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黑土地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新华社】黑龙江:让“沟碎地”变回“整块田”
新华社· 2025-07-30 08:33
黑土地侵蚀沟治理技术 - 科研团队采用玉米秸秆密实草捆填埋沟底并铺设地下排水暗管的技术,使93%地表径流引入地下,仅7%水流流经治理区表面,大幅减少土壤冲刷 [1] - 侵蚀沟治理遵循"三个优先"原则:优先治理耕地中的侵蚀沟、优先采用填埋复垦技术恢复耕地完整、优先推广植被为主的柔性治理技术 [2] - 针对不同地形采用定制化技术:陡坡沟岸使用秸秆填埋配合石笼谷坊坝分成长陡沟坡为缓坡段,宽大侵蚀沟采用沟坡植草搭配石笼体半柔性工程 [2] 治理成效 - 黑龙江省海伦市光荣村通过治理使1.5米深、损毁10亩耕地的侵蚀沟恢复平整,土地几乎不再受侵蚀 [1] - 治理前光荣村受几十条侵蚀沟影响导致3.2%耕地损毁,地块被切割阻碍大农机作业 [1] - 治理后光荣村耕地增加50多亩,实现几百亩连片耕作,大型农机畅行无阻 [3] 生态与农业协同发展 - 黑土地保护坚持"在利用中保护"原则,既要多种粮又要保生态 [2] - 治理技术打造"水畅其流、土不离田、绿意盎然"的生态廊道 [2] - 治理措施将"沟碎地"恢复为"整块田",有效解决耕地破碎化问题 [1]
活力中国调研行|“盖被”、科创、延链——探寻“黑土粮仓”的增收密码
新华社· 2025-07-19 22:33
黑土地保护与耕作技术 - 梨树县推广"梨树模式"保护性耕作技术,覆盖东北近1亿亩耕地,有效减少黑土风蚀水蚀、增加土壤有机质[1] - 宏旺农机合作社采用标准化生产单元(100公顷/单元),粮食增产同时经营成本下降5%以上,已建成45个单元覆盖30万亩耕地[2] - 保护性耕作通过秸秆覆盖("盖被"方式)改善土壤松软度,技术推广面积从最初225亩扩展至全国适宜区域[1][2] 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 长春国家农高区集成80多个玉米/大豆新品种和50余项先进技术,打造万亩级技术示范田,实现良种良法配套[2] - 现代种业产业园吸引鸿翔、先正达等龙头企业入驻,配备现代化育种平台和种子加工厂[3] - 数智设施示范产业园采用激光补光技术,年育苗能力将达1亿株,三年来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20个[3] 玉米产业链延伸与增值 - 吉林省农嫂食品日均生产60万袋鲜食玉米产品,包括真空充氮玉米粒等创新品种,销往20多国,深加工后单穗玉米售价最高达20元[3][4] - 公司与江南大学共建研发中心,带动3000农户每公顷增收4000-5000元,形成种植-加工-出口全链条[4] - 长春国家农高区聚焦玉米精深加工及食品产业,形成八大现代农业园区集群[2][3] 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 "梨树模式"推广使粮食产量稳定提升,同时降低生产成本5%以上[2] - 鲜食玉米加工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较传统玉米销售实现倍数级溢价[4] - 农高区建设项目密集落地,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全产业链增值[3][4]
农技创新!智慧农业蹚出黑土粮仓丰产增收新路径
新华社· 2025-07-19 08:20
黑土地保护与农业技术创新 - 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推广"梨树模式"保护黑土地 该模式以秸秆覆盖、机械种植、轮替休耕、规模经营为特点 通过多功能免耕播种一体机实现多项工序一次性完成[1] - "双保全统"土地托管模式保障农户利益 成本保障和产量保障确保投入不高于周边农户 产量不低于周边农户 合作社统一管理全流程[2] - 智慧农业系统实现精细化管理 应用遥感监测技术对土壤墒情、虫情、苗情及产量进行实时监测 大屏幕显示土壤温湿度等数据[2] 农业科研合作与平台建设 - 吉林长春国家农高区与22家科研机构合作51项科研项目 共建51个研发平台 吸引多个研究中心入驻 谋划寒地区域育种中心项目[2] - 鸿翔种业投资建设生物育种中心 与13家科研机构合作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推动优迪871等多个优良品种市场化[3] - 农嫂食品建立3800平方米玉米果蔬食品工程研究中心 研发30多类产品包括真空充氮玉米粒等 产品销往24个国家和地区[3] 现代农业技术应用 - 长春国家农高区推进卫星遥感、激光农业、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农业融合 建设两个无人农场展示耕、种、管、收全流程无人化作业[4] - 智慧农业控制中心实现地块精细化管理 应用遥感监测技术对土壤和作物生长情况进行全面监控[2]
(活力中国调研行)粮食收购量创新高 黑土地保护显成效
中国新闻网· 2025-07-18 17:08
