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

搜索文档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7月15日起施行
科技日报· 2025-06-24 17:27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 政策概述 -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将于2025年7月15日起施行,共16条,涵盖四大核心内容 [1] - 明确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及网号、网证的定义与申领方式 [1] - 规定服务效力与应用场景,强调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责任 [1] 实施原则与行业影响 - 网号、网证采用自愿使用原则,鼓励主管部门、重点行业及互联网平台推广,但需保障未使用用户享有同等服务 [1] - 互联网平台接入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后,需减少对明文身份信息的额外采集,遵循"最小化提供"原则 [2] -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仅提供必要信息(如核验结果或经用户同意的明文信息),实现"可用不可见" [2] 技术应用与成本优化 -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已上线,用户可通过App申领网号、网证,减少个人信息采集环节 [2] - 该机制有望降低互联网平台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投入成本 [2] 特殊群体规定 - 对未成年人申领和使用网号、网证作出特殊规定 [1]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推广,将如何助力个人信息保护?
南方都市报· 2025-06-06 14:06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 政策背景与核心机制 - 六部门联合发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2025年7月15日起施行,允许自然人自愿申领网号、网证以替代明文身份信息认证 [1] - 新体系通过国家背书的公共服务平台验证身份,互联网平台仅获取"是/否"结果,减少身份信息多平台暴露风险 [1] - 公民身份号码包含地址码、出生日期、派出所代码、性别等敏感信息,易被非法利用 [1][2] 技术实现与应用场景 - 网号为匿名身份符号,网证为认证凭证,采用"门牌号+钥匙"模型实现"可用不可见"的动态身份核验 [5] - 已接入400+应用,覆盖政务、出行、金融等12个领域,包括微信、淘宝、美团等头部平台 [10][11] - 政务服务领域实现全国一体化平台对接,37项业务场景替代线下认证 [11] 市场推广与行业影响 - 当前累计下载1600万次,申领用户800万,认证服务量1200万次 [10] - 金融领域用于中小微企业信贷身份核验,文旅领域应用于莫高窟等景点防"黄牛"倒票 [12] - 教育考试领域70%以上考生通过该服务完成线上认证,有效防范替考作弊 [12] 行业生态建设 - 平台由国家投资建设,免费向公众和企业开放,明确不以盈利为目的 [14] - 航旅纵横、同程旅行等应用在首次关联时仍需绑定手机号,但后续操作可减少明文信息使用 [6][7] - 未来将扩展至交管12123等新场景,持续优化便民服务 [13]
【8点见】157万元现金无人认领,广东梅州警方发公告寻人
央视网· 2025-05-24 08:08
政策与法规 - 民政部等1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 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明确2029年和2035年阶段性目标 [1] - 两部委联合印发《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鉴定时限压缩至15日 [1] - 教育部、财政部计划2023年全国招聘特岗教师2.1万名 [1] - 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即时结算已覆盖77%统筹地区 [1] 科技与创新 - 中国科研团队研发出新型隐形眼镜,可实现"红外视觉"功能 [1] - 我国将推广应用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以防范个人信息泄露 [1] 国际动态 - 欧盟将取消对乌克兰农产品免关税政策 [2] - 美国政府禁止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现有外国学生需转学,哈佛称该政策非法且有害 [2] - 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反对美国计划举办允许使用兴奋剂的运动会 [2] 自然灾害与事故 - 广西龙胜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自然资源部启动地质灾害防御Ⅳ级响应 [1] - 南非一金矿发生事故导致约300名矿工被困井下 [2] - 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南海域发生6.0级地震,多处建筑物受损 [4] 社会事件 - 广东梅州警方公告寻找157万元现金失主 [6] - 广东某公司因员工拒绝备婚期间出差而解雇,法院判决赔偿3万元 [9] - 张学友东莞演唱会影响高考遭投诉,当地承诺加强噪声和交通管理 [9] 文化与生态 - 日本和歌山县4只大熊猫将于6月28日送返中国 [4] - 香港海洋公园开放新区域供大熊猫"家姐""细佬"及妈妈"盈盈"活动,5月27日起公众可观赏 [11] - 安徽淮北市湿地公园出现半红半黄双色睡莲 [11] - 云南非遗传承人普玉珍耗时7年完成21米长《清明上河图》彝绣作品,包含814个人物和28艘舟船 [12]
5月23日晚间央视新闻联播要闻集锦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23 21:53
