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系列
搜索文档
今年北京地坛书市实现销售码洋超1亿元,成最具人气文化盛事之一
新京报· 2025-10-30 11:14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成果 - 北京地坛书市今年销售码洋超1亿元,较去年增长37.8% [1][2] - 2024年北京举办营业性演出5.7万场,观众超128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39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1] - 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带动相关销售额达251.7亿元 [2] 文化品牌与平台建设 - 北京以“演艺之都”“博物馆之城”“书香京城”建设为抓手,推出“大戏看北京”“会馆有戏”等文化名片 [1] - 成功创办北京文化论坛,并获得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肯定 [2] - 推出“旧书新知”品牌,常态化举办春秋两季北京书市,支持实体书店建设 [2] 文化产品创作与产出 - 北京年产200余部电影,影视剧、网络文艺作品产量和质量全国领先 [1] - 成功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包括电影《流浪地球》系列、《长津湖》系列,电视剧《觉醒年代》、《我的阿勒泰》等 [1] - 今年创新推出“北京范儿”短视频大赛,掀起新大众文艺创作热潮 [2] 文化设施与空间拓展 - 全市备案博物馆已达246家,挂牌类博物馆56家,并举办“三星堆与金沙”等重磅展览 [1] - “十四五”期间北京环球度假区和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建成开放,建设市区两级演艺新空间近百家 [2]
2025“我与地坛”北京书市销售码洋超亿元,同比增长37.8%
北京商报· 2025-10-29 19:59
演艺行业 - 北京去年举办营业性演出5.7万场,观众超128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39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1] - 行业成功推出电影《流浪地球》系列、《志愿军》系列、《长津湖》系列,电视剧《觉醒年代》《我的阿勒泰》等精品力作 [1] - 行业年产200余部电影,影视剧、网络文艺作品产量、质量全国领先 [1] 博物馆行业 - 全市备案博物馆已达246家,挂牌类博物馆56家 [1] - 行业成功举办"三星堆与金沙""希腊人""看.见殷商"等重磅展览 [1] - 行业制定"博物馆之城"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 [1] 图书出版行业 - 行业推出"旧书新知"品牌,支持实体书店建设,常态化举办春秋两季北京书市 [1] - 今年地坛书市销售码洋超1亿元,同比增长37.8% [1] - 行业开展阅读季、十月文学月等主题活动 [1]
“十四五”期间,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硕果累累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29 19:01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总体框架与成效 - 北京市以“一核一城三带两区”为总体框架,统筹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聚焦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 [3] - 高标准服务保障建党百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党的二十大等重大活动,彰显城市风范 [4] -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11.4%,支柱地位更加凸显 [11] 思想舆论与主流宣传 - 高质量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及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协同研究基地建设,加强理论阐释 [3] - 深化媒体融合发展,中国新闻奖等重要奖项获奖数量全国持续领跑,并高品质建设海外社交平台传播矩阵 [4] 红色资源保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 规划建设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十四五”以来累计接待观众超3100万人次 [5] - 6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举荐“北京榜样”近7万人,营造崇德向善风尚 [5] - 创新推出“‘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年均举办千余场活动,覆盖首都33所高校40万大学生 [5] 城市文明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 在全国率先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全域覆盖,6个区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区 [6] - 修订完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北京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城市 [7] - 认定312栋(座)历史建筑,探索形成“申请式退租”“共生院”等特色实践 [7] 三条文化带建设与文化遗产活化 - 形成以箭扣长城为代表的一批示范性保护工程,长城保护管理案例被评为世界遗产组织示范案例 [8] - 大运河文化带实施文物保护工程200余项,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北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游船通航 [8] - 琉璃河遗址考古实证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海淀三山五园获评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8] -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办国际非遗周,带动国潮热、非遗热 [8] 文化事业繁荣与文化供给 - 2024年举办营业性演出达5.7万场,观众超128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39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9] - 