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躺平
icon
搜索文档
内卷时代的生存困境:民营企业与普通人的艰难抉择
搜狐财经· 2025-08-10 21:14
民营企业生存压力 - 2025年民营企业人力成本激增30%[1] - 制造业企业利润率仅5%-8%,社保全额缴纳导致全年利润减少336万元(以200人员工为例)[3] - 2025年上半年全国民营企业注销数量同比增长43%,其中制造业占比62%[3] 税负与社会分化 - 底层民众承受68%综合税负,形成"穷人税"机制[1][3] - 消费税、房产租赁税等新政导致日用品价格上涨5%-8%,房租上涨200元/月[4] - 中国基尼系数攀升至0.52历史高位[4] 公务员福利双轨制 - 公务员公积金缴存额达8000元/月,为企业员工10倍以上[4] - 体制内退休金替代率维持在90%以上,与企业养老金形成巨大差距[4] 共享经济创新模式 - "轻创业+轻资产+轻营销"三轻模式成为中小企业生存路径[15] - MCN机构将90%员工转为合伙人,人力成本下降60%[16] - 20家小微企业组建共享营销联盟,获客成本降低75%[16] - 制造企业通过云端工厂模式提升设备利用率至85%(原40%)[16] 行业转型趋势 - 传统商业模式向资源共享转型,强调"利润共享+价值共享"[13] - 企业核心竞争力转向链接资源能力,而非规模优势[15] - 共享经济平台认为未来关键在于构建高效资源共享网络[15] 社会行为变化 - "躺平"现象从青年亚文化演变为全民策略,覆盖底层至富裕阶层[5] - 程序员、私募经理、外卖骑手等群体分别采取被动/主动/策略性躺平[5] - 资产转移至海外信托成为部分高净值人群选择[5]
项飙:AI把「顾影自怜」四个字彻底地实现
36氪· 2025-08-03 21:41
AI对社交关系的影响 - AI的普及导致情感依赖转向技术,线下真实关系变得更脆弱疏远[5] - 年轻人与AI交流趋势加剧,出现极端案例如与虚拟影像结婚,反映社会陌生化加深[11] - AI作为情绪诉说对象实质是高阶回音壁,无法提供基于生命经验的真实交流[13] AI依赖的底层逻辑 - AI吸引人因其可定制化迎合需求,但导致对世界复杂性认知模糊化[13] - 东亚社会AI势头强烈源于原有社交稀薄化,AI填补孤独空白[16] - 教育和工作系统行政化已使思维AI化,依赖符号化规则而非真实互动[17] 活人味与真实性需求 - 暴露瑕疵的"活人味"受追捧,因其激发互动本真性与经验调动[24] - AI生成的完美文本缺乏个性,符合大众习惯但压制独特表达[25] - 松弛状态体现自信,需培养从经验中提炼独特视角的能力[28] 低能量与赖活着现象 - 慢性疲劳等病症年轻化反映生命力稀薄,如履薄冰状态导致亚健康[32] - AI可能促成长期赖活着状态:医疗延长生命但精神萎靡[33] - 躺平作为消极应对无法持续,需方向感与自我强化[38] 极端行为与社会结构 - "发疯"行为是AI化规范下对个性压抑的反抗,成本高且破坏关系[41] - 平台型公共性使人裸露于系统,缺乏人际协商基础导致极端表达[42] - 需重建附近关系,通过社区观察理解人性丰富性[44]
项飙:我们不是不想社交,而是AI让「别人」消失了
后浪研究所· 2025-07-29 15:14
AI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 AI的普及加剧了社会陌生化趋势,使线下真实关系变得更脆弱疏远 [2][3] - AI成为情绪诉说对象,导致"人的消失"而非仅"附近的消失",形成高阶回音壁效应 [9] - 东亚社会AI依赖度高的深层原因是原有生活已变得稀薄,缺乏真实人际互动能力 [13] 年轻人生存状态变化 - 出现"长期赖活"现象:AI既延长生理寿命又导致精神萎靡的生命状态 [28] - 低能量群体特征表现为慢性疲劳、脑雾等症状,反映生命力稀薄化 [27] - 躺平无法持续提供能量,需建立方向感才能维持生命力 [34] 社交行为新特征 - 夸夸会等新型社交活动暴露出刻意维持陌生化关系的矛盾心理 [17] - "发疯"行为成为对抗AI化社会规范的手段,但成本过高且不可持续 [36][38] - 缺乏中间态社交技巧,急需重建具体人际关系协商能力 [40] 本真性需求与AI矛盾 - "活人味"成为对抗AI完美性的核心价值,强调瑕疵带来的真实互动 [20][21] - 松弛状态体现为对独特性的自信,而非与AI比较完美度 [25] - 现有教育和工作系统已提前AI化,压制个性表达 [14][25] 解决方案探索 - 通过书写陌生人等干预行动重建具体化社交能力 [13] - 社区实践可帮助理解人性丰富性,建立社会信任 [40] - 家长需展示真实生活而非滤镜化体验,培养子女社会认知 [41]
