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可验证

搜索文档
中国银河证券:中国医美与护肤市场已进入靶向通路时代 建议关注四大方向
智通财经网· 2025-08-18 10:35
行业趋势 - 中国护肤市场全面迈入成分透明化与功效可验证的科学护肤时代 消费者从依赖品牌营销转向理性分析成分表并注重实证功效 [1] - 2024年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为7746亿元 同比下滑2.83% 市场自2021年以来增速逐步放缓 [1] - 功效护肤赛道逆势高增长 2019-2024年CAGR达24.9% 2024年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 占护肤品总市场份额22.9% [1] 技术发展 - 成分研发靶向精准化 三大核心功效形成多通路协同机制:抗皱紧致通过玻色因和胜肽多通路协同 舒缓修护依赖积雪草/神经酰胺/二裂酵母鼎足而立 补水保湿以氨基酸+透明质酸双轮驱动 [2] - 成分发展从基础保湿演进至合成生物时代 华熙生物酶切技术突破透明质酸分子量限制并占据全球原料市场份额第一 [3] - 重组胶原蛋白制定国际标准 PDRN领域国产厂商如润辉拥有一席之地 [3] 市场竞争格局 - 抗衰/舒缓高端市场由国际高端品牌主导 产品均价超600元 国货珀莱雅/薇诺娜/韩束凭借成分与渠道创新跻身TOP10 [2] - 补水/美白赛道国货与外资分庭抗礼 珀莱雅和OLAY领跑 祛痘品类更趋平价化(均价<240元)且国产品牌占据主导 [2] - 中国特色植物成分快速增长 2024年线上销售额人参同比增39% 黄芪增24% 青蒿增62% 由百雀羚/玉泽等国货主导 [3] 国产替代与产业化 - 医美械字号加速产业化 截至2025年8月获批37款国产玻尿酸注射产品 [3] - 锦波生物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械字号产品"薇旖美"引领市场 [3] - 国货品牌通过技术平权重构抗衰格局 珀莱雅红宝石面霜和韩束环六肽-9专利实现突破 [3] 投资关注方向 - 具备卡位优势且市占率领先的透明质酸赛道 [1] - 技术与行业标准引领的重组胶原蛋白赛道 [1] - 产品化能力突出且本土/线上渠道优势显著的胜肽抗衰赛道 [1] - 高增长的植物成分与新兴技术如PDRN国产替代产业化落地 [1]
市场简报:新规落地“零添加”成历史,行业如何转型?-20250704
头豹研究院· 2025-07-04 20:3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核心观点 未来五年功能性食品行业将以 “功效科学化、研发精准化、产品高端化” 为主线,在政策引导与技术赋能下,逐步构建 “安全有依据、功能可验证、需求可匹配” 的新型产业生态,行业将从 “营销驱动” 转向 “研发驱动”,加速整合,资源向具备核心技术能力与临床数据积累的企业集中,形成以 “科学证据” 为核心竞争力的高端化发展格局 [30][31] 各部分总结 颁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标准的背景和原因 - “零添加” 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品牌定义存在差异,部分产品宣传导致消费者误解,2025 年 3 月第三方检测 “零添加” 酱油发现问题,引发消费者质疑和信任动摇,国家卫健委同国家市监局发布新标准,明确不允许再使用 “不添加”“零添加” 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避免食品标签对消费者造成误导,促使消费者关注产品真实属性 [2][3] 新标准对功能性食品行业的核心影响 - 配料透明化:要求食品名称与真实成分匹配,减少模糊宣传,使功能性食品企业确保产品名称与实际成分相符,明确标注关键成分含量,增强消费者信任,促使企业注重产品质量和成分真实性 [7][8] - 数字标签创新:引入二维码数字标签,解决传统标签信息量有限问题,支持语音播报功能,方便特殊群体获取完整信息,可更全面传达产品信息,提升用户体验并促进销售 [7][9] - 营养标签精细化:将强制标示的营养素范围由 “1 + 4” 扩展为 “1 + 6”,增加糖和饱和脂肪(酸)强制标识,响应国家 “三减” 行动,鼓励企业关注营养素控制,帮助消费者管理饮食习惯 [7][10] - 强制标注常见致敏成分:标注常见致敏成分,适应过敏人群增多趋势,提升食品安全信息完整性和针对性,使功能性食品企业在配方设计阶段考虑潜在过敏原问题,减少安全事故 [7][12] - 特殊膳食精准化:为特殊医学状况婴儿提供精准营养支持,填补国内产品空白,兼顾少数群体特殊营养需求,推动开发针对特定健康问题或生活方式的功能性食品 [7][11] 功能性食品企业应对新规的策略 - 基于产品分类:功能性普通食品优先确保原料合规性,避免物质超范围使用,标签宣称去医疗化,以 “特征描述” 代替 “功效宣称”,将功能成分融入高频消费场景;保健食品注重功能宣称规范化、剂型与口感的优化 [18] - 基于原料分类:食药物质与新资源食品原料深挖政策红利,开发 “药食同源 +” 复配产品,关注新资源食品原料审批进展;中药材与普通食品原料注重功能化升级,中药材提升活性成分含量,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普通食品原料利用技术提升功能性 [19] 功能性食品行业转型面临的挑战 - 消费者信任重建难题:实际功效低于宣传预期,虚假宣传和科学依据不足造成信任落差,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线上渠道监管薄弱 [26] - 产品价格与价值不匹配:新规使企业成本增加并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消费者难以接受高价,市场存在大量功能相似产品,价格战不可避免,企业难以通过技术差异化实现溢价 [26] - 渠道管理与消费体验矛盾:线下渠道专业性不足,低线城市便利店或集市充斥低价低质产品,损害行业形象 [27] - 消费者教育与产品创新滞后:科学普及不足,消费者对功能性成分理解停留在表面,购买决策受营销话术影响,产品形态单一,缺乏针对不同消费场景的创新 [27] 功能性食品行业未来五年的关键趋势 - 功效性导向深化:摒弃单纯概念营销,以食品卫生学与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聚焦第三代功能性食品研发,以 “功效可验证、机制可溯源” 为核心特征,构建产品价值 [30] - 研发范式转型:加速淘汰低水平重复产品,构建 “精准营养 + 场景适配” 的研发体系,聚焦目标人群开发定制化产品,通过生物工程技术改良原料特性,推动产品从 “成分堆砌” 转向 “机制协同” [31] - 监管与标准重塑行业生态:推动行业从 “营销驱动” 转向 “研发驱动”,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的衔接,建立全链条技术体系,加速行业整合,促使资源向具备核心技术能力与临床数据积累的企业集中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