年产200余部电影,成功推出《流浪地球》系列、《志愿军》系列、《长津湖》系列等精品力作 [9] - 全市备案博物馆达246家,挂牌类博物馆56家,成功举办“三星堆与金沙”等重磅展览 [9] - 地坛书市实现销售码洋超1亿元,较去年增长37.8% [10] - 北京环球度假区和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建成开放,建设市区两级演艺新空间近百家 [10] 文化产业发展与新质生产力 - 制定《关于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大力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措施》及游戏电竞、演艺等行业支持政策 [11] - 认定107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22个园区新入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11] - 全市文化新业态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市文化企业营收的比重超七成,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数量等居全国首位 [11] - 实施超高清视听先锋行动计划,电竞文化综合体“微博IN”建成,王者荣耀等顶级赛事落户北京 [11] 文商旅体融合与消费创新 - 创建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机制,第十五届北影节首创“电影生活节”,带动相关销售额达251.7亿元 [12] - 通过“票根经济”“超现场”等创新举措,推动“跟着电影去旅行”等一站式消费场景,将文旅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12] - 潮玩经济持续火热,LABUBU、WAKUKU等火爆出圈 [12]
飞驰的光影,映照追梦的中国
人民日报· 2025-10-19 06:02
行业市场表现 - 2025年国庆档多部新片上映,全年票房已超过去年全年 [1] - 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并跻身全球票房前五 [1][9] - 截至目前,今年全国电影票房超440亿元,相较于本世纪初不足10亿元的全年票房,实现了从“亿元级”到“百亿元级”的规模跃迁 [6] - 国产影片票房占比连续5年超过七成 [9] 行业基础设施与技术发展 - 2024年,城市院线净增银幕数4658块,银幕总数达到90968块 [5] - 全国电影公益放映队达4.3万个,全年开展电影公益放映821万场 [5] - 电影生产制作技术加速迭代,例如《哪吒之魔童闹海》特效镜头数量近2000个,而1999年的《宝莲灯》全片大多为二维动画 [6] - 数字化制作、虚拟拍摄等技术全面嵌入产业端,CINITY影院系统、国产LED放映系统等新技术在市场端落地铺开 [8] 政策与产业环境 - 《电影产业促进法》等政策为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7] - 《“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提出到2035年建成电影强国的发展目标 [7] - 改革将电影推向市场,释放生产力,并在社会主义文化与市场化改革间找到了结合点 [7] 内容创作与文化影响 - 中国电影自诞生起便具有浓郁的民族特性,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观照现实的叙事风格 [2][5][9] - 《流浪地球》系列把中国科幻推向世界,《长安三万里》展现传统文化诗意 [9][10] - 通过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等平台进行文明交流互鉴,与“一带一路”国家合拍电影《音乐家》 [11] - 《哪吒》系列等影片在海外上映,创下华语片海外20年来的最佳成绩 [12]
从单点突围到全域开花 多视角透视活力奔涌的中国电影发展新图景
央视网· 2025-10-11 11:37
行业格局与政策支持 - 近两年新兴影视基地不断涌现,各地利好政策持续出台,推动影视产业发展新格局构建 [1] - 2025年5月广东省发布“影视政策15条”,进行全链条扶持,选题孵化阶段最高支持500万元,国内票房达1亿元可奖励300万元 [6] - 2025年国家电影局出台新规,允许港澳服务提供者在内地独资设立电影制作公司并作为第一出品单位申报项目,标志着合作进入新阶段 [23][28] - 2025年4月青岛市出台新一轮支持电影经济发展的“十条政策”,扶持覆盖全产业链,体现从单一项目补贴向生态系统构建的转变 [30] - 澳门特区政府推出“澳门取景”系列扶持政策,大型电影项目成本补贴最高达200万澳门元(约合人民币178万元) [27] 区域发展亮点:粤港澳大湾区 - 广州番禺某影视基地由1952年建成的糖厂改造而成,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承接影视剧近300部,仅2025年就有20多部剧在此拍摄 [2][4] - 该基地位于广州南站附近,一小时直达香港九龙,港澳剧组拍摄占比已达两成到三成,增速明显 [6][8] - 广东凭借气候适宜冬季拍摄、交通便利及政策支持等优势,正打造环珠江口影视产业服务带,吸引越来越多剧组 [6][8] - 产业链不断完善,园区入驻影视企业超40家,覆盖服装、化妆、道具、器材租赁、特效制作全流程,新建3500平方米、层高18米大型影棚已接订单 [11] - 提供“一站式”服务,细致解决剧组吃住行及预算、场景、插座差异等大小问题,实现“拎包入住拍摄” [9] 区域发展亮点:山东青岛 - 青岛拥有1500多家影视企业,电影票房总产出累计超过387亿元 [29] - 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总占地面积170万平方米,相当于230多个标准足球场,拥有40个国际标准摄影棚和32个置景车间 [30] - 园区配备全流程后期制作设备的数字影音中心和虚拟化制作平台,吸引《流浪地球》系列、《封神三部曲》等一批大片前来拍摄 [30] - 某电影科技公司在产业园内投资的设备已占用4个车间,显示企业对未来发展前景看好 [30] 产业融合与市场影响 - CEPA签署二十多年来,内地与香港合拍电影总数已达约750部,香港导演将快节奏、多线索等技法融入主旋律电影,开辟新市场空间 [19][21][23] - 电影成为城市形象的“超级广告”,能瞬间点燃城市文旅热度,文化赋能经济的“溢出效应”远超票房收入 [35] - 中国不同区域结合地域特色发展影视产业,如浙江横店为全球最大影视实景拍摄基地,青岛东方影成为科幻大片“太空舱” [33] - 剧组到来和基地建设带动整条产业链繁荣并对当地经济产生反哺,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走向更成熟、集约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33][36]
东西问·北京文化论坛|邱章红:新技术浪潮如何重塑全球电影行业?
