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搜索文档
全国“一盘棋”凝聚发展合力
经济日报· 2025-09-30 06:16
"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贯彻新 发展理念,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开局伊始,习近平 总书记指明方向、提出要求。 亿万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区域协调取得新进展 上海,C919总装厂房,驾驶舱客舱设备、飞机起落架、机翼……数百万个飞机零部件汇集于此。 这其中,约10%的零部件、50%的铝材、50%的复合材料结构件来自江苏,舱门、发动机隔热材料来自 浙江。 时间之尺标注着奋斗足迹。 这五年,区域重大战略稳步实施,区域发展差距有效缩小,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正在 加快形成。 这五年,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城与乡双向奔赴迸发出澎湃活 力。 这五年,国家物质基础更加雄厚,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不断提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 上海、合肥、杭州、苏州等长三角城市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绘就长三角聚势而强的生 动画卷。 俯瞰神州大地,雄安新区因协同发展应运而生,中国星网已迁驻办公,华能、中化总部项 ...
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
经济日报· 2025-06-25 06:14
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特征 -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体现对"单向度"现代化范式的超越 [1] - 该发展范式既继承发展唯物史观,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明确回答了两者关系处理问题 [1]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 -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的内容与形式 [2] - 精神文明具有相对独立性,能通过观念引领、价值导向等方式反作用于物质文明发展 [3] - 两者辩证统一,需在尊重"物质决定精神"规律前提下释放精神文明的能动作用 [3]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要求 - 协调两者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打破西方现代化"资本至上"的畸形义利观 [4] - 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获得感和精神幸福感的统一 [5][6] - 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需以坚实物质基础和先进精神文化支撑未来发展 [7] 协调发展的实施路径 - 夯实物质基础: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完善举国体制、培育复合人才、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8] - 加强精神引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满足精神需求 [9] - 发展人文经济学:实现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激发文化要素的经济潜力 [10]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经济日报· 2025-04-02 08:59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 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 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1] - 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 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精神文明建设攸关国家民族兴衰成败[2] -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 引导正确处理竞争协作等关系 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社会规范[2] 文化体制改革与创新 -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需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精神文明建设特点 正确处理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 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3] -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需健全文化事业产业发展体制机制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3][5] - 将中华文明特性同新物质载体结合 发展新质生产力 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4][5] 发展理念与实践路径 - 坚持全面观点 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 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 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3] - 坚持平衡观点 防止一手硬一手软 处理好局部全局等关系 保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动态平衡相互协调共同发展[4] -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 坚持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落实两个毫不动摇[4][5] 文化建设与意识形态 - 增强文化自信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让人民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5] -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5] -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推动形成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