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同温层效应
icon
搜索文档
科学家发现:去掉推荐算法,社会极化反而更严重?
36氪· 2025-11-06 15:50
文章核心观点 - 社交媒体平台普遍存在的负面现象(如回音室效应、影响力集中、极端声音放大)可能并非主要由算法推荐导致,而是现实社会分裂的映射,多种平台干预策略在模拟实验中均未能有效修复系统极化问题 [7][9][17] 信息茧房与相关概念 - “信息茧房”指个体在社交媒体上只接触某一类信息,导致对世界的理解被困在狭小的信息之茧中 [1] - 个性化推荐算法的广泛应用加剧了人们对“信息茧房”、“同温层效应”或“过滤气泡”的担忧 [1][2] - 有学者指出,对“同温层效应”的担忧可能夸大了事实,且缺乏其是否真实存在的清晰实证研究 [2] 关于打破信息茧房的研究发现 - 杜克大学研究发现,让用户在社交媒体上接触对立观点,并未帮助其反思自身,反而使其政治立场更加极端 [4] - 该研究提出“社交媒体棱镜”概念,认为社交媒体扭曲用户对自我和他人认知,导致形成错误的自我身份认同和虚假政治极化 [4] - 一种特定用户类型喜欢在网上发泄情绪、制造混乱以获取关注,这种闹剧在现实和网络中都更容易获得关注 [6] 社交媒体平台干预策略的模拟实验 - 阿姆斯特丹大学研究利用大语言模型生成500个虚拟用户构建小型社交网络进行模拟实验 [7] - 实验使用三种主流大型语言模型(ChatGPT、Llama 和 DeepSeek),系统运行一万个周期后均出现回音室效应、影响力集中和极端声音放大等负面现象 [9] - 研究测试了六种干预策略:按时间顺序推送或随机推送、淡化主流内容、平衡党派内容的桥接算法、优先发布高同理心或高推理能力帖子、隐藏社交媒体统计数据、隐藏个人简介 [9][13] - 实验结果令人沮丧,仅部分措施有轻微改善作用,无一能彻底修复极化系统,一些措施反而加剧问题 [9] - 平衡党派内容的桥接算法削弱了党派倾向与参与度联系并略微改善观点多样性,但加剧了关注度不平等 [9] - 按时间顺序推送对减少关注度不平等效果最显著,但反常识地加剧了极端内容的传播 [9][10] - 研究者承认AI模拟实验的局限性,但指出该方法有助于研究网络动力学结构和发掘社会现象的涌现过程 [11] 社交媒体与政治极化的实证研究 - 对Reddit平台过去14年间51亿条评论的分析显示,其社区结构深受用户年龄、性别与政治立场等社会因素影响 [14] - 研究发现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平台政治极化水平显著上升主要由新用户推动,老用户立场变化极小,表明极化更可能受外部政治事件驱动而非平台内部行为积累 [14] - 多数实证研究表明社交媒体并不会显著加剧社会极化现象,极化更多是现实政治分裂的映射 [17] - 即便在不存在算法干预的中性环境中,人类依然倾向于靠近观点相似的群体,面对异见时防御性强化反而使极端立场更突出 [17]
相亲市场上最讲门当户对的人:海归
虎嗅APP· 2025-09-21 10:50
十点人物志 . 以下文章来源于十点人物志 ,作者洋平、芝士咸鱼 在这里,遇见每一个值得被记录的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十点人物志 ,作者:洋平,编辑:芝士咸鱼、野格,原文标题:《相亲市场 上最讲门当户对的人:海归》,题图来自:AI生成 社交平台上的相亲角总是热闹非凡,哪怕现实里再"淡"的年轻人,一到赛博世界也能瞬间化身"浓 人",兴致勃勃地列出择偶条件。斯坦福法学院在读的会写:"A9~A10家庭,找美本";留澳八年的 则强调:"找和我差不多的。" 细看之下,主角几乎全是留学生。开头必报学校,再列兴趣爱好、MBTI,最终目标明确:寻找一 个"同类"。 "留学生择偶,更倾向于找留学生吗?"这一话题吸引了上千人参与投票,64%的人选择"会"。更多人 补充道,答案远没那么简单。正如最高赞评论所说:"留子和留子的差别,胜过人和猴。" 图源网友小红书@苏妮妮,她总结留学生谈恋爱 还是要找留学生,有相似的经历和家境 英美留学生往往看不上亚洲留学生,高中出国的也不把读研出国的当同类,理工科和"一年水硕"泾渭 分明。留学国家、学校QS排名、专业含金量……这些冷冰冰的标签背后,映照出家庭条件、发展路 径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 ...
相亲市场上最讲门当户对的人:海归
虎嗅· 2025-09-18 15:01
留学生择偶偏好与婚恋市场现象 - 社交平台上的留学生相亲角活跃,参与者多为留学生,择偶时倾向于寻找背景相似的“同类”[1] - 一项关于“留学生择偶更倾向于找留学生吗”的投票显示,64%的参与者选择“会”[2] - 留学生群体内部存在基于留学国家、学校QS排名、专业含金量、出国时间等的细分鄙视链,差异显著[4][12] 留学生婚恋市场的筛选维度 - 学校排名是核心筛选维度,QS排名变动直接影响部分相亲软件的推荐机制,有用户因学校跌出QS前100而失去优先推荐功能[7][12] - 留学目的地是重要标尺,英美两国稳居鄙视链顶端,与之接壤的留学地则被戏称为“蜜雪冰城”[12] - 出国时间早晚代表优越感与家底殷实程度,高中出国者与硕士才出国者难以坐到同一张相亲桌前[13][16] 婚恋市场中的现实压力与价值匹配 - 海归就业遇冷,83%的回国留学生经历“社交降级”,海归身份在相亲市场的光环褪去,英美一年制文科硕士的相亲竞争力较五年前下降47%[5][20][21] - 超过半数的相亲者明确表示会在意对方的第一学历和留学国家[21] - 消费观分歧显著影响关系走向,例如一次宠物医疗花费2000元即可能暴露双方消费习惯的巨大差异[30][31] “同温层效应”与择偶策略 - 留学生更偏爱留学生,尤其是曾有同一国度留学经历的人,这源于价值观、生活方式相近的“同温层效应”[24] - 学术研究指出,全球范围内多数伴侣在88.72%的特质上存在相似性,婚姻选择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双重“同质化”[35] - 在内卷加剧的背景下,留学生婚恋策略趋于务实,“门当户对”被置于爱情之前,旨在寻找背景相近、稳定性高的伴侣[34][37][38] 婚恋平台观察与用户需求演变 - 婚恋平台工作人员观察发现,不同地区留学生特点鲜明,如美国留学生学业压力大休闲方式以自驾游为主,英国留学生则常游历多国[25] - 尽管有明码标价的择偶条件,留学生们最终渴望的是一段简单、真实、能够彼此依偎的亲密关系[50][52] - 即便设定标准,符合条件未必产生爱情,最终选择可能不完全符合最初标准,但更看重对方稳定的内核与相处的感觉[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