中国新闻网· 2025-09-28 21:32
技术对电影行业的影响 - 电影行业与技术密不可分 电影史就是一部技术革新史 每一次重大技术突破都深刻改变其形态、语言、观感体验及产业[4] - 新技术浪潮带来五方面深远影响:制作效率提升与成本优化 AI工具和虚拟制作技术显著缩短制作周期 创意潜能释放与创作民主化 AI技术降低高质量影视内容制作门槛 让更多创作者实现创意 IP运营与商业模式革新 原始IP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衍生各种形态内容 形成更强大的生态壁垒和更灵活的商业模式 人机协同成为新常态 人类创意、审美和情感洞察力与AI执行效率更紧密结合 行业竞争格局重塑 拥抱技术、善用"AI+IP"的公司有望获得巨大优势 或导致行业洗牌加速[5] - 中国电影人积极拥抱技术革新 从《流浪地球》系列宏大的科幻场景到《长安三万里》数字技术与国风美学的完美结合 证明技术正助力讲述更精彩的中国故事 推动中国电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5] 人类在电影行业的不可替代性 - 人类不可替代性源于反思能力 优秀电影作品能引发深刻反思 人类创作始于"为什么" 或是想要表达的观点、探讨的问题、分享的感受[7] - 人类具有审美能力 AI可提供无数滤镜和风格 但最终哪个"更好""更对味"需要人类基于美学修养和创作意图决断[7] - 人类想象力是在"上限之上" 表现"从0到1"的原创力 AI想象力是在"上限之下" 擅长基于现有语料数据的"组合创新" 但难以实现真正的"元创新" 包括提出前所未有的概念、全新叙事范式或美学风格[7] - 人类具有领导力 电影是集体艺术的巅峰 导演核心工作不仅是做出个人艺术选择 更是激发整个团队创造力 引导向共同愿景 这种基于情感、信任和愿景的领导力是人类独有的[8] 人机协同关系 - 人与智能体将进入"共存共创"状态 智能体可注重剧本写作、图像生成与音乐创作、想象力、策划和创意等能力的训练 人类应注重原始创意、对智能体生成内容方向的约束和控制、对智能体生成结果审美判断等能力的培养[8] 电影行业新型伦理框架 - 新伦理框架需从创作、经济、社会和生态伦理四个维度构建 创作伦理方面 AI生成剧本、音乐、角色形象或镜头的著作权归属如何界定 经济伦理方面 AI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产生的利润增量应如何分配 社会伦理方面 当历史人物、新闻事件被逼真篡改和重新演绎时 社会如何信任影像作为历史记录的价值 生态伦理方面 训练大型AI模型需要巨大算力 消耗大量能源和水资源 产生可观碳足迹 如何确保可持续发展[10] - 电影是重要文化载体和大众情感记忆组成部分 行业须主动联合立法者、技术专家、伦理学家和公众 共同构建伦理"护栏" 确保技术在赋能艺术的同时不致脱轨 守护人类文化的丰富、真实与尊严[10] 技术对艺术教育的影响 - 技术浪潮重塑艺术教育的根基、路径和目标 传统"画架+画笔画一生"或"一台摄像机拍天下"的教育模式已无法应对新时代挑战[11] - 艺术教育需进行系统性变革 核心目标是培养手握利器、心怀慈悲的新一代创作者 精通技术 关注技术为何服务[11] - 艺术教育者需进化 更像是思维的启蒙者、项目的策动者和伦理的守护者 不必是所有技术专家 但必须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跨学科整合、主持伦理辩论的"大师"[11] 技术工具破解文化差异壁垒 - 短剧已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第一大主力 出海面临语言层面挑战 语言翻译准确性与审美传达失真 字幕与语音同步问题 文化层面挑战 价值观差异引发误读或抵触 文化符号存在本土性与"不可译性" 形式层面挑战 "快餐式"叙事结构与海外主流内容偏好冲突[13] - 破解文化差异壁垒需克服剧本叙事障碍与伦理适配问题 通过智能化创作平台对原始剧本进行语义解构、价值提炼及跨文化重写 构建基于地理围栏的动态文化禁忌数据库 基于GPS/IP定位匹配本地化规则 实现内容审核的本地化精准管控[13] - 需系统性解决文化适配、合规与正向引导等问题 才能更好面向全球市场[13]
