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可信数字身份战略
icon
搜索文档
公安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国家网络身份认证 公共服务管理办法》答记者问
央视网· 2025-05-23 18:24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出台背景 - 互联网普及和数字经济发展驱动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深刻变革,个人身份认证需求爆发式增长[2] - 当前存在互联网平台缺乏权威认证方式、个人身份信息被非法采集、数字经济缺乏可信数字身份支撑等问题[2] -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可信数字身份和个人信息保护,多份政策文件明确推进数字身份管理体系建设[2] 管理办法主要内容 - 共16条,明确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及网号、网证概念和申领方式[5] - 规定服务效力、应用场景,强调平台对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责任[5] - 对未成年人使用作出特殊规定[5] - 已在政务服务、教育考试、文化旅游、医疗卫生等行业领域开展试点应用[3] 个人信息保护规定 - 互联网平台不得要求用户另行提供明文身份信息,减少收集风险[7] - 平台按"最小必要"原则收集信息,仅限认证必要信息[7] - 信息提供坚持"最小化"原则,仅提供核验结果或必要明文信息[7] - 处理敏感个人信息需取得单独同意[7] 数据安全保护措施 -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措施,保护网络运行和数据安全[8] - 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境内存储,境外提供需安全评估[8] - 发生安全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报告[8] - 符合国家密码管理要求[9] 公共服务优势特点 - 权威性:基于法定身份证件信息和人口基础信息,结合多因子认证[13] - 安全性:匿名认证减少明文信息使用,避免过度采集[13] - 可信性:附加行为属性,可追溯和抗抵赖[13] - 便捷性:智能手机一键授权核验身份[13] - 公益性:强实名场景免费提供,降低企业认证成本[14] 数据安全技术保障 - 匿名化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15] - 数据分级分类,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15] - 严格数据访问控制和审批管理,全程审计[15] - 定期实战化攻防演练,主动防御[15]
六部门联合公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
快讯· 2025-05-23 18:06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核心内容 - 六部门联合发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自2025年7月15日起施行 [1] - 旨在实施可信数字身份战略,推进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建设,保护公民身份信息安全,支撑数字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2] - 基于《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 [2] 网络身份认证服务定义 -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是指国家根据法定身份证件信息,依托统一建设的公共服务平台,为自然人提供申领网号、网证及身份核验等服务 [2] - 网号是与自然人身份信息相对应的网络身份符号,由字母和数字组成且不含明文身份信息 [2] - 网证是承载网号及自然人非明文身份信息的网络身份认证凭证 [2] 用户申领与使用规则 - 持有有效法定身份证件的自然人可自愿申领网号、网证 [3] - 不满14周岁需父母或监护人代为申领,14-18周岁需在监护人监护下申领 [3] - 在需要登记、核验真实身份信息的互联网服务中,可使用网号、网证依法进行 [3] 互联网平台义务 - 鼓励互联网平台自愿接入公共服务,支持用户使用网号、网证登记核验身份 [1][3] - 用户使用网号、网证并通过验证后,平台不得要求另行提供明文身份信息(法律另有规定或用户同意除外) [1][4] - 需保障使用网号、网证的用户与其他用户享有同等服务 [4]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 公共服务平台仅收集网络身份认证必需信息,处理个人信息需履行告知义务并取得同意 [5] - 处理敏感个人信息需取得单独同意,法律要求书面同意的从其规定 [5] - 未经单独同意不得擅自处理或对外提供相关数据信息 [5] - 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应在境内存储,向境外提供需通过安全评估 [7] 未成年人特殊保护 - 公共服务平台可向互联网平台提供未成年人年龄标识信息,支持平台履行法律义务 [6] - 不满14周岁使用网号、网证登记核验身份需取得父母或监护人同意 [3] 公共服务平台运营要求 - 需加强网络运行安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建立落实安全管理制度与技术防护措施 [7] - 发生安全事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必要措施并报告 [7] - 涉及密码的使用需符合国家密码管理要求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