裸辞的年轻人,把尼泊尔躺成大理「平替」
36氪· 2025-07-27 19:02
尼泊尔成为裸辞青年旅居新选择 - 尼泊尔正成为职场失意人群的"大理平替",吸引大量裸辞或被裁员的年轻人前往旅居 [3][5] - 当地生活节奏极慢,商业属性弱,电子支付不普及,形成天然的"降噪"环境 [7][8] - 旅居者普遍追求"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通过沉浸式体验实现自我疗愈 [6][14] 低成本生活与技能提升 - 尼泊尔人均GDP仅1517美元(约10889元人民币),生活成本极低 [16] - 民宿月租仅1200-1700元人民币,餐饮日均消费60-80元 [17] - 培训课程性价比突出:雅思月课500元,网球课700元/月,滑翔伞体验400元 [20][22] - 本地手工服饰价格优势明显,丝绸定制裙装仅500元 [19] 新兴商业机会涌现 - 中国旅居者催生直播带货新业态,服装珠宝代购单件国际运费仅15元 [36] - 中文标识在商业场所普及,本地商贩积极对接中国消费者需求 [36] - 个体创业者通过代购、明信片代写等微业务实现收支平衡 [37] 旅居人群特征与行为模式 - 主要群体为25-30岁职场受挫者,包含广告、零售等行业离职人员 [10][13] - 社交场景刻意回避工作话题,形成"反内卷"的临时社群文化 [25][26] - 部分旅居者将停留时间延长至5个月以上,并计划周期性往返 [39] 对职业发展的重新思考 - 旅居者通过技能学习(英语/运动)为职业转型做准备 [20][22] - 低成本环境降低生存焦虑,部分人考虑自由职业路径 [37] - 接触多元人生样本后,对传统职业发展路径的认知发生转变 [34]
对话中科院院士张杰:年轻人要学会面对失败
经济观察报· 2025-07-10 23:10
科研与年轻人成长 - 对科研年轻人而言,学会面对失败是成功的关键要素,包括调整心态和重新站起的能力[1][3] - 77/78级大学生因经历更多失败而更乐观坚强,最终在各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录取率:千万考生中仅几十万录取)[5] - 当代年轻人比前辈更聪明自信,对成功标准要求更高(如不再认为进口产品最优)[4][6][8] 逆商与竞争环境 - 当代年轻人逆商可能优于前辈,因生活条件改善后自我要求更高[6] - 中国严酷的竞争环境(如企业高强度工作、性价比要求)锻造了民族竞争力,但个体压力显著[9] - 自然地理条件(如多地震、季风敏感)塑造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特质,延续至现代竞争文化[10] 社会现象与青年心态 - "躺平"现象反映经济发展后代际支持能力增强(父母收入提升可支撑短期休息)[11] - 青年阶段性低潮是正常周期,民族基因将促使后续满血回归[11] - 企业国际化案例显示中国竞争环境培养出强大适应力(如朱啸虎提及出海企业优势)[9]
对话中科院院士张杰:年轻人要学会面对失败
经济观察报· 2025-07-10 22:28
科研与教育 - 张杰认为年轻科学家比老一辈更聪明自信,团队中年轻人展现出更强的能力[3] - 对科研新人的核心建议是"学会面对失败",以77/78级大学生为例说明失败经历塑造了更强的抗压能力与成功概率[4] - 担任上海交大校长期间强调情商比智商更能决定个人发展高度,通过朋辈式陪伴引导学生成长[5][7] 年轻群体特征分析 - 反驳"逆商不足"观点,指出当代年轻人自我要求更高(父辈追求稳定工作 vs 现代青年追求"高大上"目标)[6] - 认为迷茫源于未意识到时代优势,举例年轻一代已摆脱"进口最优"的心理依赖,实际比父辈更自信[7] - 将阶段性"躺平"视为发展规律,预测民族奋斗基因会促使年轻人最终回归进取状态[11] 竞争环境解读 - 引用朱啸虎案例说明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源于本土严酷环境(如极致性价比要求、加班文化)[8] - 从地理板块运动角度分析中华民族面临的自然挑战(地震频率为欧洲10倍+季风敏感导致多灾害),形成勤劳坚韧的民族特质[9] - 指出全球化竞争中外部压力迫使持续努力,唯有复兴后才可能缓解"内卷"[9]
想换城市的年轻人,第一步怎么走?
