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图神经网络
icon
搜索文档
Nature子刊: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漆远/曹风雷/徐丽成团队开发新型AI模型,用于化学反应性能预测和合成规划
生物世界· 2025-08-24 16:30
人工智能在有机合成领域的应用 - 人工智能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方法改变了精准有机合成领域 在预测反应性能和合成规划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2] 研究背景与挑战 - 数值回归驱动的反应性能预测与序列生成驱动的合成规划之间存在内在方法论分歧 这对构建统一的深度学习架构构成重大挑战 [3] - 研究团队在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发表论文 提出解决这一挑战的新框架 [3] RXNGraphormer框架创新 - 研究团队开发了RXNGraphormer框架 这是一个用于跨任务反应性能预测和合成规划的统一预训练深度学习框架 [3] - 该框架整合了图神经网络(GNN)与Transformer模型 为化学反应预测与合成设计提供通用工具 [3] - 通过统一预训练方法协同处理反应性能预测与合成规划任务 [5] - 采用面向分子内模式识别的GNN与面向分子间相互作用建模的Transformer模型相融合 [5] - 使用精心设计的策略对1300万个化学反应进行训练 [5] 框架性能表现 - 在八个基准数据集上实现了最先进性能(SOTA) 涵盖反应活性/选择性预测和正/逆向合成规划领域 [5] - 在三个外源现实数据集上的反应活性/选择性预测也达到最先进性能 [5] - 模型生成的化学特征嵌入能够无监督地按反应类型自发聚类 [5] 研究意义 - 该研究弥合了化学人工智能领域性能预测与合成规划任务间的关键鸿沟 [7] - 为精准反应预测与合成设计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多功能工具 [7]
Cell重磅:AI破局抗生素耐药危机,从头设计全新抗生素,精准杀灭耐药菌
生物世界· 2025-08-15 12:21
抗生素耐药性危机与公共卫生威胁 - 2021年全球471万例死亡与细菌抗生素耐药性相关,其中114万例直接归因于抗生素耐药性[2] - 美国疾控中心将淋病奈瑟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列为"紧急"和"严重"威胁,因对现有抗生素产生广泛耐药性且缺乏新治疗手段[5] - 1980年至2003年间全球前15大制药公司仅开发出5种抗菌药物,凸显新结构化合物需求紧迫性[5]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抗生素开发中的突破 - 研究团队开发生成式AI平台,通过基于片段的CReM方法和无约束的VAE方法设计新型抗生素分子[8] - 平台生成超过3600万种未记录抗菌活性化合物,从中合成24种化合物,7种显示选择性抗菌活性[8] - 两种先导化合物NG1和DN1对多重耐药菌株具杀菌效力,作用机制各异,在小鼠模型中杀菌速度超过万古霉素[8] 技术方法与创新应用 - 深度学习中的图神经网络(GNN)将化学结构表示为数学图,通过消息传递操作预测分子抗菌活性概率[6] - 生成式AI突破已知化学空间限制,理论化学空间包含约10^60种化合物,而最大计算机模拟库仅含10^11种[7] - 遗传算法与变分自编码器实现基于片段设计和从头设计,为探索化学空间未知领域提供平台[10][11] 研究成果与实验验证 - 先导化合物显著降低淋病奈瑟菌感染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感染小鼠模型的细菌负荷量[8] - 化合物对人类细胞显示安全性,且对耐药菌株表现出独特作用模式[3][10] - 研究方法增强在化学空间中寻找候选抗生素的能力,为应对抗生素耐药性危机提供新武器[7][11]
突发!美科技巨头解散上海AI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发声
是说芯语· 2025-07-23 17:38
