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年大奖难题

搜索文档
OpenAI IMO金牌团队爆料:AI拒绝作答第六题
机器之心· 2025-08-03 12:21
项目团队与开发背景 - 核心团队仅由三人组成:项目负责人 Alexander Wei、研究工程师 Sheryl Hsu 和高级研究科学家 Noam Brown,其中 Sheryl Hsu 于今年 3 月入职 [3][10] - 项目实际开发周期仅两三个月,基于前期约六个月的强化学习算法酝酿 [9][5] - 技术方案初期曾受质疑,但通过处理「难以验证任务」的显著进步获得支持 [10] 模型能力与表现 - 模型在 IMO 中获金牌,标志其数学能力及处理复杂任务的通用技术提升 [6] - 生成的数学证明风格独特但「糟糕」,团队未优化人类可读性,原始证明公开于 GitHub [11] - 面对最难题(如第六题)时选择「不作答」,体现对能力边界的清晰认知,避免「幻觉」错误 [12] 技术挑战与未来方向 - 解决「千禧年大奖难题」仍遥远,当前能力仅覆盖 IMO 级别(1.5 小时/题)与研究级数学(1500 小时/题)的差距 [13] - 长时思考(如 1500 小时)的评估效率成瓶颈,需突破研究迭代速度限制 [15] - 优先发展通用推理能力,未采用形式化工具 Lean,因自然语言方法更适配现实问题 [17] 基础设施与扩展应用 - 项目基于与其他 OpenAI 产品相同的通用基础设施,无定制化开发 [18] - 多智能体系统用于扩展并行计算,相关技术已计划应用于其他系统以提升推理能力 [16] 行业意义与潜在应用 - 物理奥赛题难度高于数学,因涉及实验部分需机器人技术支持 [20] - 未来或向数学家开放工具,已有案例显示模型能识别自身能力局限 [21] - 提出新颖问题(如创造 IMO 级别新题)被视为 AI 下一阶段关键挑战 [19]
“AI登月时刻”,OpenAI模型摘取奥数金牌
虎嗅· 2025-07-20 09:41
OpenAI在数学竞赛中的突破 - OpenAI的通用推理模型在2025年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IMO)中达到金牌水平,在禁用工具和互联网的条件下,以自然语言撰写证明,完整解出6题中的5题,最终得分35/42分[1] - 该模型是通用推理模型而非专门解数学题的系统,不依赖标准答案或实时打分的奖励信号,而是通过通用推理和新技术在长时间复杂过程中完成正确推理[1] - 模型由三位前IMO奖牌得主独立批改并取得一致意见后定分,证明其严谨性[1] OpenAI的技术领先地位 - OpenAI目前拥有最强的编程及数学模型,在AtCoder世界巡回赛2025决赛中仅次于人类编程奇才Psyho,测试表现优于o3 pro模型[2] - 该成就使OpenAI再次碾压DeepMind、Anthropic、Grok等竞争对手,并拉开与中国开源模型的差距[3] - OpenAI内部正在测试全新推理模型,奥数金牌成绩仅为小试牛刀,正式发布预计在GPT-5之后[4] 技术方法与意义 - 模型突破传统强化学习范式,不依赖狭窄的任务特化技巧,而是通过通用强化学习与"测试时计算"扩展的新技术实现[7] - 模型未针对IMO做专项训练,仅持续训练通用模型,所有证明均为自然语言撰写,未使用定制化评测框架[7] - 该模型在推理时间跨度和创造性思考上取得重大进展,从GSM8K(0.1分钟)到IMO(100分钟)逐步突破[5] 未来展望 - 从起步到奥数金牌水平仅用15个月,预计明年可用于数学定理生成和全新数学研究方法[11] - 市场预测人工智能在2030年前解决千禧年大奖难题的概率骤升至81%[12] - OpenAI科学家认为AI正接近在科学发现中发挥实质性作用的阶段,从略低于顶尖人类水平到略高于顶尖人类水平的差距巨大[28] GPT-5相关信息 - GPT-5即将发布,将采用实验性模型并融入未来模型采用的新研究技术[13] - GPT-5不会具备IMO金牌水平能力,但可能采用统一模型架构,用户可调整推理强度或智能等级[14][15] - GPT-5可能采用端到端强化学习(RL)进行训练,直接从原始输入学习最优策略,无需拆分子任务或设计中间模块[20] 行业影响 - OpenAI在经历Meta挖角后仍保持顶尖研究人才密度,此次突破向Meta展示其向超级人工智能跨越的决心[21] - 该成就由小团队完成,使用最近开发的新技术,对许多OpenAI研究人员也是惊喜,展示了前沿能力所在[29][30] - 不同于以往狭窄领域的AI系统,该模型具备更广泛的推理能力,远超竞赛题范围[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