国内政策与经济发展 -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研究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及《食品安全法(修正草案)》[10][11] - 财政部下达14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用于农业防灾救灾,重点支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17] - 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1-4月消费品品种新增809.8万种(同比+40.4%),家装类产品增长显著(+560.8%)[18] 消费与内需 - "两新"政策通过优化流程、扩大范围等措施有效激发消费活力,提振内需潜力[13] - 家装领域表现突出,装修材料、智能家居等五大类消费品新增133.2万种,涉及企业1.2万家[18] 农业与粮食安全 - 各地抢抓夏收夏种,夯实全年粮食丰收基础[4][14] - 农业农村领域代表在记者会上分享粮食增产、科技兴农等经验,推动农民增收[15] 国际贸易与物流 - 中老铁路货物运输量突破6000万吨(跨境货物超1390万吨),2025年运输量已达990万吨[22] - 欧盟终止对乌克兰农产品关税豁免政策,6月5日起生效[27][28] 国际冲突与能源 - 俄罗斯称摧毁乌克兰两套"爱国者"导弹系统,乌克兰袭击俄能源工厂[5][26] - 伊朗警告或采取特殊措施保护核设施,回应以色列潜在攻击计划[30] 全球经济动态 - 美国关税政策被联合国贸发会批评冲击脆弱经济体,美媒调查显示商家和消费者信心不足[24][25] - 欧元区5月综合PMI降至49.5(服务业PMI48.9),跌破荣枯线[32]
公安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国家网络身份认证 公共服务管理办法》答记者问
央视网· 2025-05-23 18:24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出台背景 - 互联网普及和数字经济发展驱动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深刻变革,个人身份认证需求爆发式增长[2] - 当前存在互联网平台缺乏权威认证方式、个人身份信息被非法采集、数字经济缺乏可信数字身份支撑等问题[2] -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可信数字身份和个人信息保护,多份政策文件明确推进数字身份管理体系建设[2] 管理办法主要内容 - 共16条,明确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及网号、网证概念和申领方式[5] - 规定服务效力、应用场景,强调平台对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责任[5] - 对未成年人使用作出特殊规定[5] - 已在政务服务、教育考试、文化旅游、医疗卫生等行业领域开展试点应用[3] 个人信息保护规定 - 互联网平台不得要求用户另行提供明文身份信息,减少收集风险[7] - 平台按"最小必要"原则收集信息,仅限认证必要信息[7] - 信息提供坚持"最小化"原则,仅提供核验结果或必要明文信息[7] - 处理敏感个人信息需取得单独同意[7] 数据安全保护措施 -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防护措施,保护网络运行和数据安全[8] - 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境内存储,境外提供需安全评估[8] - 发生安全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报告[8] - 符合国家密码管理要求[9] 公共服务优势特点 - 权威性:基于法定身份证件信息和人口基础信息,结合多因子认证[13] - 安全性:匿名认证减少明文信息使用,避免过度采集[13] - 可信性:附加行为属性,可追溯和抗抵赖[13] - 便捷性:智能手机一键授权核验身份[13] - 公益性:强实名场景免费提供,降低企业认证成本[14] 数据安全技术保障 - 匿名化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15] - 数据分级分类,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15] - 严格数据访问控制和审批管理,全程审计[15] - 定期实战化攻防演练,主动防御[15]
六部门联合公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
快讯· 2025-05-23 18:06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核心内容 - 六部门联合发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自2025年7月15日起施行 [1] - 旨在实施可信数字身份战略,推进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建设,保护公民身份信息安全,支撑数字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2] - 基于《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 [2] 网络身份认证服务定义 - 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是指国家根据法定身份证件信息,依托统一建设的公共服务平台,为自然人提供申领网号、网证及身份核验等服务 [2] - 网号是与自然人身份信息相对应的网络身份符号,由字母和数字组成且不含明文身份信息 [2] - 网证是承载网号及自然人非明文身份信息的网络身份认证凭证 [2] 用户申领与使用规则 - 持有有效法定身份证件的自然人可自愿申领网号、网证 [3] - 不满14周岁需父母或监护人代为申领,14-18周岁需在监护人监护下申领 [3] - 在需要登记、核验真实身份信息的互联网服务中,可使用网号、网证依法进行 [3] 互联网平台义务 - 鼓励互联网平台自愿接入公共服务,支持用户使用网号、网证登记核验身份 [1][3] - 用户使用网号、网证并通过验证后,平台不得要求另行提供明文身份信息(法律另有规定或用户同意除外) [1][4] - 需保障使用网号、网证的用户与其他用户享有同等服务 [4]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 公共服务平台仅收集网络身份认证必需信息,处理个人信息需履行告知义务并取得同意 [5] - 处理敏感个人信息需取得单独同意,法律要求书面同意的从其规定 [5] - 未经单独同意不得擅自处理或对外提供相关数据信息 [5] - 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应在境内存储,向境外提供需通过安全评估 [7] 未成年人特殊保护 - 公共服务平台可向互联网平台提供未成年人年龄标识信息,支持平台履行法律义务 [6] - 不满14周岁使用网号、网证登记核验身份需取得父母或监护人同意 [3] 公共服务平台运营要求 - 需加强网络运行安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建立落实安全管理制度与技术防护措施 [7] - 发生安全事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必要措施并报告 [7] - 涉及密码的使用需符合国家密码管理要求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