“哪吒”之后,电影如何再度吸引观众
齐鲁晚报· 2025-06-18 05:39
中国电影市场现状 - 2025年春节档以95亿元总票房刷新影史纪录,《哪吒2》表现突出 [2] - 清明档、五一档票房同比跌幅明显,端午档虽有回暖但仍不乐观 [2] - 中国电影票房从百亿级稳定至500亿,2019年达600亿 [3] - 放映场次从2014年4000万场增至2025年1.4亿场 [3] 观众需求与行业挑战 - 中国电影观众潜在规模达3亿至4亿人,但影院观影率未达预期 [3] - 灯塔研究院调研显示《哪吒2》等作品拉高了观众对优质电影的评价标准 [3] - 头部10%的影片贡献70%票房,行业需淘汰低效产能,聚焦类型创新与工业化制作 [3] - 观众审美水平和文化诉求显著提升,电影需提供"不可替代"的观影体验 [4] - 《流浪地球》系列成功印证"硬核科技+情感共鸣"的创作逻辑 [4] 电影制作成本与盈利压力 - 电影制作成本大幅攀升,2015年《煎饼侠》成本1200万元,2025年1.2亿元难以完成拍摄 [5] - 《封神第二部》票房12.25亿元,不到前作一半,三部曲总成本高达30亿元 [5] - 《蛟龙行动》成本较《红海行动》翻倍至近10亿元,《唐探1900》制作宣发成本超5亿元 [5] -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投资3.5亿元,票房仅1亿元,制片方亏损超3亿元 [6] - 电影成本上升过快,市场无法消化,行业需改革生产机制,压缩年产量至500-600部 [6] 行业转型与未来发展 - 行业过度依赖票房收入,95%收入来自票房,远高于美国电影的30% [8] - 《哪吒2》衍生品销售额预计超千亿,显示IP开发潜力 [8] - 需提高衍生品收入比例,通过周边产品覆盖40%成本以抵御市场波动 [8] - 银幕数量增加但平均上座率下降,行业从"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迈进 [8] - 人才短缺问题突出,新生代导演补给不足,培养体系亟须革新 [8] - 2025年暑期档总票房(含预售)突破9亿元,多部国产片和进口片待映 [8]
精品院线电影每部最高奖励1000万元
齐鲁晚报· 2025-04-29 11:03
青岛市支持电影经济发展政策 - 青岛市出台十条支持电影经济发展的政策 有效期3年 涵盖创作 摄制 发行 放映各环节 [1] - 对新获得国家电影专项资金支持的电影作品最高给予2000万元扶持 [1] - 在青岛举办电影路演活动和全国首站首映礼的最高给予10万元及30万元奖励 [1] - 院线首次公映的电影作品每部给予20万元奖励 [1] - 院线电影按发行规模分档每部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 [1] - 对新获得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的基地(园区)最高给予1000万元扶持 [1] 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发展 - 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总占地170万平方米 是国内首个经英国松林认证符合国际标准的大型影视拍摄制作基地 [2] - 未来将重点发力"科技影都""数字影都"建设 探索"电影+"发展模式 挖掘影视IP资产价值 [2] - 青岛西海岸新区已形成"以东方影都为龙头 东有灵山湾 西有藏马山"的产业发展布局 涵盖影视文化全产业链 [2] - 截至目前已集聚影视企业超千家 累计接待服务剧组超500个 备案项目近500个 电影票房总产出近400亿元 [2] - 诞生《流浪地球》系列 《封神三部曲》《独行月球》《刺杀小说家》等优质影视作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