业动态 - 专利技术聚焦制氢领域,反映氢能产业链上游设备研发的持续创新 [1] - 三家公司通过专利布局强化在化工设备及能源技术领域的竞争优势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