粮食产量与收购 - 2024年长春全市累计入库新粮1116.5万吨,同比增加19.6万吨,粮食收购量创近10年新高 [1] - 2024年长春粮食产量达259.9亿斤,创历史新高,粮食单产提高到每亩1090.2斤 [1] - 长春6个产粮县(市、区)全部进入国家粮食生产百强县 [1] 农业经济指标 - 长春全市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840亿元 [1] - 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774元,比5年前增长30%以上 [1] - 2024年长春农产品加工业规上产值达787.1亿元,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规上产值的三分之一 [6] 粮食质量与储备 - 长春共抽检粮油样品502批次,确保新收获粮食和成品粮油质量安全 [2] - 主城区成品粮油储备供应量保证15天 [2] - 2021年建立成品粮油储备以来,在承储企业选定、储备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加强监管 [2] 科技创新与农田建设 - 2022年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开展"黑土粮仓"科技合作,建成1个万亩级、17个千亩级示范基地 [2] - 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03万亩,构建现代化农田体系 [2] - "梨树模式"推广面积从225亩增至2025年超340万亩,在东北四省区推广面积超1亿亩 [3] - 农安和公主岭的两个无人农场展示耕、种、管、收各环节无人化作业应用场景 [6] 产业链与品牌建设 - 玉米加工、大米、生猪、肉牛、肉鸡、梅花鹿等多个优势产业链已形成 [6] - 借力成都糖酒会、长杭对口合作等平台,累计达成购销合作约3万吨 [2]
我省粮食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超九成
辽宁日报· 2025-07-18 09:56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 鞍山恒隆新能源有限公司通过厌氧发酵技术将玉米秸秆和牛粪转化为符合国家标准的天然气并输入城市管网[1] - 秸秆综合利用采用"五化"方法(饲料化、燃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原料化)推动资源高效转化[1] - 秸秆炭基肥利用增效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2] - 秸秆直燃锅炉技术作为典型在全国推广[2] 秸秆利用成效 - 该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16%较2015年提高13个百分点[1] - 秸秆还田面积显著:保护性耕作1350万亩黑土地保护秸秆还田400万亩"有机肥+秸秆"还田200万亩[1] - 秸秆还田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化肥使用量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亩均效益[1] - 秸秆饲料化为1100多万头草食家畜提供饲料支持"秸秆变肉"行动[2] 燃料化应用进展 - 新增3家大型生物天然气企业[2] - 新增秸秆打捆直燃锅炉20套总吨位1000蒸吨实现供暖面积430万平方米[2] - 秸秆替代化石能源助力农村清洁取暖[2] 环境与社会效益 - 秸秆利用减少露天焚烧、随意丢弃现象[2] - 全省14个城市空气质量6项指标首次全部达标PM2.5浓度、优良天数比例提前实现"十四五"目标[2] 标准与技术体系 - 现有秸秆综合利用和黑土地保护相关地方标准38项涵盖技术方法、农机产品等[2] - 设施农业蔬菜秸秆处置技术需攻关辽西地区实践全量原位序时还田循环利用技术[2]
今年50万亩黑土地将吃上“营养套餐”
辽宁日报· 2025-07-06 09:15
黑土地保护实施计划 - 今年将在法库县、清原满族自治县、昌图县、西丰县4地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50万亩 其中法库、昌图各15万亩 清原、西丰各10万亩 [1] - 项目旨在落实国家、省有关黑土地保护要求 坚持用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施策 通过农田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培育黑土地肥沃耕作层 [1] - 实施区域应相对集中连片且面积不少于2万亩 [1] - 黑土培肥鼓励以畜禽粪便等为主要原料堆沤有机肥并施用 采用"政府补贴+农户自主施用"方式 [1] - 项目区粪肥堆沤还田施用量每亩应不低于1立方米 旱地深翻整地作业30厘米以上 深松整地作业25厘米以上 水田深翻整地作业20厘米以上 [1] 黑土地资源现状 - 该省是国内黑土地的重要分布区 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约2800万亩 分布在7个市17个县(市、区) [2] - 近年来统筹衔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东北黑土地保护建设等项目 发挥项目合力 在黑土地保护上取得明显成效 [2] - 在典型黑土区共建立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点504个 超过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要求的监测点数量 [2]