AWS亚马逊云科技上海AI研究院解散事件 - AWS亚马逊云科技上海AI研究院于7月22日正式解散 这是AWS最后一个海外研究院 [1] - 公司回应称解散决定基于对组织、发展重点及未来战略方向的评估 目的是优化资源并持续投资创新 [1] - 解散决定以内部通知形式突然传达 团队措手不及 [2] - 研究院核心团队完整 王敏捷表示希望与本土团队合作开发世界级AI产品 [3] 研究院历史与成就 - 研究院成立于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 是AWS在亚太地区首个AI研究机构 [5] - 初期聚焦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 后拓展至图神经网络和智能推荐系统等前沿领域 [5] - 开发的Deep Graph Library(DGL)成为全球图神经网络领域标杆开源项目 为亚马逊电商业务创造显著价值 [5] - 累计发表论文超90篇 覆盖机器学习顶会 与卡内基梅隆大学、复旦大学等全球高校建立合作网络 [5] 员工影响与行业趋势 - 员工安置方案尚未披露 部分员工已被国内科技企业接洽 [4] - 团队在AI Agent、图神经网络等领域经验或加速本土技术突破 [4] - 2025年以来跨国科技巨头在华研发收缩成趋势 IBM关闭运营32年的中国研发中心裁员约1800人 [7] - 微软迁移上海AI实验室数百名专家至美澳等地 英特尔和高通缩减在华5G与AI芯片投资转向东南亚 [7] 院长观点与技术背景 - 首任院长张峥是开源深度学习平台MXNet和DGL的共同创始人 [6] - 张峥曾强调AI发展需兼顾创新与伦理 指出技术对齐是关键挑战 [6] - 认为ChatGPT等生成式AI的崛起标志着"世界模型"的初步形成 [6]
亚马逊云科技上海AI研究院被曝解散
观察者网· 2025-07-23 15:52
公司动态 - 亚马逊云科技(AWS)上海AI研究院解散,系中美战略调整所致,该研究院为AWS最后一个海外研究中心 [1] - 研究院巅峰时期在中国拥有超过1000名员工,但此次裁员具体人数未披露 [1][4] - 亚马逊发言人回应称裁员是经过组织评估后的决定,旨在优化资源并持续创新 [4][5] - AWS部门此前已裁减数百人,公司强调裁员与AI投入无关,而是聚焦关键优先事项 [5][6] 业务表现 - AWS上海AI研究院成立于2018年,隶属于亚马逊网络服务机器学习部门,首任院长为上海纽约大学教授张峥 [5] - 研究院核心成果包括:孵化图神经网络开源框架DGL(为亚马逊电商创造近10亿美元营收)、发表100余篇顶会论文、技术团队在AI Agent领域处于顶尖水平 [1] - AWS连续三个季度收入未达预期,2023年Q1同比增长17%至2927亿美元,增速同比放缓且低于微软和谷歌竞品 [6] 行业趋势 - 亚马逊CEO安迪·贾西曾预警未来几年员工数量将因AI替代而减少 [6] - 2023年IBM、微软等多家科技巨头已调整在华研发业务 [7]
刘璐也被Meta挖走了!华南理工校友,创造了4o吉卜力爆款
量子位· 2025-07-15 08:34
核心观点 - Meta近期从OpenAI挖角多名核心研发人员,包括GPT-4o图像生成功能的主要开发者刘璐和Allan Jabri,加速其AI人才布局 [1][5][6][30] - 刘璐作为GPT-4o"吉卜力风"的创造者,技术背景深厚,曾在谷歌参与Gemini研发并拥有多项学术突破 [2][8][16][21][23] - Meta的挖角策略聚焦OpenAI华人技术骨干,其"超级智能实验室"已吸纳至少10名华人专家,其中8人来自OpenAI [34][35][36] 人才流动 - 刘璐从OpenAI转投Meta仅入职一年,此前在谷歌DeepMind参与Gemini图像感知模块开发,并主导了GPT-4o的吉卜力风格图像生成功能 [2][21][23] - 同期被挖的Allan Jabri为GPT-4o核心架构师,曾在Meta旗下FAIR工作两年,此次属于回归老东家 [30][31][32] - Meta近期还挖走OpenAI苏黎世办公室ViT核心作者团队,持续扩大AI人才储备 [36] 技术成就 - 刘璐开发的GPT-4o吉卜力功能上线10天即吸引1.3亿用户,生成超7亿张图像,成为现象级产品 [26] - 其学术贡献包括:参与谷歌Gemini模型(论文引用5030次)、开发NAS算法评估基准NATS-Bench(引用1093次) [16] - 研究领域涵盖元学习、少样本学习及图神经网络,在NeurIPS/AAAI/IEEE TKDE等顶刊发表多篇论文 [13][17] 教育背景 - 刘璐本科以3.84 GPA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曾获全国信息学奥赛省级一等奖 [8][9] - 在悉尼科技大学获机器学习博士学位,导师为AAII研究所龙国栋教授,研究隐私保护AI及设备端智能 [10][12][18] 行业影响 - Meta通过开源策略吸引OpenAI技术骨干,可能加速实现GPT级别模型的开源化 [7] - OpenAI仍保留部分顶尖华人研究员,如ICLR 2025获奖者漆翔宇、DALL-E 3贡献者Li Jing等 [41] - 人才争夺反映AI行业竞争白热化,Meta近半年已从谷歌/苹果/OpenAI等多方吸纳专家 [35][36][41]