虎嗅· 2025-07-06 10:02
青年城市选择趋势 - 当代青年对北上广深滤镜消散,高房价和强竞争使"为机会苟住"成本增加 [2] - 小城市因经济/资源/信息落差及政策红利成为"任意门",承载重启人生需求 [2] - 人口流动与交通运输(尤其水运)密切相关,美国80%人口集中在20%国土(东西海岸+五大湖) [6] - 中国行政体制主导人口均摊(如三线建设/西部大开发),形成鄂尔多斯/榆林等资源型城市 [6] 城市经济结构特征 - 财政经济与财政依附型经济并存的城市更易保障青年生活无忧 [5] - 兰州通过迁建985高校(兰州大学)和削山造城实现城市外扩,吸引逆流人口 [7] - 贵阳/兰州呈现双轨制经济:体制内群体与多民族服务业并存,提供多元生存空间 [13][14] - 拉萨因政策补贴形成高福利体系,催生四川人主导的服务业生态(餐饮/旅游/手工艺) [15] 城市发展模式差异 - 东北资源枯竭型城市(鹤岗/阜新)缺乏双轨制,服务业高度同质化且依赖电商采购 [17] - 上海量化考评体系(积分落户/学历评级)抑制创业,仅金融从业者能稳定生存 [11] - 南京体制内强度指数仅30%,反常识低于兰州(70%),反映非资源型城市特征 [12] 创业选址关键要素 - 现代社会解耦能力强的城市更适创业:资本化/法治化/信息透明降低关系依赖 [24] - 东南沿海小城信用工具发达(小额贷款/典当行),融资效率高于传统人情社会 [25] - 资本化彻底+经济多元+游客密集的城市更易将脑力/时间转化为商业价值 [26]
千万不要放赖式躺平
虎嗅· 2025-06-23 08:33
职场状态与选择 - 职场中不同阶段会有"卷"或"躺平"的状态选择 需根据环境动态调整 [2] - "卷不动"时躺平是蓄能手段 通过缩起待机和学习积累能量等待新机会 [3][5] - 极端环境下躺平更有效 如船只倾覆时减少折腾可提高生存概率 [4] 躺平的积极意义 - 躺平本质是积极等待 目的为蓄能而非放弃 需避免无责任式躺平 [8][9] - 社会存在极少数彻底躺平案例 如拒绝劳动依赖救济的村民 属不可取被动态度 [10][11] - 冯仑曾经历短暂躺平期 通过阅读社交储备能量后重新投入职场 [12][13] 环境适应与调整 - 若当前环境难以适应 可切换至"稍努力即可卷动"的新环境 [6] - 需判断环境特征 如地震等混乱期应暂停业务活动待平稳后行动 [7] 个人成长与心态 - 历史人物传记阅读可建立使命感 明确人生方向后能降低短期挫折焦虑 [18][21] - 保持行动信心 即使目标未明确 积极折腾终会导向积极结果 [22][23] - 早期职场经历显示 努力可能遭遇欠薪等风险 但持续尝试终获更高报酬机会 [14][15][16]
“我是gap了一年,不是坐牢一年”
虎嗅· 2025-05-23 12:01
职场现象分析 - "躺平"和"摸鱼"成为近年职场流行文化 反映打工人对不平等加剧、阶层固化及高压工作环境的消极应对 [1][2][4] - 东亚35岁以下打工人仅18%敬业 超半数美国打工人存在"精神离职"现象 [16][17] - 日本《我 到点下班》与中国"三和大神"案例显示 全球范围内躺平现象与工作强度、权益保障缺失直接相关 [10][22][25] 躺平行为分类 - 积极躺平:拒绝加班、间隔年等行为体现对工作生活平衡的主动规划 [12][13] - 消极躺平:习得性无助导致不敬业、啃老等彻底放弃社会目标的行为 [14][26] - 三和大神群体将消极躺平极端化 日结零工与最低生存需求结合形成独特亚文化 [23][25] 摸鱼行为本质 - 心理学角度:摸鱼是专注力耗尽后的自我调节机制 具有生理必要性 [33] - 历史学视角:工业革命时期工人已通过"任随其意"行为宣示自主权 现代摸鱼延续此反抗传统 [34][35] - 企业管控矛盾:老板将摸鱼视为"时间偷窃" 但员工认为加班文化才是真正的权益侵害 [38][42] 行业管理问题 - 工厂流水线存在劳动强度大、薪资克扣、黑中介欺诈等系统性弊端 [25][26] - 企业通过免费晚餐、健身房等福利变相延长工时 形成"以厂为家"的隐性控制 [41] - 《劳动法》执行不力导致维权困难 加剧打工人习得性无助 [27][42]
当《黑镜》预言成真:AI接管世界后,人类还剩什么?
36氪· 2025-05-20 07:15
科幻影视作品与科技现实 - 《黑镜》系列自2011年首播以来通过33个故事展现近未来科技与人类关系,成为科幻剧集代表作,"黑镜"一词已成为技术隐喻 [1] - 《黑镜》片头镜子碎裂象征人类技术希望落空,其技术反乌托邦叙事常引发观众"脊背发凉"的震撼 [1] - 2025年回看经典科幻片时,发现其中描绘的未来世界正以惊人速度渗入现实 [1] 技术奇点与AI发展现状 - 人类正站在技术奇点门槛,脑机接口、大语言模型、虚拟现实等技术快速发展 [3] - AI大爆炸可能推动社会呈现乌托邦特质:极度丰裕、多数人无需工作、物质向数字转型 [3] - 将乌托邦作为思索AI影响的思维实验更具价值,而非过度理想化的新世界构建 [3] 后稀缺时代特征 - 后稀缺时代是物质极度丰裕的时代,食物、电子产品、住房等资源几乎无限供应 [6][7] - 中世纪科克恩传说描绘了类似图景:无需劳作、物资自动满足、永恒春天、持续盛宴 [7][8][9] - 地位性商品成为新稀缺资源,如火星登陆、永生技术、虚拟世界算力等 [9] 后工作时代变革 - 后工作时代实现完全自动化,人类经济劳动不再必需 [10] - 凯恩斯曾预测2030年生产力增长4-8倍,周工作时间或缩减至15小时 [10] - AI将逐步替代呼叫中心、市场营销、编程等岗位,超级个体生产率可提升10倍以上 [10] 后工具性时代挑战 - 后工具性时代人类无需任何工具性努力,健康、知识获取均可自动化实现 [12] - 健身药丸、脑编程等技术可能打破"不劳而获"的传统观念 [13] - 生物学进步速度慢于AI,但需提前思考大脑上传、永生等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 [14] 超级智能时代的人类角色 - 当AI能完美执行所有人类工作时,需重新定义人类存在的目的与意义 [15][17] - 《未来之地》提出"Solved World"概念:原子级物质重塑与虚拟世界完全复刻 [15] - 技术既反映人类倒影又保持神秘,需通过哲学思考应对AI时代的生命意义重构 [15] 未来学研究方法论 - 《未来之地》采用对话体哲学讲座与动物寓言双线叙事,增强可读性 [17] - 研究涵盖后稀缺、后工作和后工具性三个递进阶段的未来图景 [4][6][12] - 核心问题聚焦技术巅峰后人类如何培养意义感,涉及经济、伦理、社会结构等多维度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