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双轨制并购
icon
搜索文档
“并购之王”丹纳赫是如何“养成”的?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9-26 13:21
丹纳赫集团并购成就概述 - 公司在40多年发展历程中总计完成近400次并购,花费约900亿美元,创造出约2000亿美元市值,若计入分拆出售的公司,总计为股东创造约2500亿美元价值 [2] - 凭借战略并购和DBS运营双轮驱动,公司股价在过去40年达到年均22%的回报率,远超标普500指数年均12%的表现,也超过伯克希尔-哈撒韦同期16%的股东回报率,与苹果公司几乎相当 [2] - 公司并购具有高频度特点,年均出手超过10次,最高一年完成19次并购,且没有在任何一年出现零并购 [4] - 公司并购具有高成功率特点,虽然市场上有70%至90%的并购失败,但公司大部分交易特别是大型交易都非常成功 [4] - 公司并购具有跨行业特点,从早期低端制造业历经十几个行业,到先进的生命科学和诊断领域,几乎在每个行业都取得成功 [4] 丹纳赫集团并购风格演变 - 20世纪80年代离散式制造业并购阶段,采用在工业类利基市场寻找领先公司策略和授权运营公司分散式管理模式,后期逐步开始聚焦重点平台 [6] - 2001年后进入流程驱动的多元化平台策略阶段,形成以卡尔普为核心的世界级团队,将DBS融入并购流程管理,发展出更科学完善的投资研究和决策体系 [7] - 2016年后进入聚焦时代,剥离其他业务全力发展生命科学与医学诊断板块,超过95%的并购资金用于该领域交易,生命科学平台并购花费超过500亿美元 [11][12] - 聚焦时代进行更大但更少的并购,2015-2023年平均每年完成7.4次并购,较卡尔普时期每年14次下降约47%,但单个交易体量达9.1亿美元,花费总金额超过600亿美元,占公司并购历史上累计金额的60%以上 [12] - 聚焦时代开始关注早期创新并丰富投资手段,成立早期风险投资部门,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多家创新公司,并聘请首席科学官管理风险投资部和科学顾问委员会 [13][14] 丹纳赫集团并购体系特点 - 采用"双轨制"并购体系,基层力量是运营公司和平台层面部署的并购团队负责临近市场并购和补强型并购,上层力量是总部战略发展团队评估巨型并购机会 [8] - 并购体系严格遵循DBS标准化工作方法和流程管理,始于市场调研,采用可视化与日常管理和标准工作等DBS基础工具 [9][10] - 补强型并购有多种形式:在新兴市场并购当地经销商补充渠道力量,为完善产品组合并购小型创新产品公司,在现有平台并购独立运营公司 [8] 平台战略与价值创造案例 - 水质平台通过55起并购建立,1996年进入该领域,2023年并入Veralto分拆上市,存续27年,营收从2002年约5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29亿美元,营业利润率从15%-20%提升至20%-25%,ROIC超过20% [16][20][21] - 测试测量平台基于1998年6.25亿美元并购福禄克建立,18年内完成48起并购,福禄克营收从1998年3.4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12亿美元,营业利润率从10%提升至超过25% [22][23] - 交通技术平台基于2002年3.25亿美元并购吉尔巴克建立,14年内花费约10亿美元进行19次并购,营收从4.2亿美元增长至16亿美元,营业利润率从5%提升至超过15%,ROIC约达15% [25][28] - 产品标志平台基于2002年4亿美元并购伟迪捷建立,21年内进行25起并购总金额超20亿美元,营收从3亿美元增长至20亿美元,营业利润率从17%-19%增长至25%左右,ROIC达17%-19% [29][32] - 齿科平台基于2004年4.25亿美元并购德国KaVo建立,15年内并购整合25个品牌花费近50亿美元,营收从2005年6亿美元增长至2018年28亿美元,营业利润率从5%提升至15%左右,但最终于2019年分拆为盈纬达 [32][33] - 体外诊断平台基于2004年7.3亿美元并购雷杜米特建立,完成17起并购交易总金额超120亿美元,目前年营收96亿美元占全集团营收40%,营业利润26亿美元利润率27.4%,估值不少于700亿美元 [37][38] - 体外诊断平台中各业务增长显著:雷杜米特营收从2004年3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12亿美元,徕卡病理从2005年1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14亿美元,贝克曼库尔特从2011年29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40亿美元,赛沛从2016年6亿美元爆发性增长至2023年30亿美元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