又一华人科学家被挖走,OpenAI人才加速流失
虎嗅· 2025-07-12 18:43
核心观点 - OpenAI面临双重打击:Meta挖走两名关键研究员[3][4],谷歌截胡其拟收购的AI编程公司Windsurf[5][27] - 科技巨头人才争夺战白热化:Meta为挖角华人研究员开出数亿美元薪酬包[24][25],OpenAI被迫以股权激励防御[56] - OpenAI与微软关系紧张:微软阻挠Windsurf收购[36],并拖延其公司结构转型[41] 人才流动 - Meta新成立的超级人工智能实验室挖走OpenAI两名研究员:Allan Jabri(视觉学习专家)和Lu Liu(4o图像生成团队成员)[12][13][20] - Lu Liu为90后华人学者,研究方向涵盖元学习、图神经网络及隐私保护AI[15],其离职使Meta公开挖角的华人研究员达11名[24] - Meta为顶尖人才提供天价薪酬包:余家辉等9名OpenAI研究员获4年3亿美元,庞若鸣单笔2亿美元[24][25] - OpenAI反击招募4名新员工:包括Meta资深研究员Angela Fan及xAI/特斯拉系人才[50][52][54] 并购竞争 - OpenAI原计划30亿美元收购Windsurf以补足编码生态短板,但交易因微软反对而终止[29][36] - 谷歌以24亿美元获得Windsurf技术授权并吸纳其核心团队,CEO等将加入DeepMind开发Gemini[9][32] - 该交易采用"非收购式鲸吞"模式规避垄断风险,类似微软对InflectionAI的操作[34] 公司治理 - OpenAI转型为PBC公益公司受阻:微软拥有对重大事项的实质否决权[39],双方因AGI条款(千亿美元利润分成)僵持[40][41] - 若2025年10月前未完成转型,66亿美元融资中的6.6亿美元将转为负债[42] - 公司2024年股权激励达44亿美元(营收37亿美元的119%),为2023年的5倍[56] 行业动态 - AI竞赛加剧:谷歌/Meta/xAI持续迭代模型,OpenAI的GPT-5却多次延期[44] - 人才成本飙升:Meta将顶级研究员年薪推至数亿美元量级[24],OpenAI被迫跟进导致股权激励超营收[56] - 技术路线曝光:Lu Liu的研究显示OpenAI在少样本学习/边缘计算AI的布局[15],Windsurf交易反映其对编码RLHF数据的渴求[29]
《科学智能白皮书2025》发布,中国引领AI应用型创新领域
第一财经· 2025-05-26 21:27
全球AI科研发展趋势 - 中国AI论文引用量占全球40.2%,快速追赶美国(42.9%)[1][8] - 全球AI期刊论文数量十年激增近三倍,从30.89万篇增至95.45万篇,年均增长率14%[7] - 科学智能(AI4S)占比提升6个百分点,2020年后年均增长率从10%跃升至19%[7] 科学智能(AI4S)领域进展 - 报告覆盖7大科研领域、28个方向、近90个科学智能前沿问题及突破路径[1] - 大语言模型(LLMs)成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通用科研工具[4] - 强化学习在工程控制、数学证明及物理模拟等复杂场景占主导地位[4] -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生命科学和地球环境领域渗透显著[4] 国别科研表现对比 - 中国AI出版物总量从2015年6.01万篇增至2024年30.04万篇,占全球29%[7] - 印度AI出版物从2015年1.82万篇增至2024年8.51万篇,几乎与美国(8.57万篇)齐平[7] - 中国在专利、政策及临床试验中AI引用量占比达41.6%,全球领先[8] 细分领域竞争格局 - 中国在地球环境科学和工程交叉领域具有先发优势[9] - 欧盟与美国在AI与生命科学交叉领域保持优势,中国位居第三[9] - 印度在地球环境、工程和人文社科领域居全球第三[9] - 中美合作AI出版物2024年达1.22万篇,为2015年两倍[9] 科研影响力动态 - 美国高质量AI论文引用量2020年达30.22万次,保持领先[8] - 中国高质量AI论文引用量从2015年1.03万次跃升至2020年14.48万次[8] - 中国在AI应用型创新领域从"跟随者"转变为"引领者"[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