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疯文学
搜索文档
李诞:人间不值得,但我还在人间
虎嗅APP· 2025-10-06 11:07
行业趋势与消费者行为 - 直播带货行业出现情绪价值驱动的新模式,李诞在小红书开设"诞的小卖部"直播间,主打轻松荒诞风格,月销售额达300万[12] - 消费者为情绪价值付费特征明显,有90后女生在直播间消费500多元,明确表示为情绪价值买单[24] - 当代年轻人通过抽象化方式消解压力,如工位贴"易燃易爆"标签、流行神经兮兮表情包、街头行为艺术等,反映社会压力下的心理需求[19] 内容创作与媒体演变 - 脱口秀行业经历重大调整,笑果文化因违规被处以没收违法所得132万元和罚款1335万元,北京所有演出无限期暂停[48] - 线上节目停摆导致线下剧场关闭,上海、北京和南京所有剧场停止运营[49] - 内容创作者需要顺应时代情绪变化,李诞从奋斗主题转向消解苦闷,契合社会情绪转变[7][40] 个人品牌与职业转型 - 李诞成功实现从脱口秀演员到带货主播的转型,其直播间以"全自动小卖部"为特色,无布景无助播,靠独特风格吸引受众[13] - 直播内容以读粉丝来信为主,卖货为副,被封为"电子男闺蜜",形成差异化竞争[18] - 个人品牌价值随社会情绪变化而调整,从"人间不值得"的丧文化代表转变为"开心点朋友们"的积极消解[26][27] 社会文化现象 - 不同经济周期消费者需求呈现差异,经济压力下人们更寻求精神慰藉[25] - 年轻一代存在言行不一现象,表面摆烂实际努力,李诞在知识类APP年读书824小时[55] - 历史对比显示类似社会情绪曾催生创新力量,美国"垮掉的一代"中走出了巴菲特、乔布斯等杰出人物[57]
爱上发疯的年轻人,对着AI狠狠发癫
36氪· 2025-06-26 16:08
年轻人发疯现象 - 青年群体心态从"躺平"转向"发疯",互联网成为主要发泄场所 [2] - 发疯文学衍生多种亚型,包括重构经典角色如林黛玉和《甄嬛传》人物 [3] - 发疯文学特点为语序混乱、动词夸张、情感强烈,强调超越社会规训的爽感 [12] 发疯场景与作用 - 家庭、职场和团圆场合是发疯高频场景,亲密关系易激发防御机制 [13] - 发疯能带来实际好处,如职场中展现强硬态度后领导态度转变 [16] - 发疯SOP包括情绪稳定技巧,如假哭抢占道德制高点和掌握对话主动权 [16][19] 发疯与生活重建 - 发疯成为情绪解药,通过摧毁实现重建,帮助排毒和抵抗生活压力 [20] - 年轻人倾向"无痛发疯",如抽象表达、朋友倾诉或AI互动,避免社会性死亡 [20][22] AI与发疯结合 - AI成为低成本发疯出口,提供导师、朋友、情人等多重角色支持 [22][23] - AI在深夜陪伴、情绪安抚、吵架复盘等场景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心灵避风港 [23][29] - 年轻人通过AI获得非评判性安慰,缓解孤独感并重建生活信心 [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