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集采

搜索文档
新股解读|从区域王者到全国布局:大众口腔的资本化之路与增长潜力
智通财经网· 2025-06-30 19:01
行业概况 - 口腔医疗服务行业因消费升级和健康意识增强成为资本市场热点,但上市标的增多导致稀缺性下降 [1] - 行业竞争激烈,已有多家口腔医院在A股、港股和新加坡股市上市,如通策医疗、皓宸医疗、瑞尔集团等 [1] - 中国民营口腔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1011亿元增至2023年的1015亿元,增幅不足1%,预计2024年增长进一步放缓 [7][8] - 华中地区口腔医疗机构数量从2019年底的1.4万家增至2023年底的1.8万家,复合年增长率6.9%,预计2028年达2.4万家 [8] 公司定位与市场地位 - 大众口腔是华中地区领先的民营口腔医疗服务提供商,2023年以2.6%市场份额位居区域第一 [2][11] - 公司以社区为中心提供便捷服务,截至2024年底拥有92家医疗机构,包括4家医院、80家门诊部和8家诊所 [2][4] - 第二名竞争对手仅39家机构,市场份额2.4%,行业竞争高度分散 [11] 财务表现 - 2021-2023年收入从3.81亿元增至4.42亿元,净利润从1473.8万元提升至6703.8万元 [1] - 2024年受集采影响收入略降至4.07亿元,净利润6250万元,仍保持较强抗风险能力 [1][2] - 2022-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36.3%、38.1%和37.4%,显示成本控制能力稳定 [3] - B轮融资后估值达6.8亿元,获中信证券投资等机构认可 [1][5] 业务结构 - 综合牙科诊疗服务收入占比超50%,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2.13亿元、2.37亿元和2.17亿元 [4] - 2022-2024年诊疗服务接诊人次从12.8万增至14.5万,但口腔正畸客单价从627元降至510元 [5] - 2023年种植服务费用降价25%-40%,就诊人次同比增31.8%,但2024年增速放缓至10.2% [5][7] 发展战略 - 未来五年计划在华中地区新建80-100家机构,并通过收购整合40-65家标的扩大份额 [12] - 扩张将依托社区化运营经验和区域品牌优势,同时优化高附加值服务占比 [12] - 行业增长依赖门店数量扩张,但需大量资本金支持 [8]
新三板退市七年,大众口腔转战港交所
新浪财经· 2025-06-04 11:09
上市申请与历史背景 - 公司于2024年5月29日第二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首次申请因满六个月未完成上市而失效[1] - 公司曾于2015年5月在新三板挂牌,2018年4月自愿终止挂牌,原因是新三板交投量及流通性较低,难以反映股份公允价值且融资能力有限[1] - 公司寻求在联交所等国际资本市场上市以增强集资能力、扩大股东基础及提高品牌知名度[1] 业务概况与市场地位 - 公司以直营连锁模式运营92家机构,包括4家医院、80家门诊部和8家诊所,覆盖湖北、湖南两省8个城市[2] - 按2023年收入计,公司在华中地区民营口腔医疗服务提供商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约2.6%[2] - 主要业务包括综合牙科诊疗服务(收入占比超50%)、口腔种植服务和口腔正畸服务[2] 财务表现与经营挑战 - 2022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4.09亿元、4.42亿元、4.0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330万元、5010万元及4190万元[3] - 毛利率由2023年的38.1%下降至2024年的37.4%[3] - 2024年业绩下滑主要因疫情后经济复苏慢于预期导致消费降级及行业竞争加剧[5] - 公司复诊率由2022年的75.3%提升至2024年的79.6%[3] 募资用途与行业对比 - 募资拟用于在华中地区建立新机构、收购现有机构、升级设施、发展医疗团队及优化IT系统[2] - 公司规模远小于A股通策医疗(市值190亿元),与可恩口腔(2024年营收4.20亿元)和美皓集团(2024年营收7470万元)可比[9] - 行业普遍面临客单价下滑问题,通策医疗2024年业绩持平而可恩口腔和美皓集团业绩均下滑[6][9] 投资者变动与市场环境 - 公司在2024年11月递表前完成两轮融资(2017年A轮和2021年B轮),但中信证券投资等6名投资者在2024年9月退出或减持[13] - 投资者退出原因包括对赌协议、基金存续期到期及对行业增速放缓的担忧[13] - 当前港股市场环境有利于上市募资,但行业面临集采压力加剧和跨区域竞争风险[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