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图神经网络
icon
搜索文档
又一华人科学家被挖走,OpenAI人才加速流失
虎嗅· 2025-07-12 18:43
核心观点 - OpenAI面临双重打击:Meta挖走两名关键研究员[3][4],谷歌截胡其拟收购的AI编程公司Windsurf[5][27] - 科技巨头人才争夺战白热化:Meta为挖角华人研究员开出数亿美元薪酬包[24][25],OpenAI被迫以股权激励防御[56] - OpenAI与微软关系紧张:微软阻挠Windsurf收购[36],并拖延其公司结构转型[41] 人才流动 - Meta新成立的超级人工智能实验室挖走OpenAI两名研究员:Allan Jabri(视觉学习专家)和Lu Liu(4o图像生成团队成员)[12][13][20] - Lu Liu为90后华人学者,研究方向涵盖元学习、图神经网络及隐私保护AI[15],其离职使Meta公开挖角的华人研究员达11名[24] - Meta为顶尖人才提供天价薪酬包:余家辉等9名OpenAI研究员获4年3亿美元,庞若鸣单笔2亿美元[24][25] - OpenAI反击招募4名新员工:包括Meta资深研究员Angela Fan及xAI/特斯拉系人才[50][52][54] 并购竞争 - OpenAI原计划30亿美元收购Windsurf以补足编码生态短板,但交易因微软反对而终止[29][36] - 谷歌以24亿美元获得Windsurf技术授权并吸纳其核心团队,CEO等将加入DeepMind开发Gemini[9][32] - 该交易采用"非收购式鲸吞"模式规避垄断风险,类似微软对InflectionAI的操作[34] 公司治理 - OpenAI转型为PBC公益公司受阻:微软拥有对重大事项的实质否决权[39],双方因AGI条款(千亿美元利润分成)僵持[40][41] - 若2025年10月前未完成转型,66亿美元融资中的6.6亿美元将转为负债[42] - 公司2024年股权激励达44亿美元(营收37亿美元的119%),为2023年的5倍[56] 行业动态 - AI竞赛加剧:谷歌/Meta/xAI持续迭代模型,OpenAI的GPT-5却多次延期[44] - 人才成本飙升:Meta将顶级研究员年薪推至数亿美元量级[24],OpenAI被迫跟进导致股权激励超营收[56] - 技术路线曝光:Lu Liu的研究显示OpenAI在少样本学习/边缘计算AI的布局[15],Windsurf交易反映其对编码RLHF数据的渴求[29]
《科学智能白皮书2025》发布,中国引领AI应用型创新领域
第一财经· 2025-05-26 21:27
全球AI科研发展趋势 - 中国AI论文引用量占全球40.2%,快速追赶美国(42.9%)[1][8] - 全球AI期刊论文数量十年激增近三倍,从30.89万篇增至95.45万篇,年均增长率14%[7] - 科学智能(AI4S)占比提升6个百分点,2020年后年均增长率从10%跃升至19%[7] 科学智能(AI4S)领域进展 - 报告覆盖7大科研领域、28个方向、近90个科学智能前沿问题及突破路径[1] - 大语言模型(LLMs)成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通用科研工具[4] - 强化学习在工程控制、数学证明及物理模拟等复杂场景占主导地位[4] -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生命科学和地球环境领域渗透显著[4] 国别科研表现对比 - 中国AI出版物总量从2015年6.01万篇增至2024年30.04万篇,占全球29%[7] - 印度AI出版物从2015年1.82万篇增至2024年8.51万篇,几乎与美国(8.57万篇)齐平[7] - 中国在专利、政策及临床试验中AI引用量占比达41.6%,全球领先[8] 细分领域竞争格局 - 中国在地球环境科学和工程交叉领域具有先发优势[9] - 欧盟与美国在AI与生命科学交叉领域保持优势,中国位居第三[9] - 印度在地球环境、工程和人文社科领域居全球第三[9] - 中美合作AI出版物2024年达1.22万篇,为2015年两倍[9] 科研影响力动态 - 美国高质量AI论文引用量2020年达30.22万次,保持领先[8] - 中国高质量AI论文引用量从2015年1.03万次跃升至2020年14.48万次[8] - 中国在AI应用型创新领域从"跟随者"转变为"引领者"[8]
芯片设计效率提升2.5倍,中科大华为诺亚联合,用GNN+蒙特卡洛树搜索优化电路设计 | ICLR2025
量子位· 2025-04-09 16:58
通俗解释,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 聪明又高效的AI算法框架 。这个系统通过"看图识路"(图神经网络)加上"会下棋的策略"(蒙特卡洛树搜 索),能够自动学会 如何更快、更智能地"剪枝"电路逻辑 ——就像帮电路减肥,让它运行得更快但不丢性能。 白寅岐 投稿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芯片设计是现代科技的核心, 逻辑优化(Logic Optimization, LO) 作为芯片设计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其效率直接影响着芯片设计的整体 性能。 然而,传统逻辑优化算子由于存在大量无效和冗余的变换,导致优化过程耗时较长,成为制约芯片设计效率的主要瓶颈。 为解决这一挑战,中科大王杰教授团队(MIRALab)和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HuaweiNoah'sArkLab)联合提出了 基于神经符号函数挖掘的 高效逻辑优化方法 ,显著提升传统关键逻辑优化算子运行效率 最高达2.5倍 。 论文已被ICLR 2025接收。 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 创新的数据驱动的电路神经符号学习框架——CMO 。 在实际测试中,CMO能让关键算法运行效率提升最多2.5倍,也就是说, 原来跑10分钟的任务,现在4分钟就搞定了 。这个技术已经被集成 进华为自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