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包装贷
icon
搜索文档
房产高评高贷、伪造流水……揭秘“职业背债人”骗贷产业链
第一财经· 2025-07-25 10:29
2025.07. 25 本文字数:3427,阅读时长大约6分钟 作者 | 第一财经 王方然 在低利率、宽信贷的背景下,"包装贷"黑灰产再度活跃,手段不断翻新。从早期的汽车贷款套现,演 变为如今利用房产"高评高贷"、短期内多笔贷款套取资金,使"职业背债人"的债务规模大幅攀升。央 视近期曝光的案例显示,53岁的黄某礼被中介包装后,通过伪造收入、勾结银行人员等手段,累计 骗取48.2万元贷款,最终背负巨额债务。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灰色产业链已形成"中介—炒房客—银行内鬼"的合谋模式。"职业收房人"通过 低价收购房产、拉高评估价,协助套取超额贷款;而部分银行因风控松懈或内部人员参与,使得虚假 材料屡屡过关。尽管监管多次警示,但仍有中介以"快速致富"为诱饵,吸引"白户"参与,甚至承诺"仅 需还款半年即可获利",实则让背债人深陷法律与金融风险。 随着楼市低迷,评估价操作空间增大,此类骗贷行为更加层出不穷。业内指出,职业背债人不仅面临 信用破产,还可能因共犯风险被追责;而银行若疏于审查,将推高不良率并招致监管重罚。 "包装贷"进一步升级 在贷款利率持续走低、部分银行贷款门槛趋于放松的背景下,沉寂多时的"包装贷"重出江湖, ...
房产高评高贷、伪造流水……揭秘“职业背债人”骗贷产业链
第一财经· 2025-07-24 20:58
职业背债人不仅面临信用破产,还可能因共犯风险被追责;而银行若疏于审查,将推高不良率并招致监 管重罚。 在低利率、宽信贷的背景下,"包装贷"黑灰产再度活跃,手段不断翻新。从早期的汽车贷款套现,演变 为如今利用房产"高评高贷"、短期内多笔贷款套取资金,使"职业背债人"的债务规模大幅攀升。央视近 期曝光的案例显示,53岁的黄某礼被中介包装后,通过伪造收入、勾结银行人员等手段,累计骗取48.2 万元贷款,最终背负巨额债务。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一灰色产业链已形成"中介—炒房客—银行内鬼"的合谋模式。"职业收房人"通过低 价收购房产、拉高评估价,协助套取超额贷款;而部分银行因风控松懈或内部人员参与,使得虚假材料 屡屡过关。尽管监管多次警示,但仍有中介以"快速致富"为诱饵,吸引"白户"参与,甚至承诺"仅需还 款半年即可获利",实则让背债人深陷法律与金融风险。 随着楼市低迷,评估价操作空间增大,此类骗贷行为更加层出不穷。业内指出,职业背债人不仅面临信 用破产,还可能因共犯风险被追责;而银行若疏于审查,将推高不良率并招致监管重罚。 "包装贷"进一步升级 在贷款利率持续走低、部分银行贷款门槛趋于放松的背景下,沉寂多时的"包装贷" ...
央视曝光!中介太黑了
中国经营报· 2025-07-22 19:05
陈怡然强调,中介机构瞄准征信"白户"、农民工、老人等法律意识薄弱群体,以高回报金额诱骗其参与 贷款,当贷款人答应贷款后,中介与炒房客、伪造团伙合作,炮制虚假房产交易、收入证明等材料,并 通过贿赂银行内部人员打通审批环节。在贷款人向银行成功贷款后,资金通过虚假交易、关联账户层层 转移,最终流入中介控制的账户。贷款逾期时,中介已携款潜逃,借款人沦为"老赖",银行则面临坏账 损失。 中经记者 郝亚娟 张漫游 上海 北京报道 近日,央视《焦点访谈》曝光"包装贷"乱象:没有固定工作、无房产的黄某某,经中介"包装"后竟从4 家银行贷出48.2万元,最终因无力偿还陷入违约泥潭。 这起案件撕开了"包装贷"乱象的冰山一角——非法中介通过伪造流水、虚构场景、串通银行内部人员等 手段,将不符合资质的借款人包装成"优质客户",不仅让借款人沦为"背债工具",更给银行埋下巨额坏 账隐患。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文指出,近期,社会上出现以"快速致富""无须偿还债务"为诱饵的"职业背 债"骗局,部分消费者因轻信此类虚假宣传陷入困境。广大消费者应提高警惕,远离"职业背债"陷阱。 伪造身份、银行流水 在"包装贷"的灰色产业链中,一套成熟的"造假 ...
焦点访谈|馅饼还是陷阱?揭秘“职业背债人”背后的真相
央视网· 2025-07-19 21:25
金融黑灰产“包装贷”运作模式 - 不法贷款中介通过虚构职业、伪造资产证明和银行流水等手段将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人包装成合格借款人[1] - 典型操作流程:中介物色“白户”→伪造收入证明和就业信息→勾结银行客户经理绕过风控→贷款获批后按比例分成[3][5][7] - 主要获利方包括:贷款中介(收取贷款金额20%-25%佣金)、炒房客(通过高评高贷套现)、银行内部人员(收取提成)[5][15][16] 银行风控漏洞 - 农业银行在发放34万元房贷时未核实借款人虚假工作单位(某建设公司)及伪造的收入证明[10][12] - 农商银行发放3.5万元装修贷时未实地核查装修现场,接受借款人自行拍摄的虚假照片[18][20] - 邮政储蓄银行在办理4.7万元农户贷时仅依据虚假的毛竹山照片和村委会证明放款[24][26] - 多家银行未交叉验证关键材料真实性(如未核实其他银行的结清证明)[22] 涉案金额与资金流向 - 单个案例涉及4笔贷款合计48.2万元(农行房贷34万+装修贷6万、农商行装修贷3.5万、邮储行农户贷4.7万)[1][14][20][23] - 资金分配:34万房贷中近15万被炒房客游某转走,3.5万装修贷中2.37万归经办人陈某,6万装修贷中3.6万归陈某[15][20][23] - 当地同类案件涉案金额显著:陈某军案41万、王某长案72.8万、陈某壮案86万[30] 行业监管问题 - 金融机构存在贷前调查失职(未执行“三查”制度)、贷中审查流于形式、贷后管理缺位等问题[12][30] - 部分银行客户经理与中介勾结,主动参与造假(如邮储行客户经理代还月供并教唆借款人应对回访)[27][28] - 当前职业背债类犯罪呈现涉案金额扩大化、案件数量上升趋势,需强化跨部门协同治理[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