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商业航天商业化
icon
搜索文档
天兵科技启动上市辅导,商业航天头部企业加速商业化进程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9 10:09
公司上市进程 - 公司已正式报送上市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中信建投证券 [1] - 公司是国内商业航天领域率先布局新一代液体火箭发动机和中大型液体运载火箭的头部企业 [1] 技术突破与产品性能 - 公司于2025年9月15日成功完成天龙三号火箭一级动力系统全系统海上试车,创下国内商业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新纪录 [2] - 天龙三号是国内商业航天首款近地轨道运力有望突破20吨的大型液体火箭,箭体长72米,起飞重量约600吨,近地轨道运力达22吨,可实现一箭36星组网发射 [2] - 此次试车标志着国产商业火箭已初步具备批量发射的工程能力,为年底前实现首飞及后续规模化商业应用打下基础 [2] 融资与产能布局 - 公司在启动上市辅导前完成Pre-D轮和D轮合计近25亿元人民币融资 [3] - 融资将主要用于火箭批产的备产备料、新一代发动机与火箭的研制 [3] - 公司已构建覆盖火箭自研、规模制造到专属发射工位的全产业链布局,初步具备年产30发天龙三号火箭及500台天火系列发动机的制造能力 [3] 行业背景与市场机遇 - 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全面提速,超3万颗卫星的组网发射需求为商业航天带来广阔市场空间 [4] - 公司启动IPO标志着中国商业航天正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商用的新阶段 [4] - 在政策与市场驱动下,头部企业加速商业化进程,将为抢占低轨卫星互联网战略制高点提供动力 [4]
「卫星平权者」王洋:让卫星从「国之重器」变为「民之常器」
36氪· 2025-09-25 16:04
吉利星座一期组网完成与意义 - 2025年9月24日,吉利星座第六轨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一期组网正式完成 [1] - 组网完成后,可为全球2000万用户(含500万高频用户和1500万中低频用户)提供实时卫星通信连接 [1] - 时空道宇目前在轨运行卫星数量达到64颗,成为6G时代“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 [19] 时空道宇的核心战略与商业模式 - 公司秉持“仰望星空、沿途下蛋”的理念,强调商业航天技术必须指向市场应用并实现商业化 [3][12] - 商业模式被认为是比高科技更重要的企业立足先决条件,目标是让卫星技术人人可用 [3][12] - 公司定位为科技平台型公司,采用“开源开放生态”战略,旨在将商业航天能力赋能于千行百业 [19] 低成本与高可靠性的实现路径 - 通过借鉴汽车量产模式,在浙江台州建成全球首个深度融合航天和汽车制造的卫星超级工厂,目标实现日产一颗卫星 [9][14] - 在卫星制造上实现三大突破:标准化、自动化、供应链整合,并将昂贵的宇航级元器件大批量改为车规级 [9] - 过去十年通过几百台自研单机在轨高可靠运营,已验证了低成本、高可靠、批量交付的卫星制造能力 [9] 关键技术与应用场景 - 技术应用包括卫星通信和无地面信号时拨打卫星电话,以及精度可达10厘米级的高精度定位服务,远超传统GPS [11] - 2023年9月,卫星通信技术首次实现车规级量产应用,并已广泛应用于极氪、领克、吉利银河等多款车型 [11] - 应用场景聚焦于智能网联汽车、Robotaxi,并拓展至海洋渔业、工程机械、交通物流、低空飞行、应急通信等多领域 [17] - 2025年7月与曹操出行达成战略合作,为自动驾驶车队提供卫星通信与高精定位服务,推动车载卫星通信走向普惠 [11] 公司领导与团队背景 - 创始人兼CEO王洋拥有华为市场化背景和中科院科研经历,其职业生涯融合了通信行业迭代经验与国家空间战略视野 [3][12] - 公司创始团队中14人为工程师,平均拥有15年航天领域经验,参与过北斗、遥感三十号、风云系列等40个国家级重要卫星工程 [13] - 核心管理层包括北斗三号卫星载荷负责人担任CTO,以及上海微小卫星遥感型号总师担任总工程师 [13] 发射历程与产能建设 - 2024年2月3日以“一箭11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二轨卫星,2024年9月6日以“一箭10星”方式发射第三轨卫星 [14] - 2025年8月9日以“一箭11星”方式发射第四轨卫星,2025年9月24日再次以“一箭11星”方式完成第六轨卫星发射,实现一期组网 [1][14] - 台州卫星超级工厂采用柔性生产线,可同时支持多种型号卫星的量产制造,旨在将卫星制造成本降低一个数量级 [14] 行业定位与全球化布局 - 公司被视为“中国版铱星”,但相比历史上高成本失败的铱星计划,其更注重低成本、高可靠性和精准的市场判断 [7][8] - 公司正复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弯道超车”路径,通过工业化解决成本,再推动航天技术民用化,实现全链路商业闭环 [18] - 已与中东、非洲、东南亚、中亚及拉美等地区的运营商达成深度合作,共同推进卫星应用服务的全球化发展 [18]
“我们带泡泡玛特上过太空!”
北京青年报· 2025-06-22 00:41
北京市商业航天产业格局 - 北京市拥有商业航天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超300家,核心研发单位占全国50%以上 [1] - 经开区、丰台区、大兴区聚集全国70%以上商业火箭整箭企业,海淀区形成全国卫星制造产业链最全聚集区,初步形成"南箭北星"格局 [1][3] - 商业航天涵盖运载火箭、卫星制造、地面站及终端设备、卫星应用服务全产业链,46家在京企业入选"2024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百强"榜单,占全国近50% [3][5] 海淀区卫星产业进展 - 海淀区企业微纳星空研制的泰景三号04星、泰景四号02A星实现"星上AI+高分辨率"工程化应用 [3] - 海淀区计划通过《行动计划》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3] - 北清路布局空天信息应用创新集聚区,首期以中关村壹号为启动区,后续拟建超20万平方米"卫星小镇" [5] 火箭产业与园区建设 - 经开区瀛海镇建设"火箭大街",周边已集聚近60家星箭相关企业 [1][5] - 丰台区建设"卫星互联网产业园",大兴区启动商业航天产业基地一期建设 [5] - 星河动力与蓝箭航天等公司探索火箭广告商业化模式,如泡泡玛特IP涂装火箭 [6][8] 商业航天跨界合作案例 - 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遥十六)运载火箭搭载泡泡玛特"MEGA SPACE MOLLY"IP涂装,进入535km太阳同步轨道 [6] - 蓝箭航天火箭曾搭载招商银行、波普艺术家嫦娥等广告内容 [8] - 航天公司推出联名周边产品,如星河动力与泡泡玛特联名手办售价219元瞬间售空,发射任务徽章售价119元受好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