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博物馆之城
icon
搜索文档
对博物馆的爱正在“升级”
人民日报· 2025-05-24 05:56
近日,国家文物局发布2024年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最新数据。其中,三组数字既展现出博物馆事业的蒸 蒸日上,又显示出国民文化消费正在经历结构性升级。一是截至2024年底,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每20 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二是博物馆接待观众14.9亿人次,平均每一个人一年去过一次博物馆;三是2024 年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平均每家博物馆一年举办3个以上的展览。去博物馆看展,已成为大众精神文 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的建设,说到底是我们国家文化建设的缩影。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博物馆正成为既能溯源文明长河,又能回应时代呼声的文化场所。它让观众热爱中国,让世 界看见中国。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24日 06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在14.9亿人次的观众中,青少年的数字占比令人欣喜,达到3.59亿。中国国家博物馆18—30岁观众占比 近50%的数字统计,从一个角度支撑了这一趋势。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通过科技赋能、跨界融合等方式, 改变叙事方式,让文物"活起来",吸引年轻观众。他们愿意为自己的所爱"埋单",各种"出圈"的文创产 品便是例证之一。 更多博物馆努力打 ...
高质量建设博物馆之城 为城市发展注入文化力量
杭州日报· 2025-05-20 10:52
杭州博物馆事业发展概况 - 杭州博物馆数量已达299家 其中国有博物馆73家 非国有博物馆31家 乡村(社区)博物馆184家 其他类博物馆11家 [2] - 拥有国家一级博物馆12家 数量在国内城市中位居第二 仅次于北京 [2] - 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 不可移动文物11134处 历史建筑1686处 已初步形成博物馆之城格局 [2] 博物馆建设政策与规划 - 2003年在全国率先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 掀起"博物馆热" [3] - 2021年发布《杭州市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 [3] - 2024年启动编制《杭州市"博物馆之城"发展规划(2025—2030)》 [3] 数字化与文化惠民成果 - 打造"杭城迹忆"数字化平台 实现足不出户领略历史文化 [3] - 新建10个国有博物馆 孵化培育百个乡村(社区)博物馆 [3] - 全市博物馆每年服务观众千万人次以上 [3] 主题活动与公众参与 - 2019-2024年连续举办"红色记忆""让文物活起来""宋韵迹忆"等主题文博活动 [4] - "让文物活起来"全媒体传播项目获2021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奖 [4] - 2024年将推出讲解员技能竞赛 文物主题篆刻大赛 文博推荐官发展计划等活动 [5] 科技赋能博物馆发展 - 建设智慧博物馆与智慧城市融合 开发数字地图和集中预约系统 [6] - 展览设置可交互声光电墙面 AI数字人"苏东坡"等科技展示手段 [6] - "杭城迹忆"平台可定制文化出行路线 参与线上互动打卡 [7]
玉架山考古博物馆惊艳开馆
杭州日报· 2025-05-19 11:06
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开馆。 杭州文脉奔腾不息,从历史流向未来,在快速变化中不断焕发时代活力。5月18日,2025年"5·18国 际博物馆日"杭州市主会场活动暨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开馆仪式在临平区玉架山考古博物馆举行。 杭州文博事业硕果累累,活动现场不仅推出了杭城迹忆"数字人"——"杭州文博金牌推荐官1号"、 公布了首批"杭州文博金牌推荐官"人选,还发布了新入选的第四批杭州市乡村(社区)博物馆名单。 穿越五千年的玉架山木桨,划开了文明长河的涟漪,它曾是良渚先民逐水而居的见证,今日化作启 航未来的图腾……据了解,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设计别具一格——纯白色的开放式石 材幕墙,巧妙勾勒出山峦的意象,不仅与玉架山遗址的自然风貌相得益彰,更以现代建筑语言对古代文 明进行独特诠释,彰显历史与现代的完美交融。博物馆基本陈列采取"3+1"格局,设有临平遗址群厅、 茅山遗址厅、玉架山遗址厅三大展厅,并在国内博物馆首次设置无障碍展厅——"心光"。 "玉架山考古博物馆作为浙江省第一座考古博物馆,从考古学专业视角出发,综合运用文物陈列、 多媒体互动、复原展示等多元化手段,全面且系统地阐释良渚文明及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上的独特 ...
“加分项”没加分如何破解?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06 05:15
本报记者 张骜 在1.26平方公里范围内,有大大小小113条街巷胡同,30家中华老字号……有着600余年历史的前门大栅栏片区,本身就是一座天然的活态博物馆。而在这座 大博物馆里,还有十余个历史文化展厅、老字号博物馆等藏身其间。 建设博物馆等文化展陈空间,初心是为了讲好老字号自身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故事,提升品牌美誉度,促进经营。但记者走访发现,空间闲置、建而不用、挪 作他用等情况不少。"加分项"变成了"扣分项"。 大观楼一层高处陈列的电影名家照片,游客仰头才能看清每位艺术家简介。 大观楼内柜台后的"谭鑫培",柜台售卖玉首饰,馆内文化展厅和售卖柜台混用。 本报记者 张骜摄 全聚德展览馆曾于2014年完成重建,并于2024年完成"全聚德博物馆"设立审核流程,成为北京市正式备案并对社会公众开放的博物馆,面积也由20年前的 400平方米扩展到1000多平方米。 同样,内联升博物馆于2023年9月完成升级,重新亮相。而较晚开设博物馆的一得阁,则于去年开馆。 北京福履布鞋文化博物馆内,小朋友正在体验手工千层底布鞋制作活动。 内联升供图 历经十余年形成美育群落 记者走访发现,大栅栏地区30家老字号中,拥有展厅和博物馆的有十几家 ...
香港国际授权展开幕,北京地区14家博物馆首次“组团亮相”
新京报· 2025-04-29 19:35
新京报讯(记者展圣洁)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4月28日,2025香港国际授权展在香港会议展览中 心启幕。此次北京展区以"大美北京 魅力文博"为主题,14家北京地区代表性博物馆以强大阵容首次亮 相香港国际授权展。 为期三天的展会期间,北京市文物局围绕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目标,以北京中轴线为核心,串联起北 京地区包括长城(中国)、北京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北京皇家祭坛 ——天坛、明十三陵、中国大运河(北京段)等八大世界文化遗产IP矩阵。通过文化符号、影音文字、 文创产品等多种形式,彰显北京城市规划与历史发展的无限魅力。 "古建之美"囊括北京大觉寺与团城管理处、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北京白塔寺管理处的特色古建及文 物,充分彰显传统建筑魅力;"艺术之美"则汇聚北京艺术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园林博物馆的 皇家艺术藏品、光影知名IP、园林植物系列等,呈现首都艺术的多元魅力;"历史之美"借助孔庙和国子 监博物馆、北京文博交流馆的国学科举、京音乐、转轮藏等文化元素,传承首都厚重历史文脉与非遗技 艺。 另外,本次展会通过创新运用"文化符号串联+场景化叙事+IP可视化"模式,全面系统展示北京文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