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基质调查

搜索文档
我国地表基质调查从试点探索转向面上铺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8 08:24
会议强调,针对地表基质理论基础不清、应用方向不明、后续动力不足等问题,未来应重点加强三方面 工作。一是紧密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发展战略等重大需求,逐步推动地表基质调查 从试点探索转向面上铺开。二是加快建立全流程标准规范体系,促进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不断完善和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表基质学科理论体系。三是大力发展高精度、智能化调查监测技术装备,加快建 设国家地表基质数据库与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切实将调查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会上,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围绕地表基质相关基础理论作主题报告。中国地质调查局 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解读了地表基质的科学内涵及生态功能,介绍了地表基质调查内容、技术方 法、专业监测设备研发情况。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局属单位、海南省地质调查院汇报了东北典型黑土 区、滨海盐渍化区、塔河下游、河套灌区、南方红土区、海南耕地区的地表基质调查进展及成果。与会 代表围绕探索地表基质调查新方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展开热烈研讨,提 出一系列意见和建议。 近日,2025年全国地表基质调查交流研讨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会议回顾总结了我国地表基质调 查研究 ...
划定黑土地“可量化边界”
人民日报· 2025-08-06 06:21
项目概况与核心成果 - 中国地质调查局廊坊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完成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调查 历时3年 覆盖黑龙江 吉林 辽宁及内蒙古共83个县 总面积41.17万平方千米 占全国黑土地总面积38% [1] - 项目获取测试数据超122万组 构建1∶250000精度为主 1∶50000精度为辅的调查体系 实现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1] - 首次划定黑土地可量化边界 以黑土层厚度≥20厘米 有机质含量≥15克/千克为指标 圈定黑土地分布面积38.75万平方千米 占调查面积94% [2] 科学发现与数据成果 - 在项目区地下5米至50米深度发现厚度大于20厘米的多层黑土 有机质含量15克/千克至77.5克/千克 为黑土形成演化研究提供新科学材料 [2] - 基于地表基质层构型与黑土层结构特征构建稳定性评价模型 划分稳定区 较稳定区 潜在不稳定区与退化区 稳定与较稳定区面积占比86.34% [2] - 构建综合质量评价模型 黑土地质量中等及以上区面积占比88.66% [2] - 计算2米以浅地表基质层全碳储量34.01亿吨 有机碳储量21.17亿吨 其中20厘米以浅表层碳储量5.64亿吨 为双碳目标提供数据支持 [3] 技术应用与治理逻辑 - 提出黑土退化防控需回归地质成因 建立基质先行治理逻辑 不同类型退化与地表基质层结构高度耦合 如土沙构型区易沙化 黏土粉沙构型区易盐碱化 土砾构型区面临破皮砾问题 [3] - 成果已在黑土地剥离工程 后备耕地遴选 耕地质量管理等场景应用 为国家黑土粮仓科技会战 黑土地保护利用重点专项提供技术支撑 [3] - 未来将拓展调查覆盖面 构建常态化监测网 提升耕地资源动态感知能力 推动耕地保护从表层治理向基质管理转型 [3]
东北八十三个黑土地重点保护县地表基质调查完成 划定黑土地“可量化边界”
人民日报· 2025-08-06 06:11
调查范围与数据基础 - 项目历时3年完成 调查范围覆盖黑龙江 吉林 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共83个县(市 区 旗) 总面积41.17万平方千米 约占全国黑土地总面积的38% [1] - 项目获取测试数据超122万组 全面构建以1∶250000精度为主 1∶50000精度为辅的调查体系 实现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1] 黑土地量化认定与分布 - 首次划定黑土地"可量化边界" 根据"黑土层厚度≥20厘米 有机质含量≥15克/千克"指标圈定黑土地分布面积38.75万平方千米 约占调查面积的94% [2] - 在项目区地下5米至50米深度范围内发现厚度大于20厘米的多层"黑土" 有机质含量为15克/千克至77.5克/千克 [2] 土地质量与稳定性评价 - 构建稳定性评价模型划分出稳定区 较稳定区 潜在不稳定区与退化区 项目区黑土地稳定与较稳定区面积占比86.34% [2] - 通过综合质量评价模型显示黑土地质量中等及以上区面积占比88.66% [2] 退化机制与治理逻辑 - 发现退化风险与地表基质层结构高度耦合 如"土+沙"构型区易沙化 "黏土+粉沙"构型区易盐碱化 "土+砾"构型区面临"破皮砾"问题 [3] - 提出黑土退化防控需回归地质成因 建立"基质先行"治理逻辑 为精准修复提供依据 [3] 碳储量测算与应用价值 - 基于近3万件样品数据计算出2米以浅地表基质层全碳储量为34.01亿吨 有机碳储量达21.17亿吨 其中20厘米以浅表层碳储量为5.64亿吨 [3] - 成果已在黑土地剥离工程 后备耕地遴选 耕地质量管理等多个场景应用 为国家"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提供技术支撑 [3] 未来发展方向 - 将进一步拓展调查覆盖面 构建常态化监测网 提升耕地资源演变趋势的动态感知与响应能力 [3] - 注重与国土空间规划 农业产业布局 生态修复 碳汇评估等深度融合 推动耕地保护从"表层治理"向"基质管理"转型升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