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堇鼎
icon
搜索文档
琉璃河遗址考古成果不断丰富,讲好“北京城之源”故事
环球网· 2025-06-10 10:36
琉璃河遗址考古新发现 - 琉璃河遗址分布范围约5 25平方公里 包括董家林 黄土坡 刘李店 立教 洄城等村 被公认为西周燕国都城和始封地 北京地区最早的城市遗迹 称为"北京城之源" [3] - 2024年4月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通过勘探80余万平方米 发掘3400平方米 在城市结构 大型建筑 墓葬分布等方面取得新发现 [4] - 发现外城壕和外城墙 城址规模由原来不到60万平方米扩大到约百万平方米 外城壕内堆积层多达12-16层 碳十四测年显示外城壕使用于西周早期 西周中期前被废弃 [5] 西周燕都城市结构与建筑 - 发现西周封国遗址中首次双重城垣 城圈结构和城墙方向与西周王朝中心的周原遗址相似 证实西周时期王朝中心和封国在城市设计理念上一致 [5] - 发现目前西周封国中规模最大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 位于内城中心偏北 夯土层次清晰 周边出土刻辞甲骨 原始瓷片等高等级遗物 [5] - 发现带有斜角墓道的墓葬 中字形和甲字形墓葬 初步辨识出四代燕侯家族存在 城北发掘区发现排列有序的西周中期平民墓地 通过DNA提取证明存在至少四代父系遗传家族 [6] 铭文与历史实证 - M1902号墓出土作册奂器组合(尊 卣 爵 觯 鼎) 青铜卣铭文记载"太保墉匽 延宛匽侯宫" 证实召公亲自到琉璃河筑都 与20世纪80年代出土的克盉 克罍铭文互为补充 [7] - M1901号墓曾出土堇鼎(通高62厘米 口径47厘米 重41 5千克) 铭文记载堇奉燕侯之命向太保奉献食物 新出土铜簋器盖铭文"白鱼作宝尊彝" 器底铭文"王公式于成周" 与40年前出土圉簋纹饰相同 证实器盖与器身下葬时混淆 [8] - 碳十四测年显示M1902号墓埋葬年代最大概率区间为公元前1045年至公元前1010年 为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提供科学依据 [8] 公众考古与国际合作 - 2022年起开展公众考古活动 数十组家庭参与考古发掘体验 在模拟探方挖掘文物复原品 学习青铜制作工艺 [9] - 2024年6月4名美国大学生参与为期1个月的田野考古发掘实践 课程讲座 研讨交流等活动 琉璃河遗址作为考古实践平台促进中外学术对话 [10] - 计划建设新考古工作站 完善实验室 文物库房等设施 2025年3月公开征集琉璃河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建设规划设计方案 未来将建成体现中国特色的考古遗址公园 [10]
从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看北京历史文化的多元融汇
新华社· 2025-05-17 10:59
博物馆建设与运营 - 首都博物馆新馆于2006年5月18日正式开馆,集中展示中华文明精华,位于北京复兴门外大街16号 [1] - 2023年年底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与首都博物馆本馆形成"一西一东"格局 [3] -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将于5月17日至19日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行 [4] 镇馆之宝与文物价值 - 堇鼎1974年出土于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带有"匽侯"铭文,为探寻北京城市文明源头提供重要实证,是北京地区迄今出土青铜礼器中体形最大、最重的一件 [7] - 伯矩鬲纹饰奇巧,铭文清晰且有较高研究价值,其七个牛首的青铜纹饰极为罕见,反映西周时期高超的青铜冶铸水平 [9] - 白玉夔凤纹卮为古代盛酒器皿,盖面立雕卧狮、卧虎、辟邪三兽,底部以三个兽首为足,刻有明代苏州名匠陆子冈刻款 [11] - 青花凤首扁壶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料,颜色绚丽浓艳,吸收北方游牧民族扁壶造型,制作工艺繁缛,体现中原与草原文化融合 [13] - 元代钧瓷天蓝釉紫红斑双系罐通体施天蓝色釉,器身呈现不规则紫红色、蓝褐色斑纹,采用"泼斑施釉"方式,体现粗犷豪放风格 [15] 文化传承与融合 - 首都博物馆通过文物展示讲述北京悠久历史和绵长文脉 [1] - 首都博物馆本馆和东馆共同讲述北京"都"与"城"的故事 [3] - 青花凤首扁壶和元代钧瓷天蓝釉紫红斑双系罐体现中原文化、草原文化和渔猎文化的交织融合 [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