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唯物史观
icon
搜索文档
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
经济日报· 2025-06-25 06:14
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发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辩证统一的。两者协调发展符合人类社会演变的历史辩证法,具有历史的必然 性。要以辩证思维把握两者关系,既不脱离物质基础空谈精神建设,也不因物质发展任务繁重而忽视精 神引领,而是在尊重"物质决定精神"这一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释放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能动作 用,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两者协同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 代化的重要特征"。这一重要论述不仅蕴含丰富的理论内涵,而且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物质贫困和精 神贫乏均背离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重视经济建设的基础性作用,而且重视文化建设的 精神引领作用。这种兼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范式,实现对"单向度"现代化范式的超越。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既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发展,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是对中国 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两者关系的明确回答。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强调"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 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 ...
在时代发展中书写无悔青春(思想纵横)
人民日报· 2025-05-28 08:01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今日之中国,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上奋力前行,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勇毅迈进,新时代赋予青年更多的责任与使命。如何承担起 这份责任与使命,是每一位青年必须深刻思考的课题。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写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 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 件下创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阐释了客观条件对于人类文明演进的决定性作用。无论是经济制 度的革新、政治体制的嬗变、科技革命的爆发还是社会形态的跃迁,都需要特定历史条件作为基础。正 是通过精准把握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高度重视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我们才能一路走来,在中国 式现代化建设中书写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 社会发展如此,人的发展亦如此。唐代诗人李白曾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诗 句。乘风破浪固然令人神往,但若无风帆助力也难以实现;纵有风帆,若非坚韧不拔亦难成功。要成事 总需条件,没 ...
经典常谈 | 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19世纪后半叶,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影响日益扩大。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却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 文版序言中发出警告:原本作为"改变世界"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在被固化为脱离具体语境的抽 象公式。为了防止教条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简化为"万能钥匙",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 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马克思恩格斯的警告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当时的俄国,正值农奴制改革后的社会转型期。面对俄国 经济结构的特殊性,一些所谓"正统马克思主义者"机械照搬"五大社会形态"线性发展阶段论,断言俄国 必须经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才能通向社会主义;而另一些人则提出基于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制的"跨越 论",主张实现社会形态的跃迁。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深感困惑,就俄国社会道路问题向马克思致信 求教。马克思具体分析了俄国社会矛盾的特殊性,认为俄国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这种将基本原理与具体国情创造性结合的方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发展的理 论空间。 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遭遇了来自以巴尔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学者和德国社会民主党"青年派"机会主义 思潮的挑战。这些人将唯物史观教条化、形而上学化,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