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集采

搜索文档
迈瑞医疗(300760):1H25基本符合预期 关注基本面改善潜力
新浪财经· 2025-08-29 08:48
核心业绩表现 - 1H25收入167.43亿元,同比下降18.45% [1] - 归母净利润50.69亿元,同比下降32.96% [1] - 业绩基本符合市场预期 [1] 收入结构分析 - 生命信息与支持板块收入54.79亿元,同比下降31.6% [2] - IVD板块收入64.24亿元,同比下降16.1%,其中国际化学发光业务同比增长超20% [2] - 影像板块收入33.12亿元,同比下降22.5%,超高端超声实现近4亿元收入 [2] - 国内收入84.11亿元,同比下降33.4% [2] - 海外收入83.32亿元,同比增长5.4%,占比达49.8% [2] 收入趋势与驱动因素 - 收入逐季度同比增速呈现持续下滑态势 [2] - 下滑主因主动调节渠道库存及国内中标发货节奏波动 [2] - 行业终端招采活动自4Q24起复苏且上半年延续强劲趋势 [2] - 预计下半年基本面具备企稳回升潜力 [2] 盈利能力分析 - 1H25毛利率61.7%,较可比口径1H24下降2.8个百分点 [3] - 毛利率下降主因IVD行业调价、设备集采降价及关税扰动备货 [3] - 设备更新项目集采或不再单纯以最低报价作为参考 [3] - 关税扰动暂歇利好海外业务推进 [3] 竞争战略与长期布局 - 医疗行业整顿及集采背景下国内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3] - 坚定数智化战略投入强化产品竞争力及业务壁垒 [3] - 流水型耗材业务布局对冲设备销售波动 [3] - 长期维度下有望驱动利润端改善 [3] 盈利预测与估值 - 维持2025年及2026年盈利预测不变 [4] - 对应2025年及2026年市盈率分别为25.0倍及22.5倍 [4] - 维持目标价300元,对应2025年及2026年市盈率30.4倍及27.4倍 [4] - 目标价较最新收盘价存在21%上行空间 [4]
江苏医保局率先向肿瘤基因检测回扣“开刀”
经济观察报· 2025-08-21 21:10
江苏省肿瘤基因检测服务集采政策 - 江苏省医保局于8月16日启动肿瘤基因检测服务集采征求意见 采购周期为2年 采购内容包括荧光定量脱氧核糖核酸多聚酶链反应检测方法和高通量基因测序方法开展的肿瘤基因检测服务 [2][5] - 荧光定量分析法组以单个位点检测费用为报价单元 最高有效报价为280元 高通量测序组以单个基因检测费用为报价单元 最高有效报价为800元 [5] - 江苏省曾于2024年10月开展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服务集采 将项目收费从每人份1200元降至每人份600元左右 [2] 集采对行业价格体系的影响 - 荧光定量分析法组最高报价280元能够覆盖成本 当前北京市场单个位点价格约300-600元 江苏降幅相对温和 [6] - 高通量测序组按单个基因800元限价被行业认为略显草率 因基因大小和检测复杂度差异较大 [6] - 主流5-10基因试剂盒对应价格4000-8000元 基因数量较多的试剂盒可盈利 基因数量较少的可能亏本 [6] - 企业存在以低于成本线竞标可能性 中标价格过低可能影响检测质量 [8] 集采对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 - 头部企业更易被医院接受 在谈价和分量中具有优势 [7] - 中小企业面临两难选择:拼价格换中标或转向偏远小微市场 [7] - 业务线广的大型第三方可能直接砍掉肿瘤NGS业务 [7] - 行业原本高价换取销量模式被打破 但理论上不会伤筋动骨 [7] 集采对行业销售模式的影响 - 集采前肿瘤基因检测存在高额回扣乱象 给医生的"补贴"从最早20%一度升至60% [10] - 单个检测动辄上万元 医生每份检测可获得数千元"补贴" [10] - 目前零售模式"补贴"降至20%左右 入院模式降至15%以下 [10] - 集采后中间环节减少 渠道得到保障 价格透明度提高 [10][11] 集采对从业人员的影响 - 销售人员收入将受显著影响 原本每单可获得5%-10%提成(数百至上千元) [11] - 单个医院月均十余单提成 负责医院越多收入越可观 [11] - 集采后销售人员收入预计至少减半 [11] - 无能力与医院签署服务协议的销售人员将被淘汰 [11] 行业专家观点 - 元码基因董事长田埂建议采用渐进式集采策略:先纳入小panel和临床使用路径明确的检测 再逐步扩展至大panel产品 [6] - 肿瘤患者群体支持集采但担忧价格过低影响检测质量 因检测结果决定整个治疗路径 [3] - 集采使厂家规避合规风险 无需再向医生提供回扣 [1][3]
新三板退市七年,大众口腔转战港交所
新浪财经· 2025-06-04 11:09
上市申请与历史背景 - 公司于2024年5月29日第二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首次申请因满六个月未完成上市而失效[1] - 公司曾于2015年5月在新三板挂牌,2018年4月自愿终止挂牌,原因是新三板交投量及流通性较低,难以反映股份公允价值且融资能力有限[1] - 公司寻求在联交所等国际资本市场上市以增强集资能力、扩大股东基础及提高品牌知名度[1] 业务概况与市场地位 - 公司以直营连锁模式运营92家机构,包括4家医院、80家门诊部和8家诊所,覆盖湖北、湖南两省8个城市[2] - 按2023年收入计,公司在华中地区民营口腔医疗服务提供商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约2.6%[2] - 主要业务包括综合牙科诊疗服务(收入占比超50%)、口腔种植服务和口腔正畸服务[2] 财务表现与经营挑战 - 2022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4.09亿元、4.42亿元、4.0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330万元、5010万元及4190万元[3] - 毛利率由2023年的38.1%下降至2024年的37.4%[3] - 2024年业绩下滑主要因疫情后经济复苏慢于预期导致消费降级及行业竞争加剧[5] - 公司复诊率由2022年的75.3%提升至2024年的79.6%[3] 募资用途与行业对比 - 募资拟用于在华中地区建立新机构、收购现有机构、升级设施、发展医疗团队及优化IT系统[2] - 公司规模远小于A股通策医疗(市值190亿元),与可恩口腔(2024年营收4.20亿元)和美皓集团(2024年营收7470万元)可比[9] - 行业普遍面临客单价下滑问题,通策医疗2024年业绩持平而可恩口腔和美皓集团业绩均下滑[6][9] 投资者变动与市场环境 - 公司在2024年11月递表前完成两轮融资(2017年A轮和2021年B轮),但中信证券投资等6名投资者在2024年9月退出或减持[13] - 投资者退出原因包括对赌协议、基金存续期到期及对行业增速放缓的担忧[13] - 当前港股市场环境有利于上市募资,但行业面临集采压力加剧和跨区域竞争风险[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