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古老长城展现时代新貌(迈向“十五五”的文化图景)
人民日报· 2025-11-07 06:11
国家文化公园体系与规划 - 国家文化公园体系包括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1] - “十四五”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重点支持,并带动地方政府专项债等共同投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1] - “十五五”时期规划建议提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1] - 形成定位准确、特色鲜明、功能突出、贯通衔接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体系 [4] -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构建“核心点段支撑、线性廊道指引、区域连片整合、形象整体展示”的总体空间格局,形成“1+2+15”规划体系 [5] 长城保护与修缮 - 长城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 [1] - 2005年国家文物局组织第一次全国范围长城资源调查 [1] - 2021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启动长城保护研究性修缮项目,将多专业协同研究、科学化实验方法、数字化监测管理融入工程全周期 [2] - 研究性修缮涉及建筑、材料、结构、植物、水环境、数字化等多个专业,旨在保证长城本体安全并保存历史信息与风貌 [2] 文旅融合与价值阐释 - 选取八达岭、古北口、箭扣等长城点段,建立长城文化标识解说系统,通过解说牌、导览手册、小程序等方式实现公众自助式游览 [2] - 长城沿线乡村如密云区古北口镇活化利用长城资源,形成研学旅行线路,石峡村发展民宿、油坊、咖啡屋、长城书屋等串联农文旅产业链 [3] - 通过推出纪录片《长城之歌》、举办长江文化节、发布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等活动,推进文旅融合,提升国家文化公园知晓度和影响力 [5] 数字化与未来展望 - “十五五”时期北京将探索向公众开放更多长城点段,深入开展长城价值阐释和展示,构建可看、可阅、可听的北京长城故事集 [3] - 借助数字技术获取北京长城全线数字资料,实现长城的数智化监测与管理 [3] -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放在首要位置,组织沿线13个省份开展文物资源调查,健全长江文物保护名录制度 [5] - “十五五”时期要将文化遗产系统性、整体性保护作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首要任务,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5]
破域与重构:数字智能驱动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江苏路径
新华日报· 2025-10-14 13:22
文章核心观点 - 江苏正推动长江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从“物理围栏”向“数字联通”进行系统性转型,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实现文化传承、区域协同与文旅融合的深化 [1][3][7] 机遇与挑战 - 面临三重边界突破挑战:物理边界存在资源分散和“数据孤岛”问题;认知边界需从单向文化输出转向双向互动以增强公众特别是青年群体的情感认同;产业边界需从浅层门票经济迈向深度产业协同 [2] - 新媒体平台如抖音、B站、小红书通过图文、短视频、直播、VR等形式构建了多元主体参与的文化对话场域,为打破认知隔阂提供了路径 [3] 发展路径与策略 - 采用双轨传播策略:官方投入巨资制作史诗级纪录片,同时借助社交媒体聚焦特定文化“物象”进行“诗性建构”,推动文化记忆向流动的集体记忆转化 [4] - 以IP运营激活产业生态,例如将获奖文学作品《北上》开发成“影视+舞台剧+文旅+非遗”的巨型IP,实现文化资源向产业价值的创造性转化 [4] - 依托数字平台促进多元共治,如文化惠民项目《茉莉花开》通过覆盖全省95个县区的巡演结合直播等手段,打破公共文化服务的时空限制 [5] 未来规划与举措 - 计划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统一数据中台,整合文物监测、游客行为等多源信息构建“文化遗产大脑”,利用AI算法实现资源智能导航与内容精准推送 [5][6] - 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支持《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等数字化展陈,利用AI、VR还原历史,鼓励“微短剧+文旅”等跨媒介创作 [6] - 创新IP运营机制,设立IP孵化基金支持《闪耀吧!大运河》等作品的跨形态开发,建立“IP授权+标准输出+产业联盟”模式 [6] - 构建多元协同治理网络,推广政府、平台与用户共建共治模式,并借鉴WCCO等国际组织经验搭建文明互鉴平台 [6] - 整合UGC、PGC与AIGC内容,开发“江河记忆银行”数字平台,利用虚拟数字人技术打造IP形象实现实时互动,推动文化传播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互动 [6]
发掘文化价值 弘扬民族精神——走进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
新华社· 2025-06-24 00:40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 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作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项目正式开放,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3][6] - 博物馆选址山海关这一集山、海、关、城于一体的万里长城精华段落,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10] - 长城沿线15个省区市打破"各自为战"的分散局面,一体化推进、高质量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10] 博物馆设计与展陈 - 博物馆整体造型取意长城"方城"与"城台",巧妙融入长城历史肌理,与苍翠山峦浑然一体 [6] - 馆内设有"世界遗产 民族脊梁""天下第一关""精神永驻 守正创新""长城两边是故乡"等常设展览 [6] - 由"文字砖"排列而成的展墙展示了烧造长城砖的营队番号、州县名称,是我国古代"物勒工名"制度的实证 [7] 长城文化遗产保护 - 长城砖窑遗址群被精心保护,已挖掘出的2号和4号砖窑进行了保护和展示 [7] - 长城保护不再局限于抢险加固,更重视文化价值挖掘,让长城遗产可观、可感、可用 [12] - 北京市发布400余公里"京畿长城"国家风景道,整合交通线路与长城景区打造全域旅游新体验 [12] 长城文化价值挖掘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团队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7000多公里长城墙体的数字化 [12] - 长城展示给世人的不仅是"建筑奇迹",也是"文化纽带"和"文明长廊",与丝绸之路存在诸多耦合与互动 [12] - 八达岭长城作为万里长城的优秀代表,成为海内外游人感知长城的重要窗口 [12] 社会参与与捐赠 - 发起于1984年的"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开启了社会集资修复国家重点文物的先例 [16] - 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馆藏文物1.1万余件(套),其中民间捐赠文物3000余件 [19] - 大量珍贵文物通过捐赠入藏,极大丰富了展陈体系,征集工作凝聚着社会各界的"众志成城"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