《中国东北83个黑土地重点保护县地表基质调查成果》发布 黑土地“可量化边界”首次划定
科技日报· 2025-06-26 17:37
黑土地调查成果 - 中国地质调查局完成东北地区83个黑土地重点保护县41.17万平方千米地表基质调查,采集样品184643件,分析测试21类115种指标,获得数据1221908个 [1] - 调查首次实现黑土地资源量化认定,圈定黑土地分布面积38.75万平方千米,占调查面积94%,标准为黑土层厚度≥20厘米、有机质含量≥15克/千克 [1] - 东北地区黑土地稳定性整体趋好,评价基于地表基质层构型、黑土层厚度等6个指标 [1] 碳储量数据 - 两米以浅地表基质层全碳储量34.01亿吨,有机碳储量21.17亿吨,20厘米以浅表层碳储量5.64亿吨 [2] - 碳储量数据可为双碳目标提供支持 [2] 地表基质层构型研究 - 掌握地表基质层构型对黑土地资源的控制与影响,其与黑土地退化问题类型存在密切联系 [2] - 研究成果可为黑土区水土侵蚀、土地沙化、盐碱化等退化问题治理提供新视角 [2] 成果应用价值 - 4项标志性成果为黑土地资源保护和规划利用提供重要支撑 [3]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我国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资源支撑
央广网· 2025-06-26 13:30
耕地保护与节约集约用地 - 全国单位GDP"地耗"2021-2024年累计下降15.97%,"十四五"目标提前完成[1] - 湖北荆州监利市运用北斗定位和无人机技术建立耕地保护数字化治理平台,实现违法行为萌芽期遏制[1] - 截至2024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提升[2] 黑土地保护与质量提升 - 东北83个黑土地重点县调查显示稳定与较稳定区占比86.34%,成果将用于分等定级及高标准农田建设[2] - 地表基质调查为黑土区水土侵蚀、沙化盐碱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2] 低效用地再开发与产业升级 - 青岛黄岛区通过"腾笼换鸟"释放500亩存量用地,引进智慧重工智造中心项目,年销售收入达150亿元[2][3] - 截至2024年4月全国试点城市累计再开发低效用地170.47万亩[4] - 自然资源部计划扩大再开发试点并建立存量盘活政策体系[4]
“耕地中的大熊猫”家底摸清!我国83个黑土地重点保护县地表基质调查完成
央视网· 2025-06-25 16:20
黑土地调查成果 - 自然资源部完成东北83个黑土地重点保护县地表基质调查 系统查清黑土区资源"家底" [1] - 调查历时3年 覆盖黑龙江 吉林 辽宁及内蒙古 总面积41 17万平方千米 占全国黑土地总面积38% [3] - 首次划定黑土地"可量化边界" 标准为黑土层厚度≥20厘米 有机质含量≥15克/千克 [3] 黑土地质量分区 - 划定稳定区 较稳定区 脆弱区及退化区 稳定与较稳定区占比86 34% [5] - 黑土地质量中等及以上区域面积占比88 66% [5] 退化问题与治理应用 - 调查发现水土侵蚀 沙化 盐碱化等退化问题与地表基质结构类型密切相关 [7] - 成果已应用于黑土地剥离工程 后备耕地遴选 耕地质量管理等场景 [7][8] - 未来将推动成果与国土空间规划 农业产业布局 生态修复 碳汇评估等领域融合 [8]
守好中国粮仓 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环球时报· 2025-06-25 15:13
黑土地保护与改良措施 - 北大荒集团鹤山农场有限公司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 将农作物秸秆喂食牲畜 再将牲畜粪便发酵后还田 改善了土壤结构 培肥了地力 [1] - 鹤山农场有限公司辖区内建有两个现代化奶牛养殖密闭式发酵囊 每年可转化12万吨粪肥 [1] - 黑龙江垦区各地狠抓黑土地保护工作 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曾经退化的黑土地正逐渐变"肥" [1]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 北大荒集团宝泉岭农场有限公司使用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不同土层的温度、湿度等关键参数 数据通过无线传输同步至智慧农业云平台和国家耕保数据平台 实现全天候无人值守的精准监测 [3] - 该系统使土壤监测效率提升85% 数据准确率达到98%以上 监测数据为科学施肥、土壤改良提供依据 并形成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数据库 [3] 农田改造与增产效果 - 北大荒集团普阳农场有限公司将原有小格田改造成大格田 给予种植户相应补贴 改造后田埂变少 提高了实际种植面积 大型机车作业更加方便 [4] - 格田改造过程中对田块进行了平整 使水肥分布更均匀 减少了地表径流冲刷 降低了土壤被侵蚀的风险 [3] - 改造后平均每亩水田比改造前增产100多斤 [4]