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原拆原建
icon
搜索文档
广州旧改寻新路:走通老小区“原拆原建”模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9 14:59
共和村旧改项目 - 广州市越秀区共和村启动"原拆原建"旧改模式,计划通过居民自筹资金完成改造,首轮1600户中仅500户同意出资,同意率未过半[1][4] - 共和村区位优势显著,15分钟生活圈覆盖优质教育资源及公共服务设施,但现有住宅楼龄超40年,部分被鉴定为B级危房,存在消防隐患和停车资源紧缺问题[1][3] - 改造成本分为4档(3000-7000元/平方米),50平方米房产需支付15-35万元,改造后预估售价或从200万元增值至500万元[4] 原拆原建模式分析 - 该模式在广州已有成功案例,花都区集群街2号项目由25户自筹800万元完成改造,实现房屋增值1.6倍[1][8] - 核心难点在于居民出资标准制定(需考虑不同群体支付能力)和多样化诉求统筹,建议通过低息贷款、公积金提取等方式降低居民负担[5][8] - 相比传统开发商主导的旧改(如富力参与的杨箕村项目),该模式减少政府财政投入,但需建立"政企民"三方协同机制[2][8] 行业发展趋势 - 北上广深等超大城市进入存量更新阶段,传统"微改造"已无法满足居住需求升级,"原拆原建"成为新探索方向[2][6] - 广州自2009年起创新城市更新政策,2023年新发布《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加速改造进程[6][9] - 建议通过试点小体量项目逐步完善政策体系,开发商可转型提供代建服务,并通过REITs等工具盘活社区商业资产[8][9] 实施路径建议 - 成立居民委员会协调内部意见,对少数异议业主探索征收模式,保障多数人改造权益[8][9] - 政府需发挥政策制定和资源整合作用,包括协调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制定操作细则等[2][9] - 前期重点推进产权单一的小型项目试点,形成可复制的标准化流程后再大规模推广[9]
复制能否成功?广州越秀共和村拟“原拆原建”,业主意见不一
南方都市报· 2025-07-01 16:20
在广州,继花都区集群街2号老旧小区实现"原拆原建"后,作为传统中心区之一的越秀区也正展开这方面的探索。 近期,南都记者注意到,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共和村、共和东小区张贴出公开信,摸查小区业主对于房屋原拆原 建的意愿。据了解,经过一轮摸底,共和村1600户中,有500户选择了同意出资改造。 南都记者走访发现,该片区居民对该房屋原拆原建的行动看法不一,在反对声音中,谁来出资、担忧"烂尾"成为 群众重点考虑的问题。 社区现状: 公共设备老化、消防隐患突出 有楼栋危险房屋鉴定达到B级 从外观看,楼栋外墙没有贴砖、较为破旧,部分空调外机架设在外墙上。走进楼道,楼梯两边的墙体被重新粉刷 过,小区内仍使用传统独立电表,电线裸露在外,甚至有住户将电线当作"晾衣架"晾晒衣服。 从地铁5号线杨箕站F口出来,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共和村。 共和三巷多个楼栋大门上张贴着《致共和村业主的一封信》。 共和村片区共和三巷多个楼栋大门上张贴着《致共和村业主的一封信》,信中提及,"当前房屋年久失修、公共设 备老化、消防隐患突出、停车资源紧缺等问题日益凸显",亦表示"共和村满足'改造办法'规定的改造条件,启动 改造还需获得90%以上业主的表决同意"。 ...
中国改革现场丨54岁老楼重生记
央广网· 2025-05-20 14:37
央广网北京5月20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王泽华)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在北京石景山区,八角路小区22号楼正在进行更新改造。改 造的方式,不是简单的管网更新、外立面整治或公共区域修缮,而是把原来的老楼拆掉,建设新的住宅。也就是说,居民只花了重新翻修的钱,就把原本设 施老化严重的非成套住宅拆除重建,变成了可重新计算70年房龄的新房。不仅如此,在不牺牲原有面积的基础上,厨房、卫生间也搬进了自家屋内,再也不 用和别人共用了。 就在上周(15日),我国城市更新工作的顶层意见发布,其中的关键词之一,就是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可持 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今年全国两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提出,"鼓励地方探索居民自主更新改造老旧住宅"。"自主更新"能否蹚出新路? 老楼原拆原建,究竟怎么做? 早上9点,记者来到石景山八角街道八角路小区,一栋栋很有年代感的五层小楼,掩映在大槐树、松树、柏树丛中。而坐落于整个小区西侧的22号楼, 已经被两米多高的围挡拦住,地基已打好,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建设工作。再过一年多,这片区域"最年轻"的新房——新的22号楼就将拔地而起。记者在现 场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