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品牌更替
icon
搜索文档
宗馥莉的第二次“自伤式袭击”
36氪· 2025-09-23 19:52
公司控制权与品牌战略 - 宗馥莉通过提出辞职并成功留任,最终接任娃哈哈董事长并接手宗庆后所持有的娃哈哈集团公司全部股份 [2] - 公司决定从2026销售年度起更换使用新品牌“娃小宗”,该商标由宗馥莉控制的宏胜饮料持有,可能使原“娃哈哈”品牌被雪藏 [3] - “娃哈哈”商标归属于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宗馥莉持股29.4%,未获绝对话语权,因此尝试将商标转让至其控股62.466%的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但未成功 [5] - 宗馥莉通过关联公司宏胜饮料集团有限公司申请大量商标,今年2月后申请60条,但未涉及核心产品“营养快线”和“AD钙奶”的商标 [6] - 公司开始注销娃哈哈相关企业并扶持新品牌,将员工和经销商合同改签至宏胜,复制供应、生产和物流等环节到宏胜体系内 [7] 公司财务与运营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暴涨200亿至700亿区间,重回十年前巅峰,但增长主要依赖宗庆后去世后的情怀消费及舆论风波带来的流量,不可持续 [8][9] - 经销商毛利润仅10%左右,净利润2%-3%,且公司砍掉年销300万以下的经销商,加剧小经销商恐慌 [9] - 公司制定2025年销售目标需在2024年基础上增长,为经销商增加压力 [8] - 联销体系为先款后货模式,经销商持续承压及品牌更名可能对该模式产生直接冲击 [9] 市场竞争与品牌挑战 - “娃哈哈”品牌价值已突破900亿,启用新品牌等同于抹去几十年价值沉淀 [4] - 经销商对“娃小宗”品牌抵触强烈,99%娃哈哈经销商表示不会做“娃小宗” [8] - 宗馥莉此前创立的新品牌KELLYONE已基本失败,2024年在抖音全年销售额仅8.1万,且“娃小宗”无糖茶产品在电商平台无相关信息 [10] - 饮料市场竞争激烈,农夫山泉根基深厚,新品牌层出不穷,娃哈哈缺乏新爆款产品 [13] 公司内部治理与股权纠纷 - 娃哈哈集团员工持股会持股24.6%,部分员工对2018年回购协议提出异议并提起诉讼,若宗馥莉获胜将持股54%并获得品牌话语权 [12] - 宗馥莉向最高人民法院等提交投诉材料,急切推进诉讼以应对内外挑战 [12] - 遗产争夺案中,三位“弟妹”享有信托财产受益权,宗馥莉不得处置相关资产,其母亲杜建英在公司内部关系盘根错节,增加股权纠纷不确定性 [13]
宗馥莉起用“娃小宗”会损害谁的利益?
搜狐财经· 2025-09-15 23:15
品牌战略调整 - 公司计划自2026年起逐步启用新品牌"娃小宗"替代"娃哈哈"核心使用场景 官方解释为维护品牌合规性[1] - 品牌更替可能导致消费者重新认知 饮料作为快消品购买决策仅需数秒 陌生品牌名称存在被货架忽视风险[1] - 短期内市场份额下滑几乎不可避免 三十余年积累的品牌认知被替代将冲击股东价值[1] 股权结构与利益分配 - 浙江上城区国资持股46%为第一大股东 宗馥莉继承29.4% 职工持股会占24.6% 宗馥莉非绝对控股[4] - 国资股东自2008年以来长期未获分红 2021-2023年分红为零 按应得比例推算累计未获分红超30亿元[4] - 2022年娃哈哈集团主体净利润仅1871万元 而"宏胜系"等体外公司利润高达47.67亿元[4] 利益相关方影响 - 国资股东面临收益架空风险 若"娃小宗"成为新增长核心 现有第一大股东可能被彻底边缘化[4] - 员工通过持股会掌握24.6%股份 新品牌崛起可能切断其收益链条 冲击忠诚度与积极性[4] - 杜某及子女对"娃哈哈"品牌收益有潜在分配权 新品牌将未来利润从遗产框架中剥离 削弱其家族地位与话语权[5] 战略实施风险 - 品牌更替被视为高风险豪赌 宗馥莉借此确立个人权威 削弱国资/员工/继承人牵制[5] - 长期风险包括消费者不接受/经销商不愿承担额外成本/国资和司法加强监管 可能导致品牌实验失败[5] - 赌注为三十年品牌积累和数万员工信心 失败将冲击股东/员工利益及管理层市场信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