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创产品

搜索文档
文化·视点丨延长营业时间、推行免预约,如何做好“文博消费”文章?
新华网· 2025-09-25 11:13
文博消费市场增长态势 - 全社会对历史文化遗产关注度提高推动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热门场馆在节假日出现一票难求现象[1] - 文博消费成为文旅融合和服务消费的重要增长点[1] - 上海博物馆古埃及文明大展13个月展期内吸引277万人次观众 收入达7.6亿元 带动城市综合消费超350亿元[2] 政策支持与机制创新 - 国家出台措施鼓励延长热门文博场馆营业时间 优化预约方式 推行免预约机制[1] - 支持文博场馆创新办展方式 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发文创和数字产品[3] - 推动市场化方式举办的文化展览进入商场 社区和公园等场所[3] 场馆运营与服务优化 - 三星堆博物馆将寒暑假和节假日闭馆时间从18时延迟至20时[1] - 上海博物馆和浙江省博物馆自9月起全面推行个人参观免预约[1] - 湖南搭建文博特展矩阵联动传播平台 提高省内博物馆资源流动性[1] 文创产品开发与商业化 - 文创年度销售额达亿元的博物馆数量不断增多[3] - 多家博物馆年度销售额在2亿元至5亿元区间 包括上海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 三星堆博物馆等[3] - 爆款文博文创单品销售总量超10万件 部分单品收入可达500万元以上[3] 产业发展与未来趋势 - 优化预约方式可释放周边经济 夜间经济与错峰消费潜力[2] - 建立多元合作机制和完善收益分配机制是关键发展路径[3] - 科技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为旅游目的地提供更多体验场景和消费空间[4] - 文博消费将越来越成为大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局限于城市和热门场馆[4]
数字赋能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创新
新华日报· 2025-09-25 07:22
行业核心观点 - 博物馆行业正普遍选择利用馆藏资源开发兼具审美、文化和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 [1] - 行业通过结合内容数字化与在线教育、艺术普及等功能,并运用5G、全息投影等新兴数字技术,以消除空间限制,增强产品的沉浸感和交互性 [1] 数字化资源库建设 - 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是文创开发的重要基础,旨在将文物资源转变为可深度挖掘的数字资产 [2] - 行业采用高清摄影、激光扫描、多光谱成像等技术采集文物图像、音频、视频信息,并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和标准化处理 [2] - 通过创建支持智能检索的文物数据库,以及利用三维建模技术打造虚拟化馆藏地图,为用户提供自主浏览和细节观赏的互动体验 [2] 文创产品形态创新 - 数字技术使行业得以突破传统实物商品限制,发展虚拟体验、互动设计和个性化开发等多元化产品形态 [3] - 行业基于文物元素融合现代潮流进行IP形象设计,并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AI重建等技术开发虚拟融合产品及数字文创产品 [3] - 行业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消费者可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生成个性化设计方案并直接链接生产端完成定制 [3] 文创人才培养策略 - 行业发展的关键突破口在于培养兼具数字技术与文创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4] - 策略包括引进数字技术、视觉设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并邀请跨领域技术人员担任顾问以激发灵感 [4][5] - 行业通过鼓励高校开设跨学科课程、组织基于真实项目的实践教学,以及完善在职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来系统化培养专业人才 [5]
江苏发布博物馆游年度“成绩单”
新华日报· 2025-09-20 05:51
博物馆开放成效 - 南京博物院和中运博分别延时开放101天315小时和103天312小时 累计接待观众1121.9万人次 同比增长8.7% [1] - 全省84家监测博物馆接待观众8125.12万人次 同比增长19.09% [1] - 新开发文创产品4659种 实现文创收入5.67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47.6%和15.3% [1] 暑期运营表现 - 91家博物馆实施延时开放 结合夜游活动推出1241场次专项活动 [1] - 47家延时开放博物馆暑期接待观众人次同比增长22.05% [1] 文旅消费带动效应 - 核心博物馆周边星级酒店入住率达88% 较暑期前提升25个百分点 [2] - 夜间游客消费同比增长25.2% 餐饮住宿娱乐购物消费额分别增长9.5%/10.7%/45.7%/16.3% [2] - 博物馆热持续推动城市夜经济发展 成为地方文旅消费新引擎 [2]
北京博物馆季文创月启动 激发“博物馆+”消费活力
财经网· 2025-07-08 15:03
博物馆之城建设成果 - 朝阳区拥有90家博物馆,居全市首位,其中44家为备案博物馆,9家为国家级博物馆,数量均为全市第一 [3] - 博物馆覆盖率达每十万人2.6座,80%以上免费开放,2024年接待观众超2400万人次,本地居民人均参观2.2次 [4] - 形成"一核四区"文博空间布局和"备案博物馆-类博物馆-文博空间"三级体系,率先挂牌全市首家类博物馆,39个文博空间纳入管理序列 [3] 创新服务模式 - "博物馆+"模式推动文商旅融合,90%博物馆开展夜间开放、商圈巡展等新型服务,70%以上开发文创产品,馆均品类超30种 [5] - 60%博物馆参与国际交流,2024年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及活动120余项 [5] - 通过改造工业遗产打造特色集群,如懋隆艺术馆接待量年增10%,带动企业年营收增长5% [5] 联盟与活动 - "朝阳区博物馆之城建设联盟"成立,涵盖56家博物馆、类博物馆、策展机构、数字科技企业等多元主体 [12] - "朝阳区志愿服务宣讲团"成立,已招募30余名志愿者 [13] - 启动"北京博物馆季文创月"活动,在四大商圈推出"文化IP+商业空间+互动体验"创新模式,联动50家博物馆打造限定印章IP [15] 文创与探馆 - 发布《Museum-trip朝阳季》探馆攻略,推出艺术美学课、国潮风采、工业科技、历史探秘四大主题路线 [8] - 通过视频《上头了,朝阳文博!》展示科技赋能与文化破圈、专题特展与年轻表达等文创项目 [10] - 整合近80项文旅优惠活动,发放20万张朝阳文旅消费券 [16]
高质量建设博物馆之城 为城市发展注入文化力量
杭州日报· 2025-05-20 10:52
杭州博物馆事业发展概况 - 杭州博物馆数量已达299家 其中国有博物馆73家 非国有博物馆31家 乡村(社区)博物馆184家 其他类博物馆11家 [2] - 拥有国家一级博物馆12家 数量在国内城市中位居第二 仅次于北京 [2] - 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 不可移动文物11134处 历史建筑1686处 已初步形成博物馆之城格局 [2] 博物馆建设政策与规划 - 2003年在全国率先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 掀起"博物馆热" [3] - 2021年发布《杭州市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 [3] - 2024年启动编制《杭州市"博物馆之城"发展规划(2025—2030)》 [3] 数字化与文化惠民成果 - 打造"杭城迹忆"数字化平台 实现足不出户领略历史文化 [3] - 新建10个国有博物馆 孵化培育百个乡村(社区)博物馆 [3] - 全市博物馆每年服务观众千万人次以上 [3] 主题活动与公众参与 - 2019-2024年连续举办"红色记忆""让文物活起来""宋韵迹忆"等主题文博活动 [4] - "让文物活起来"全媒体传播项目获2021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奖 [4] - 2024年将推出讲解员技能竞赛 文物主题篆刻大赛 文博推荐官发展计划等活动 [5] 科技赋能博物馆发展 - 建设智慧博物馆与智慧城市融合 开发数字地图和集中预约系统 [6] - 展览设置可交互声光电墙面 AI数字人"苏东坡"等科技展示手段 [6] - "杭城迹忆"平台可定制文化出行路线 参与线上互动打卡 [7]
中国“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人民日报· 2025-05-19 04:49
博物馆行业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较上一年增加213家,实现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免费开放率91.46% [1] - 2024年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51万余场,接待观众14.9亿人次 [1] - 中国博物馆事业已走过120年历程,自1905年南通博物苑创办至今 [1] 博物馆运营与创新 - 国家文物局发布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结果、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和2025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名单 [1] - 启动文明桥梁计划——文物出境展览精品项目、2025北京博物馆季等活动 [1] - 湖南博物院马王堆"生命艺术"大展运用AR技术"复活"汉代瑰宝 [3] - 成都博物馆与学校合作推出社教活动,以跨学科视角重构历史课堂 [3] 博物馆社会功能 - 博物馆始终坚持公益属性,传承历史文化、赓续历史文脉的使命不变 [2] - 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适应的博物馆"生活圈" [2] -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2024年重磅大展、研学活动、精品文创层出不穷 [2] - 国家博物馆推出"嵌珍珠宝石金项链"冰箱贴、毛绒玩具"鹳条儿"等文创产品 [3] 博物馆文化传播 - 乡村博物馆扎根中华大地,"文博轻骑兵"深入社区群众 [2] - 热门大展走进中小博物馆,打通文化供给"最后一公里" [2] - 博物馆从简单陈列展品转变为让观众产生兴趣并真正了解历史 [3] - 文创产品满足观众"把文物带回家"的心愿 [3]
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博物馆文创进校园暨民族文化节
央视网· 2025-05-18 23:13
活动概况 - 博物馆文创进校园暨民族文化节开幕式于5月18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化广场举行[1] - 活动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统战部、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承办[9][14] - 支持单位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央视网、中国文物交流中心[9][14] 活动内容 - 活动主题为"览博物文创瑰宝,撷中华文化魅力"[14] - 邀请全国十余家知名博物馆参展,精选百余件爆款文创精品[14] - 采用"文物+文创+学术+科技+消费"的立体化模式[14] - 设置民族文化节,展示少数民族手工艺品、服饰美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14] - 包含沉浸式游园会、民族语言学习、非遗技艺体验等互动环节[14] - 举办多个民族的歌舞展演、文创雅集消费、博物集章打卡等文化活动[14] 活动意义 -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4] - 通过文化浸润、情感共鸣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4] - 展现各民族和谐共生、命运与共的生动场景[7] -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4] - 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14] 参与方表态 - 北京外国语大学将立足语种专业优势,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4]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强调博物馆文创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7] - 央视网表示将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0]
打破三大边界!博物馆在变革中持续“破圈”
新华网· 2025-05-18 12:45
博物馆行业发展趋势 - 2024年全国博物馆参观人次达14.9亿,博物馆数量增至7046家,较上年均实现增长 [1] - 行业主题聚焦"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功能从文化守护者扩展为社会建构者 [1] - 数字化技术推动行业变革,8K扫描、光谱分析等技术实现文物高清展示与永久保存 [1] 数字化技术应用 - 国家博物馆利用数字化模型实现在线展示、沉浸式展览及虚拟修复,拓展文物永续利用空间 [1] - AI技术应用于文物数据采集、参观体验优化及展览讲解,推动历史场景还原与未解之谜推演 [3] - VR技术如《穿越青铜纪》项目提供沉浸式体验,增强观众互动性 [7] 文创产品发展 - 2024年三星堆、故宫等头部博物馆文创销售额均突破亿元 [3] - "00后""90后"成为文创消费主力,产品覆盖餐饮、美妆、游戏等跨界领域 [3][4] - 文创设计突破简单复刻,通过创新阐释实现文化消费升级与体验多元化 [4] 展览模式创新 - 洛阳古墓博物馆推出"与墓主人面对面"实景体验,颠覆传统展陈模式 [7] -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结合沉浸式导览剧演绎文化精神,提升观众参与感 [7] - 香港故宫与北京故宫合作数字体验展,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纹饰艺术 [7] 用户需求变化 - 公众更注重具身感知与社交共享,推动博物馆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 [7] - 互动式体验如多点触控技术、VR设备等满足新一代观众对多维文化体验的需求 [3][7] - 文创产品成为家庭教育的延伸工具,补充展览知识传递功能 [4]
川渝两地博物馆总数和等级博物馆数量5年来大幅增长 去年1.28亿人次逛川渝博物馆
四川日报· 2025-05-17 09:21
博物馆数量与等级 - 截至2024年底,川渝两地在国家文物局备案博物馆总数达到598家,其中四川457家 [1] - 国家一级博物馆23家、国家二级博物馆56家、国家三级博物馆32家 [1] - 相比2020年,川渝两地博物馆总数和等级博物馆数量均大幅增长 [1] 博物馆规模与创新 - 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新馆以5.44万平方米的体量成为西南最大遗址类博物馆 [1] - 四川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博物馆先后获得"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 [1] 藏品数量增长 - 2020年川渝两地备案博物馆拥有藏品总数187万余件/套,2024年达到672万余件/套 [2] 展览与教育活动 - 2024年川渝两地博物馆共举办常设展览1606个、临时展览1617个 [2] - 社会教育活动多达4万余场 [2] 文创产品开发 - 2024年两地新开发文创产品1.28余万种,文创收入4.5亿元,较2020年度增长319% [2] 观众接待与热门博物馆 - 2024年川渝两地博物馆接待观众达1.28亿人次,创历史新高 [1][2] - 接待观众超过300万人次的博物馆有6家,包括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